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讯一评,解读你关心的楼市动态:
01 粤港澳大湾区调控来袭,哪城将成为购房热点
今年上半年,深圳、东莞的房价涨幅位居全国前两名,但到了下半年,深莞两地调控收紧,对外地投资客关上了大门,广州却反而将购房政策“松绑”,多区陆续公布落实人才绿卡制度,工作超半年并且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购房。
继8月10日广州市白云区公布落实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的通知后,8月12日,荔湾区也公布了落实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的通知。实施办法称,符合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在本区创业或工作超过6个月、在本市有合法住所,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人才,可申领广州市人才绿卡:
1.经荔湾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区有关部门认定评定的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紧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精英、名校长、名教师、名医生、名工匠等类别人才。
2.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学历并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含港澳台籍);或具有双一流大学(A类和B类)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学历并有硕士学位的人才(含港澳台籍);或具有全球前500名的境外一流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并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含港澳台籍)。
3.在以下企业担任高层管理或骨干技术岗位人员:当年度荔湾区重点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广州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荔湾区重点企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荔湾区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这些条件与8月10日白云区公布的落实人才绿卡政策的准入门槛大相径庭。而深圳在7月15日发布了史上最严楼市调控,深户购房需交满3年社保,假离婚拿购房资格的渠道也被堵死;7月25日,东莞发布该市史上最严楼市新政,二手房首次纳入了限购范畴。两地既对非深户投资客做出限制,同时也伤害了一些本地刚需。
幸福策评:深莞买不到,这些大湾区城市更包容
日前,广州市人大官网贴出了《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其中的五十五条提到:
本市完善人才积分落户政策,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在我市累计认可。
作为第一个明确提出“跨城市群认可”的城市,广州包容开放、广纳人才的胸襟可见一斑,同时相比于深圳高居不下的房价,广州的房价更为稳定、友好。此外,广州和佛山于2010年就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城际地铁;2019年,佛山GDP正式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除广州、深圳之外,广东省第三个GDP过万亿的城市;2020年,佛山首次入围新一线榜单,可见其上升势头之猛。
然而今年以来,佛山的房价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且低于东莞和珠海,由此可见,佛山的房产价值受到了严重的低估,未来溢出的购买力或许会转向佛山,成为继深莞之后的又一置业热门城市。
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02 70城商品住宅售价变动,下半年楼市或将继续高位运行
每个月中旬的国家统计局数据对于房地产人员来说,就相当于一个指向标。6月份的70城房价数据中显示,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那么7月份的房价走势又如何呢?
统计局数据显示:
7月份,初步测算,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3%、0.4%、0.8%和0.6%。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持平,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5%、1.6%和1.2%。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8%和0.5%,涨幅均与上月相同。
幸福策评:涨幅收窄,过热城市调控加码维稳
从70城房价数据来看,7月新建商品住宅中有59个城市房价上涨,5个城市持平,6个城市(太原、牡丹江、安庆、北海、南充、遵义)有所下调;70城二手住宅房价数据显示,上涨城市有45个,与2019年6月持平。
整体而言,当下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依然处于上涨态势,但涨幅相对6月份有所收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1.上半年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市场回温过快,下半年特别是7月份以来,已经有11个城市收紧政策。其中,“深八条”的出台,为本地户籍设下了“落户满3年且社保满36个月”的购房门槛,被称为“史上最严调控”。
2.整体信贷供应量出现了萎缩,包括7月份的M2等数据都开始平稳,这些给市场带来了影响。
3.股市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同时,受疫情影响的一季度需求基本在二季度井喷释放,三季度市场基本回归平稳。
对此,张大伟表示,8月有望持续7月的收紧趋势,预计起码有超过15个城市会在最近发布出台不同力度的房地产收紧政策,但维持温度的趋势不变。
来源:大伟看楼市
03 还想用信用卡买房?当心面临降额、锁卡后果
信用卡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的现象频频出现,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楼市、股市相继升温,有些投机分子蠢蠢欲动,试图利用信号卡来“单车”换“摩托”。
近期,光大、中信、平安多家银行发出警示,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若用于购房、理财等禁止领域,用户将面临降额、止付甚至冻结、锁卡的后果。
幸福策评:信用卡跑马圈地该休矣,以小博大心理不可取
近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的公告:
强调个人信用卡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费使用,信用卡资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套现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投资、理财、股票、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若用户开展超出信用卡正常资金用途之外的交易,可能导致交易失败,该行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降额、止付、冻结、锁卡等管控措施。
除了光大银行以外,7月10日,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告,信用卡只限持卡人本人使用,信用卡透支应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证券市场、生产经营、房地产开发、投资等非消费领域;7月29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的公告》。
首付不够,刷卡来凑,这是不少投机者以及买房族凑首付的手段,先申请大额信号卡,之后拿下房贷,接下来信用贷、装修贷同步进行,然而身负如此多“贷”,如何能保证自己玩转资金流?
消费者应该正确认识信用卡的作用,确保个人信用卡应用于消费环节,而非生产经营、购房或是炒股、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合理发挥信用卡的消费支持功能。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