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不再谈国漫崛起了

2023-07-19     电影情报处

原标题:我们终于不再谈国漫崛起了

作者 / 庄泓铠

比《八角笼中》票房有望达到20亿更让观众意外的,可能是《长安三万里》票房要冲15亿了。

而这一次,我们终于不再在各个媒体上被所谓的“国漫崛起”刷屏了。正所谓缺什么就强调什么,当我们不再大谈所谓"国漫崛起"时,或许这一概念,在过去十余年无数次市场淬炼中,已悄然实现了。

注:标黄为大陆/标蓝为美国/标绿为日本

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动画影史票房Top30的最低也已经达到了4.5亿票房,这个数字对于一部投资在1-1.5亿人民币的标准国产动画来说,已经实现了盈利。而本文通过分析这个榜单,旨在通过解构其类型/档期/口碑/票房的关系,展现内地市场过去十余年主流动画市场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中美日三国动画,你方唱罢我登场,着实精彩。

维度一:

2011年以来榜单历年新增数量对比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熊出没·原始时代》《白蛇:缘起》分别砍下50.35亿、7.17亿、4.68亿,仅这三部电影就合计吸引了近两亿人次走进电影院,那个夏天,伴随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所谓"国漫崛起"的呼声亦达到了顶峰。

当然,值得关注的是疫情三年。疫情三年,日本动画和美国动画的数量在榜单中都双双挂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即使在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限制下,国漫依然交出了6部的成绩,年均2部。

究其原因,情报君认为一是疫情间进口片引进数量出现大幅下降,使许多优秀的外国动画难以进入大陆市场;二是受疫情波及影响最大的两个时间段,2020年2-7月、2022年4-6月正是过往进口动画片密集上映的时间,使得原本计划上映的电影或延期最终不了了之,或市场表现严重不及预期。而国产动画集中上映几大档期,春节档/暑假档/国庆档则甚少受到波及,得以保持稳定的票房产出;三则是最根本的,这一时期国产动画IP化加速,品牌力升华,受众借着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东风进一步扩张

维度二:

Top30口碑与票房的线性关系

仅从豆瓣评分来看,从口碑的角度:日本动画>美国动画>内地动画;而从票房的角度:内地动画>美国动画>日本动画。为什么国产动画的口碑与票房呈现一定的倒挂关系呢?难道是观众对于内地动画更为苛刻吗?不,恰恰相反,应该是观众对于内地动画更为包容。虽然今天国漫无论是特效水平还是世界观的塑造,都相较过去有了极大飞跃。但是,我们仍应该承认,国漫相比好莱坞动画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论是表层的剧情也好,特效也罢,还是深层次的工业水平,IP构建等等

而在整体水平几乎还存在代差的情况下,内地动画的平均票房却能超过美国/日本动画,恰恰证明了观众对于内地动画更为包容,鼓励意味更强。

维度三:

Top30类型关键词的主阵地

从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地、美国、日本三国动画的首要题材关键词分别为奇幻、喜剧、剧情。

2015年,《西游记:大圣归来》横空出世,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国漫崛起的希望;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凭一己之力点燃整个暑假档,狂揽50亿,时至今日依然高居影史第四;而近年来追光工作室也持续推出"白蛇"、"哪吒"、"杨戬"等影视IP。

虽然它们题材多样,或冒险,或爱情,或动作,但是我们却能找到它们的共性:植根于中国神话体系,主打奇幻风,刻画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但又展现多元化的作者风格。这是国漫在内地本土作战的天然优势,天然享有观众潜在的文化认同感,亦是近年国漫得以崛起的文化根基。

不同的是,美国动画在内地大卖的作品则主要主要突出"喜剧"、"成长",这与其迎合美国本土合家欢和传递美式价值观的创造导向亦密不可分。当然,合家欢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题材。毕竟,谁不喜欢Happy Ending呢?

而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日本动画近年在华的宣发点,会发现其在内地主要牢牢占据两大根据地--"成人爱情"与传统IP的影视改编。无论是今年上映动漫《灌篮高手》,勾起无数中年人青春回忆,还是长盛不衰的新海诚爱情三部曲,在年轻人中持续爆火,都证明了日本动画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依然有足够充裕的火药库。

维度四:

Top30原创 or IP 的对比及IP化走向

正如上文所提,近年国漫大多植根于中国神话体系,无论是在此基础上的原创,还是之后形成的电影IP。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动画或为原创,或为原创后形成的电影IP,典型案例为照明娱乐的《神偷奶爸》系列。它们并非脱胎于本土文化,而是以原创形式讲述故事,在第一部电影取到正向市场反馈后,投资方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IP的二度开发和延续。

而日本作为动漫强国,则是两手抓两手硬。原创领域以宫崎骏、新海诚为代表引领市场风潮;IP领域又背靠诸如《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海贼王》等国民剧版IP,经久不衰。

回到国漫,无论是原创电影还是基于IP的二创其实也都不乏开拓者。彩条屋接连推出《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姜子牙》是对原创后电影IP的探索;追光一以继之坚持三大系列使得"关公战秦琼"不再遥不可及;十月文化的《大圣归来》和《深海》让人看到了纯原创电影的希望;方特的《熊出没系列》亦成为今天中国动画剧版改编电影的又一里程碑。

坚持原创还是推动IP体系化、产业化对于中国动画或许并非一道单选题。每一条路,每一个选择,我们其实都不乏探索者。

维度五:

Top30动画档期分布的比较

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电影上映的档期其实往往身不由己,进口电影尤甚。

透过这两张圆环图,我们可以发现档期分布的两个特征:榜单上国产动画片的冷门档期率是0%;而进口片则大量于冷档期上映,甚至诸如《疯狂动物城》和《寻梦环游记》都取得了10亿+的极佳成绩。

今天我们说国产真人片已经不再"恐惧"进口真人片,我们的真人片《长津湖》《战狼2》都取得了50亿+的成绩;而近期同《碟中谍7》上映时间相差无几的《八角笼中》更是数倍碾压前者,所谓"国产保护期"似乎已沦为历史。

但是如果细化到动画领域,这一结论怕是还无法成立。至少目前的数据所呈现的还是一个观点:国产动画片极少和进口动画片同期正面交锋,也从未论证自己在冷档期亦能取得不错的市场表现。

结语

动画片作为一个单一市场品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鲜少受到市场重视,大家更愿意关注巨星云集,动辄数十亿的真人片。直到2019年暑假《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亿的成绩捅破所谓市场天花板,大家的目光才越来越聚焦到这一类型。

其实抛开票房和市场不谈,从国家的整体文化出发,动画某种意义上也是更具普世意义,文化穿透力更强的存在,理应受到更高层次的重视。

过去每一次国产动画取得喜人的市场表现都不乏高呼国漫崛起的声音。而正如前言所述,《长安三万里》此次逆袭,最终甚至有机会揽下15亿票房,但是舆论场上却鲜有此类"崛起"声音,正意味着观众对国漫的心态更加成熟,亦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国漫已然崛起,但是征途更是远方的星辰大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01e45cc3abc506b02e37f069b6bc8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