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的四座大山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忽然带着几名随从,风尘仆仆地驱车来到精舍。
佛陀问国王:‘日正当中,大王为何风尘仆仆,特地前来?’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正因为国事繁忙,日日殚心竭虑文韬武略,好不心烦,所以政事处理暂告一段落,便赶来顶礼问讯。请原谅弟子一身尘劳、没有沐浴净身,就冒冒失失地来了。’
佛陀丝毫不以为意,待波斯匿王坐定后,问波斯匿王:‘大王,您一向勤于治国,如果今天有一位众所崇敬的长者从东方来,向大王报告,现今东方出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大石山,而且不断从地底下隆起,一步步地向舍卫国逼近,沿途所有草木鸟兽惊惶逃窜,死伤无数……;不久之后,南方、北方、西方也纷纷有贤者赶来通报,一座座难以想像的巨石山正从四面八方移动而来……。请问,此时身为一国之主的您,如何使人民幸免于难呢?’
波斯匿王思考了一会儿,说:‘四方都有大石山铺天盖地而来,能往哪里逃呢?这时,唯有深信佛法、依法修行,别无他计了。’
佛陀笑意更深了,问:‘大王,如您所说,深信佛法是唯一生存之道,为何您如此肯定?’
波斯匿王恭谨地回答:‘世尊,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但是四大山刹那间就能吞噬大地,纵使派出所有训练有素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个个配备精良、严阵以待,无异螳臂当车吧!那些刀、箭、弓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若武力不足以保家卫国,那么,咒术或国库所蓄积的金银财宝更有用吗?我能够大开宝库、舍一切世间最珍贵的宝藏,与无情、无常谈判、作交易吗?唉,纵为一国之君,见天下生民涂炭,又能向谁讨一个公道呢?因此,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勤修善法,这念心定慧等持,洞破外在的世界本是成住坏空,乃至一切有情,皆是四大假合、虚妄不实,无可执着,才能不受外在的无常所逼迫。所以,无常到来时,唯有深信佛法才有办法。’
佛陀赞许波斯匿王:‘是啊,世间无常譬如这四大山,老山能朽坏壮年盛色,病山能摧坏一切强健,死山能劫夺一切寿命,衰灭山能损坏一切荣华富贵,乃至妻离子别、骨肉分散、钱财亡失。大王,这四大山日复一日紧随着人们,谁能抵挡得了?诚如您所言,唯有安住在佛法的正知正见,如实修行,这念心超越了相对的时间、空间,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心本性上,就是究竟离苦得乐的净土世界,才能脱离无常逼迫之苦。您能体会到真正的安邦治国之道,护法护教助转法轮,这真是国家人民无上的福报啊!’于是说了一首偈语:
‘譬如四方有大山,广大深厚无涯际,
从四面来一时至,慞惶奔走无避处,
象车马兵不能拒,咒术财宝不能却,
如是大王无常山,老病死山衰灭山,
残灭一切有生类,刹利首陀婆罗门,
乃至下贱真陀罗,在家出家修梵行,
及以全戒至毁禁,悉皆残灭无遗余。
是以智人应修善,尊崇三宝行众福,
身口及意常清净,先得名誉后生天。’
波斯匿王明白了自利利他的菩萨修行之道,正是追求长治久安之钥,也是每个人的安心立命良方,法喜充满地顶礼赞叹,信受奉行。
好好运用这一生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假如能好好把握时间,善用良能与人结善缘,那就不至生死迷茫而任生、老、病、死的荆棘所刺伤。同时,应学会如何把握、运用这一世的生命,让生命在流程中发挥它最崇高的价值,显现生命应有的意义……
佛世时代,有许多外道修持者也具足“五通”。所谓五通,就是:宿命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和他心通。
当时,有四位兄弟是婆罗门教徒,他们精进修持,因此也都具足五通,知道各自生命的长短。有一天,四兄弟聚在一起谈论生死大事,发现在共业之下,四人将在同一时间死亡,但他们很有自信,认为有能力逃脱大限的来临。
生、老、病、死,是人们所不能逃避的,随着日月的流转,成为人生四种必然的现象。四兄弟即各自计议,一位说:“只要我飞上须弥山顶,躲在两座山之间,既看不到天也踏不到地,这样即可逃脱。”
另一位说:“我升到虚空中,脚不着地,不受他物的抬举即可免难。”
第三位说:“我想潜到海底去,海阔天辽,无常之神即奈何不了我。”
最后一位说:“我要到喧闹人多的城市里,无常鬼找不到我,自会去找别人。”主意既定,他们就辞别了国王,又说:“七天之后,我们会回来,然后便可长命百岁。”
但七天之后传回消息:“四兄弟之中的一位莫名暴死于城中”。国王听了既伤心又迷惑,于是就去请教佛陀,说:“这四兄弟皆具足五通,已知晓自己的生死,何以仍无法逃脱死亡的时辰?现在四位既然死了一位,那其它三位也可想而知了。”
佛陀便开示说:“人生有四件事:生、老、病、死是人们所不能逃避的,随着日月的流转,在人世间,这四件事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圣者的境地与凡夫的境地最大的差异是:圣者可以自我掌握及运用时空,这一世的生命必然会充实。人生这四种必然的现象,在日月沉浮、时光的流逝中组成人间路,任何人都必然走上这条道路。
在这路途上,我们假如能好好把握时间,善用良能与人结善缘,那就不至生死迷茫而任生、老、病、死的荆棘所刺伤。
赞佛偈的因缘
久远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当时,释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众生,又名为‘菩萨’;与他同时的还有弥勒菩萨。
弗沙佛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禅定观察因缘,发现释迦牟尼菩萨的心还未纯熟,虽然慈悲但慧解、观行之力仍嫌不足,而与他有缘的众生们,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弥勒菩萨心已纯熟,但他的弟子们得度因缘却多未成熟。
弗沙佛决定先助释迦牟尼菩萨一臂之力,因为一人的心容易度化,若是众人之心,便难以在短时间内同时转变。于是弗沙佛来到释迦牟尼菩萨采药的雪山上,进入一个山窟中入火定,全身放大光明,遍耀十方。
释迦牟尼菩萨循着不可思议的光芒来到洞口,一见异象心大欢喜,叹未曾有,不觉双手合十,一脚独立,叉手向佛目不暂舍,虔诚吟咏着:‘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不曾余觉余思,亦不曾合眼,精进的力量超越时间、空间,瞬间的功德,令本应百劫后成佛的释迦牟尼菩萨,提早了九劫成就佛道。
释迦牟尼菩萨在人寿平均八十岁的世间示现成佛,智慧高远无有出其右者,皆因过去种下‘一偈赞佛’的胜缘;
其七日七夜中虽无他偈,功德却胜多偈,贵在心思纯一不杂,不在多言。再者,释迦牟尼菩萨生生世世都将众生置于自己之前,饶益他人的心多过利己,由于发心不可思议,而早弥勒菩萨九劫成佛。
省思:小乘极果,不如大乘菩萨之初初。发大愿心、利益有情即名菩萨,此种发心最真、最切,将众生和自己平等视之,当下就超越了种种分别和限制。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纵使初始众生难度,备感辛苦,但是一步千里,利益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修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