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永仁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网络版
承办:乐亭圈/乐亭故乡人网站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1958年,乐亭县委决定在王滩乡南部沿海建一个农场,建场选址在王滩乡青联社一个停办的猪场处。
该地原名南营,早已经无人居住,场中间有一条路,路东是一个猪场,有一片相连的猪圈。旁边有当年饲养员住的三间旧正房,建场时改为办公室。正房西原来产猪仔的四间简易房作为干部宿舍,正房东原来猪场饲料库的三间砖房改成了伙房,路西有5间破砖房,原来是养牛的饲养处,做仓库和三队办公室。
建场的土地从曹庄、东井上、钟庄、张美崖、姚圈南划出。长期以来,由于涨大潮时,海水倒灌,土地碱化严重,条件太差。当地农民为了种地采取围埝造田,北部遍地是碱埝地,在杨小庄子村南有一个很大的土堆,杂草丛生,中部南部全是被海水冲的平滩,当地群众说: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四季不长草,一片秃光光。建场初期就是这个环境。
为了变盐碱地为良田,乐亭县政府决定将长河截流,提高水位,并从长河苑庄村处修地上渠,到农场分水闸,给农场自流灌溉拉荒洗碱,创造了条件。
建场时,由县直各机关单位抽调干部30多名,组建了建场指挥部,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永祥任总指挥,负责建场的全面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人商振富,办事员袁作章,管组织的负责人晁振斌,财务负责人刘湘,会计李荫兰,保管员冯淑珍,统计员王永珍,工程技术员高崇文,农业技术员李玉琪、赵淑英,管事务的人赵太生,采购员杜明义,收料员王永仁,水利负责人苑新民,大夫曹怀民、马振兴。为了解决干部不足,县委决定由每个乡抽调一人,全县38个乡,共抽来了36名干部,陶庄乡派来的王永仁,留在指挥部工作。
根据建场的规划和要求,建立了四个站。一站负责人姜贵馨、牛意岭,在杨小庄子村住宿和办公;二站负责人刘俊士、商明岐在曹庄村住宿和办公;三站负责人李泽民、刘作新在原牛场的饲养处砖房住宿和办公;四站负责人齐丽华、安俊杰在木楼海防派出所办公。上述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借用,工资等一切开支由原单位负担。
建场之初,场部附近没有淡水,只有东井上村南有一个土井,还是咸水,与村民共用。除保障做饭用水外,平时喝水都很困难,指挥部工作人员早晨起来,两三个人用一盆水洗脸;而住的地方是原猪场产仔房的四间简易房,用高粱杆做床,晚上用的小煤油灯。白天苍蝇多,晚上蚊子咬,这就是当时建场时真实的生活条件。
尽管这样的艰苦环境,建场的干部们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天亮就吃早饭,指挥部只留下会计李荫兰,保管冯淑珍,其余的干部全部去工地。晚上回来汇报当天所完成的任务及存在的问题,而后干部们一起唱革命歌曲,大家还共同创作了一首《乐亭农场好地方》的歌曲,歌词:
北临大钊社,南靠渤海湾。
建闸修渠道,年年庆丰产。
靠人不靠天,人赛活神仙。
过去盐碱地,今日变良田。
乐亭农场好地方,肥沃土地望不到边。
一亩稻谷产一千,社会主义幸福万万年!
建场的干部在艰苦的环境、艰巨的任务、乐观的情绪中,体现了团结、和谐、坚强、敢打必胜的信念。
民工的组织及安排
1958年4月14日,全县民工全部到场,居住在小聂庄、王滩、白沙坨、西滩以南的民房及草棚,16日全部到工地劳动,建场战斗正式打响。
全县38个乡,按地区将民工组成6个战斗团,每6个乡为一个战斗团,团长由县委抽调的干部担任;每一个乡为一个营,由乡带队主要负责人任营长;大队为连,大队的带工人员任连长。工程任务分配到团,团再分配到营,王滩乡为机动营,主要任务是修防潮闸及临时用工。各乡主要负责人,将建设农场的任务由乡分配到各大队,为了提前完成所分配的任务,中途各营、连自动增加人员,建场后期全县共计调用民工达9600余人。
出勤的民工吃粮食烧柴和一切工具的开支等,全部由生产队负担,民工不发工资,按建场时出勤的天数,回生产队参加年终分红。
当时建场的民工住房条件更差,因为来的人员很多,不少民工吃住在工地的草棚里,但是在大跃进的精神鼓舞下,干劲十足。建场时没有机械,只有民工从家里带来的铁锹、扁担、抬筐,另有5个人一个夯。起早吃饭,天亮到工地,中午送饭,吃完就干,一直到天黑才回。在工地,各团与各团赛进度,赛工程质量;各营与各营,各连与各连比赛都呼喊着争上游的口号,同打夯的口号声连成一片。按县委的要求,在建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采取“边建设边生产,当年投资当年效益”的原则,一场轰轰烈烈的建场局面开始。
大干一百天完成建场任务
自民工四月中旬入场,到七月下旬一百天的时间里,经过全体干部民工的艰苦劳动,由邓滩修干渠到农场分水闸15里,修排干渠17里,修支渠11里,修斗渠25里,挖排斗渠34里,修农渠173里,挖排农渠173里,挖用毛渠275里,挖排毛渠535里,大小渠道总长1258里。农场四周修海挡高2米、顶宽2米、1:4的坡周围长44里;其它配套工程,建防潮闸一座,分水闸一座,溢洪道1座,斗门3个,农门26个,毛门管887个,平整地面11000亩,当年插秧8200亩,种大田1000亩。
同时建办公室仓库,食堂等砖房47间,生产用简易房30间。
由于施工坚持质量,民工工作认真,修完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当年使用都经得起灌溉放水的考验。
农场建成后的规模:东至东海挡外30米,西至四排斗西岸,北至取土坑北岸,南至沿海海岸,总面积共计5万亩;其中施工面积4万2千亩,于1958年7月23日,工程正式完成,交付使用,命名:乐亭县地方国营农场。
1958年7月23日下午,指挥部召开庆功大会,建场总指挥王永祥在讲话中,表扬建场的民工大公无私,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艰巨的建场任务,他代表县委向大家表示感谢。由魏志慧代表民工发言,他说工程结束了,我们到另一个地方去建设社会主义,希望留下的人把农场办得更好。由霍万智代表留场工人发言,他说:“请你们走的民工放心,我们绝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我们一定办好农场,并请你们过几年来农场参观。”大会在全体与会人员,胜利完成建场任务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建场以后,广大干部职工在盐碱地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几年的发展,农场形成了北部是产粮区和工业区,中部是低洼地植苇养鱼区,南部沿海开发为养虾、贝类等海产品养殖区的大格局。改革开放后,通过办家庭农场,农场由地方国营农垦企业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形式。
1993年唐山海港开发区成立,全部接收了国营乐亭农场,现在改为唐山海港开发区港兴实业总公司。
(作者王永仁,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