2023年,点映策略也该更聪明点儿了

2023-04-07     电影情报处

原标题:2023年,点映策略也该更聪明点儿了

作者 / 吕世明

伴随着影片数量的供给恢复,内地电影市场的情况在一步步的好转,虽然春节后没有出现爆款影片,但大部分影片口碑在一点点提升,而且进口片的口碑也突然好起来了,这值得欣慰。

内地电影市场好转的一个标志是电影的宣发回归正常,目前绝大多数影片都已经举办了规格更高的首映礼、也有涉及城市更多的路演和覆盖更全面的点映便,观众也可以用从多个渠道获取到更丰富的影片讯息。

作为效果可能是最好,能够直接形成票房收益的点映,在今年春节档之后逐步增多起来,一部分乐意尝鲜的观众也愿意尽早时间来到电影院先睹为快,且也在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发布对影片的评论。

理论上来看,发行方是完全可以将点映做到全国院线,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目前更多的点映还是集中到一二线城市,而且更多以二线为主,那么我们的点映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呢?

一线收口碑、二线创票房、

三四线做下沉

从3月起,内地大部分的国产片都做了点映活动,大部分影片都会把点映时间安排到影片上映的前一周,由于点映影片毕竟要占用周末的银幕资源并对其他影片形成票房分割,因此片方对点映还是比较谨慎的,毕竟现在出品方相互之间的合作是很紧密的,大家肯定是希望尽可能所有参与项目都赚钱、都盈利,不能自己蚕食自己的市场。

3月内地部分影片点映情况

从目前内地电影的氛围和趋势来看,将点映放到一线是更容易获得较直接的口碑反馈,因为一线地区毕竟有众多的从业者和质量更好新媒体平台,一线点映获得有效和反馈也更容易集中一些。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在一线地区的观影素质和水平就一定好于二三线,其实在很多二三线地区也不缺少一众精英媒体工作者和高级影迷,且目前二线地区的观众数量是远远大于一线城市,且这部分地区的消费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毕竟在这些地区民众可支配收入对比观影消费还是比较经济划算的。

如果说发行方希望点映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攫取到更多的票房收益,那么毫无疑问大部分二线票仓地区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来看,目前内地大部分发行方也的确更多把点映的精力投入到二线地区,甚至一部分影片会刻意避开一线城市仅在二线城市做点映。

但如果抛开票房收益的考虑,去着眼未来的话,在一二线地区的观众逐步趋于饱和的今天,适当提升部分三线城市的点映活动,毫无疑问会提升影片下沉的可能性,当然在三四线做点映是不容易获得更多的流量加持,同时也会有一定的被盗版风险,这一点也是很多发行方特别忌惮的。

在目前公众的印象中,特别是从业者和行业研究机构眼中,点映如果敢于在一线城市布局,往往意味着发行方对于影片的口碑有一定的信心,如果刻意只在二线点映,容易被人误解为影片有意避开一线地区更“刁钻”的观众,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绝对的。

不同影片应套用不同方式,

照猫画虎或前车之鉴皆可

鉴于内地目前较为完善的电影市场数据采集和分析,理论上像猫眼、灯塔、拓普等数据分析机构都可以根据发行方所提供的样板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同时又由于每一家平台所侧重的方向不同,所能提出的解决方案或许是不尽相同的。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发行方所能提供的需求是合理的、且提供给数据机构的样本是真实可信的,另外不仅仅是数据机构,像院线&影管公司中执业多年有丰富地域终端经验的电影人,他们对于影片落地的适应性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如果把点映工作的主要目的看成口碑为先的话,那么针对不同影片去执行不同的落地政策,往往是尽可能提升点映的口碑是首要目的和诉求,这其中包括了观众的购票意愿和冲动性,也包括了观影后针对不同影片在有效期内尽快打分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虽然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影片,但肯定是存在题材、类型和标的观众群体类似的影片,这样一来的话,之前有票房成功的影片势必会对未来影片点映的指向性有不错的参考意义。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一部分发行方会对自己的发行的同类型影片有指向性强烈的点映要求,简单说就是要求点映影城需要前期某部影片可以票房达标,否则不具备点映的资格。

