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照护“巴掌宝宝”成就生命奇迹

2021-10-11   江西晨报

原标题:精心照护“巴掌宝宝”成就生命奇迹

省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为“巴掌宝宝”诊治。

昨日,超早产儿“小夕夕”平安健康回到了家人的怀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10月8日,在省儿童医院早产儿病房里,“小夕夕”在体重秤数字有了新变化,“一斤六两到五斤二两”,在医护人员的日夜陪伴下,宝宝用时93天成功增重,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这意味着他可以出院,回到妈妈的怀抱了。

巴掌大的超早产儿入院时生命濒危

时间回溯到7月3日上午10时35分,早产儿病房接到一通电话:“这边是急诊科,余干县人民医院送来一胎龄24+3周(指24周+3天),体重800克,出生仅3小时的超早产儿……”15分钟后,超早产儿“小夕夕”被送入早产儿病房暖箱。

离开妈妈的肚子仅仅3个小时,“小夕夕”各项生命体征处于危险状态。“给氧下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主管医师张婧医生回忆道,当时宝宝全身皮肤薄嫩,血管都是清晰可见,“身长仅34厘米,头围23厘米,体重才800克,就是巴掌大。”

转院的第一天,“小夕夕”便迎来了超早产儿首个“关卡难题”——呼吸关。“宝宝有轻度窒息的情况,给他上呼吸机都是用手指小心翼翼的操作。”张婧医生说。

“这么脆弱的肺,氧低了会对脑造成损伤,氧高了会造成气道损伤。”回忆最初情形,早产儿病房主任晏长红印象深刻,上好呼吸机后,医护人员们时时守在保温箱旁观察“小夕夕”身体情况,并细致调整呼吸机参数,让他呼吸顺畅。

超早产儿抢救是场持久战要闯过重重关卡

超早产儿抢救在医学上是一场持久战。“‘小夕夕’仅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24周,而正常孕产周为37周,因发育不成熟他自出生就要面临诸多难关。”晏长红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任何一个难关或者并发症都会让“小夕夕”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消化系统胃肠道尚未发育,“小夕夕”不会吸吮和吞咽,只能靠“打针”补充营养。而他如发丝般粗细的血管又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挑战,“血管在他胶冻状的身体里就像根根细线,有的都可能包裹不了一根针。”早产儿病房护士长涂满梅选用最小型号的针进行置入,才完成了救人的“针线活”。

而后“小夕夕”顺利闯过了“感染关”、“贫血关”、“胆汁淤积关”等多个超早产儿的救治难关,小到宝宝在暖房的“睡姿”体位,大到各项医疗操作,医护人员细致的生活护理和救治方案,让“小夕夕”渐渐恢复健康。

出生57天后再次见到了妈妈

8月28日,出生57天的“小夕夕”终于可以暂时撤离呼吸机,但他仍然不能停氧,自生产后从未与宝宝谋面的妈妈也迎来了拥抱他的机会。身上是各类医疗救治管路的“小夕夕”被妈妈怀抱胸前,他抬头时,眼神与妈妈双眼交汇,这位年轻的妈妈立刻泪流满面。

“宝宝的生命真的很顽强……”妈妈感叹之余,早产儿病房的医护人员又开始手把手教这位新手妈妈如何喂养、如何护理……准备迎接宝宝回家后“手忙脚乱”的生活。

“巴掌宝宝”出院时已与正常婴儿无异

10月8日,“小夕夕”一路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历时93天,从最初体重一斤六两增加到了五斤二两(2.6千克),不仅实现了自主呼吸,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已与正常婴儿无异。也是在这一天,“小夕夕”顺利出院与家人团聚。

“不光要救孩子,更要让孩子有生命质量。”晏长红说,在面对胎龄小、体重低、救治难度大、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成活几率小等超早产儿问题,医院一直竭尽全力,大家都希望挺过重重难关的“小夕夕”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生活成长。

由此,“小夕夕”也成为了该院早产儿病房救治成功的最小胎龄超早产儿。

编辑:袁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