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苏绣女皇是怎样练成的?

2019-09-30     姑苏好时光

有人说,如果园林是苏州最华美的一顶桂冠,那么苏工苏作就是这顶桂冠上最璀璨秀气的一串宝珠

而在门类众多的苏作里,苏绣无疑是那场最漫长、最细腻的修行,一针一线间,一丝一色里,诗意的苏州就这样跃然指尖,浓缩在绣品里,令人心动。

苏绣,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7000年江南地区就已开始养蚕,也许从那时起刺绣的基因就注定要烙印在苏州人的血脉里。

宋代,苏州已是“户户有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明代时,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最繁荣的时期,苏州共有大型绣庄百余家,绣工数万人,“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

明代王鏊在编纂《姑苏志》时曾记“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苏绣乃初称于世

到了清朝,更专业化的绣庄在苏州出现,上至皇室下到普通民众,从凤冠霞帔到官服,从被面枕套到荷包,可以说统统被苏绣的艺人们承包了。

而说到苏绣的工匠,被誉为“神针”的苏州人沈寿是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女艺术家。

点击图片了解沈寿的故事

不仅慈禧太后称赞她的作品是“绝世神品”,就连意大利皇后也赞誉她是“世界第一美术家”。她的《雪宧绣谱》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刺绣技法论著,毫不夸张的说她以一己之力,为苏绣跨步进入新时代在绷架前绘制出了最恰如其分的蓝图

而如今被誉为苏绣女皇的国家刺绣大师姚建萍,就把沈寿视为偶像。

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西侧的虹饮山房,就是沈寿当年学绣成才的地方。可以说,把工作室放在偶像旁边,既是她在艺术上的精神寄托,也是对老一辈匠人们的传承之心。

1967年,姚建萍出生在苏州镇湖,全国有名的刺绣之乡,“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青春少女,镇上就没有不会描龙绣凤的。

年轻时,她与所有家乡的同龄人一样,把心底最真诚的声音一针一线的刻画在绣品里,先是跟着母亲学,上完高中后还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选择留在家乡继续从事刺绣这个行业。那时候日子清苦,但经常会用这样的话鼓励自己:

刺绣学得好,也能养活自己 ,你看王家嫂子妈妈,绣花绣到毛主席接见呐!

1990年,姚建萍拜师于苏绣名家徐志慧门下,要知道那时候她刚刚有了自己的女儿,尽管母亲的担子是那样沉重,但为了这次难得的机遇,她还是一咬牙,决定离家学艺。

姚建萍与徐志慧

“在老师家的日子里,我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练习技艺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白天学难度高的人物肖像,晚上绣我熟练的‘螳螂猫’”。

等她学艺归来,女儿已经四岁了。而这漫长又短暂的四年,徐志慧严谨精湛的刺绣艺术让姚建萍终生受益。

1995年,镇湖首次举行了一场刺绣作品比赛,一幅取材于周恩来总理晚年接待外宾的最后一张照片绣制而成的作品《沉思》引起了刺绣大师顾文霞的注意

《沉思》

细腻的质感,协调的配色,自然的明暗表现与传神的人物刻画,这幅就是姚建萍乱针绣的作品,整整用了她8个月的时间。当时就有人感慨,“山沟沟里要飞出金凤凰了!”

果然,两年后《沉思》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姚建萍也从此一飞冲天。

《猕猴》

《海鸥》

从96年为马来西亚总理创作苏绣作品《马哈蒂尔》开始,她的作品一次一次作为国礼赠给多位外国政要,而她的名字也成了当代苏绣最响亮的一张名片。

反映56个民族大团结的作品《我爱中华》搭乘卫星来了场史无前例的太空漫游;率领28名弟子用了3年多时间才完成的为北京奥运会献礼的 《和谐——百年奥运中国圆梦》等等……本是百年前待嫁闺中的少女手中的女红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英国女王》

中国梦——花韵系列(一)

然而,在取得的艺术成就越来越高的同时,姚建萍也越来越意识到,苏绣在市场转化上依然欠佳,苏绣更像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渐渐脱离了老百姓的生活,也阻碍了苏绣产业规模的拓展。

从成立镇湖刺绣研究所开始,姚建萍始终抓住原创设计这个要点,近年来还成立了研发设计部,担任这个部门负责人的正是有着清华美院和苏富比艺术学院双硕士学历的女儿姚兰,小时候她对母亲的忙碌和少有的陪伴充满了不解甚至是埋怨,但如今她明白了当年母亲的心境,也毅然投入到苏绣的事业上。

姚兰(左)与母亲姚建萍(中)、妹妹姚卓

这个团队的设计师大多来自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清一色”的90后,他们的目标也相当大气简洁:引领社会对苏绣的审美导向,突破传统的限制,让中国刺绣艺术走进现代环境、公共空间,活在大众的生活里。

姚建萍说:“刺绣,是一种修行。”苏绣中每一划,勾、切、平、转、擞都将心魂融入,层层叠加推至,在苏绣的世界里,时间都是缓慢的,这是苏绣的艺术魅力,也是江南女子的淡然优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yyDlG0BMH2_cNUg1E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