不过事实证明,点映其实只存在区域性的分别,对个体影城的票房考核往往容易出现误差,同时点映目的(特别是在当下)是更多是扩大影片的影响,又尽可能回补影城,所有人其实都知道新片对于现在影城的重要性,而且在目前影片的供给数量已经恢复正常,虽然点映不会有场次数量的考核(只有部分是限定场次),但过于严格的要求仍然是不妥的。

如果能够进一步的细分市场,有限场次的点映肯定是非常有效的宣发手段,不仅仅是验证口碑,同时也会得到票房收益。前提肯定是发行方对自己影片正确的认知和了解,能够清楚自己影片的定位和观众群体,能够通过和平台方、院线方的接触合作了解到点映触达地区的有效性。

不仅仅是平台方,像情报处的票房分析师也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为发行方提出一些参考意见,通过多方的意见的权衡,发行方还是可以筛选出针对自己影片的点映计划,而没有必要全国一盘棋,毕竟如果点映的上座率不佳,往往会直接影响未来影城的排映热情,能否尽最大可能去甄选效能佳的地区还是非常重要的。

点映>路演>首映礼,

各种宣发方式相互促进,相互成全

内地电影市场的恢复,除了点映增多以外,路演和首映礼近期的频次和规模也逐步回到了疫情前的正常状态。很多影片都开启了全国范围的路演,像《铃芽之旅》便邀请到新海诚莅临北京和上海做了路演,他也是疫情后来到中国内地最大牌的国际导演之一。

不仅如此,《保你平安》的剧组也在全国多地跑了路演,白客和张颂文也尽力为《不止不休》的路演奔波,《了不起的夜晚》同样也在全国多个城市有路演活动,甚至略带神经质的神片《宇宙探索编辑部》也有在部分地区的路演。

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或许只有《保你平安》这样的典型喜剧能够通过路演获得更高的曝光度和流量加持,它的流量加持更多是体现到短视频平台上,能够让影片获得更多的关注。

相比而言,首映礼所能获得了传统媒体曝光效益显然是更明显的,毕竟首映礼所能邀请不仅仅是明星,同时到场观众规格更高,也更多要涵盖大部分的媒体资源,当然新海诚这次中国行的两站,也是能够形成两场不错的票房收益,也包括会让一部分黄牛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首映礼的影片对于绝大多数观众仍旧是神秘,普通观众还是会在媒体的引导下去观影,另外首映礼直接取得经济效益有限,更多还是一种声望和版面流量资源,另外大部分进口片是不容易获得点映机会的,哪怕它只是一部批片,内地对于进口片的点映放开还是比较谨慎的。

首映礼和路演对于宣发方而言,往往会要面临着再一次投入一笔费用,尤其是国内大部分的宣发方可能都不太专业。进入到宣发冲刺环境,或许手里面能够使用的资金和资源都非常有限,很难再去动用资源来进行这些宣发活动。

那么尽可能用好直接效益明显的点映,肯定是既经济又实惠的行为了,根据情报君的了解和长期观察,国内是不乏仅做点映、不做前期路演和低调做首映礼的宣发方和制片方,有一些发行方甚至只有在影片火爆后才去安排路演。

这里肯定有宣发方自己的习惯、也不排除一部分宣发方认为只有点映收到票房和口碑才是主要的,如果影片质量足够,是不需要做多余的宣发行为的,那样做既浪费又多余。

不过从市场的规律来看,即便影片真有过硬的质量,像合理的点映、适合的路演和恰如其分的首映礼都会让影片的面貌更全面的让公众得到认知,而且它们所针对的群体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现在,短视频平台火爆、传统媒体版面影响力仍然在,这也就使得几种主要针对终端和媒体的宣发行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并不是所有片方到最后都有钱去做路演和高规格的首映礼,但有效的做好点映还是很经济且有效的一种手段,当然点映的城市选择似乎也没有必要太过纠结某些特定的地区,要么是全面放开,要么就是悉心听取平台方和专业机构的建议去施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68ff22d07fce19c03b4579d1ab8a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