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红舒专栏】
先教学生立志、立学、立勤、立恒
原创作者|康红舒
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老师大多只管教书,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再负责一点的老师除了教完知识后,还会逼着学生背书、作业,让他们过关。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条件好,且社会和网络对他们的成长环境具有太多的诱惑,使孩子们不能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单纯生活和学习,听话地接受教育。 所以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多不爱学习的问题生就出现了。
可悲的是,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不爱学不堪学不学辍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老师和家长也是毫无办法。
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到底在哪里?其实症结就在于 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为何而学;而学习又是一个相对枯燥又漫长的过程,没有任何方向,没有动力,谁又会自觉地去吃这个苦呢?
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不要一上来就教书,只知道给学生上课,讲题,练习,考试,而要 在教书之前,先要给孩子树立读书的意义,这才是学习的根本。
所以 比教书更重要的是先要教给孩子四件读书的大事——立志、立学、立勤、立恒,这才是孩子读书的支柱,支撑孩子努力学习的身心和信念。
一、立 志
读书须先立志,立志是读书人第一要事。
要让孩子愿意读书,自觉读书,坚持读书,首先就要让孩子明志,让孩子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孩子们在读书的苦海中就会随波逐流,上下沉浮,甚至会被淹没。
那老师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不管哪一个年级都要上)就不是说要学习,要爱学习之云云,这些都是说教,孩子们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们应该要先问孩子们以后想干什么,想做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不向好向上的),好,大家可以写下来,这就是孩子们的志向,梦想,那如何才能实现呢?这条达到志向和梦想的路径就是读书,努力读书,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才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接着,我们再帮助孩子把自己以后想干什么引导引导,明确明确,然后给他们讲一些名人或励志故事,树立他们人生偶像。这样,孩子才能明志,才会立志,才算完成读书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孩子们立志了,就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老师们才可以带着孩子们开始翻越书山,跋涉学海了。
老师就是点灯人,在带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点灯、添油、拨亮、让孩子的心灯发出更亮更持久的光芒。
二、立 学
孩子们立志了,那如何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呢?答案不言而喻,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可以启智,可以明理,可以养性,可以怡情,可以增长知识,可以提升才干,可以寻求自己理想的工作,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我们要立学,因为 读书才能达成目标,才可以连通未来,才会创造无限可能。
古人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言有过实,但有其特殊含义,但是,读书,一定是现在每个孩子走向社会必经的道路,也是目前最公平最有回报的大事。每一个孩子,每一名学子,都应该从入学起,就要认真对待读书,视读书为自己第一正经事,从而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专注在学习上,时时,天天,月月,年年,都是如此,这才是读书应该有的样子。
此为立学。
三、立 勤
重视读书了,就是立学了。那如何立学?其关键就是在于勤。只有勤奋,才能读好书。曾国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韩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做任何事都要勤奋,读书更是如此。
孔子、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从古之圣贤到名家再到今天的学成者,无一不是挑灯夜读,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发愤求学的,他们功成名就,都离不开勤奋二字。
世上无难事,只怕勤奋人。要想立学,就必须勤奋。
四、立 恒
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书不是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就能完成,而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漫长时间。如果想实现志向,如果想读好书,就不能寄期望于三分钟热度,想一蹴而就,那是绝不可能达成的。
想成就学业,想实现志向,那就必须在读书的路途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有一个成功定律叫荷花定律:一个荷花池,第一天开放的数量很少,第二天开放的是第一天的两倍,以后的每一天,都会以前一天的2倍数量开放。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请问:在第几天,池塘里的荷花开了一半?第15天?错!是第29天。
第29天荷花仅仅开了一半,第30天就开满了整个池塘。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等于前29天的总和。
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有些人,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的开,但渐渐的,人们开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厌烦,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放弃了坚持。而这个时候,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成功需要积累沉淀,成功需要锲而不舍。人生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恒心和毅力。
此为立恒。
读书是人生之大事,是孩子懵懂初长时之重事,所以在孩子开学时,正式上课前,老师不要急于去教知识,而要先让孩子们认识读书,明白读书之事理,从而引导孩子们先立志、立学、立勤、立恒。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勤能补拙,恒生熟巧。老师和家长要在学生开课前就给他们种下努力读书的种子,并一路呵护滋养,孩子才会在读书的园地上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作者简介:康红舒(1974——),男,汉,本科,副高,阳光教育集团,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为康红舒校长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康红舒:中高考临考及考场应对策略
康红舒:当一名老师,如何使自己工作顺遂、精神富足
康红舒:关于高中管理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秋季试行讨论版)
康红舒: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抓好他们的成绩
康红舒:校长带好教师团队要做的六件事
康红舒:班主任如何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二)打造学风四要事
康红舒:班主任如何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打造班风三要事
康红舒:父亲追思
康红舒:莫负少年青春志,厉兵秣马赢未来——开学初三学生动员会讲话
康红舒:静心安身为教师,奋楫笃行再启航——新学期第一次教师大会讲话
康红舒: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暑假
康红舒:昂首做老师,俯首做师长!
康红舒:桅子花开毕业季 星光璀灿启新程
康红舒:人到中年
康红舒:站在孩子的未来设计今天的教育
康红舒:培植孩子人生的两个支点——学习动力和兴趣爱好
康红舒: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是“爱”还是在“害”
康红舒:教师的幸福感
康红舒:优秀教师培养成长之路
康红舒:老师如何表达对学生的爱和期待
康红舒:一路向前,跨过中考大关——六十天中考动员讲话
康红舒:谈心,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康红舒:此生,做个像农夫一样的老师吧
康红舒:打开孩子的隐形翅膀
康红舒: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康红舒:教授相同的学识,培育不同的孩子——教育孩子中的“相同”与“不同”
康红舒:2022年中考百日誓师大会讲话稿
康红舒:给孩子讲讲规矩,教孩子做个懂规矩的人
康红舒: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康红舒: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康红舒:学校管理中可借用的五则效应
康红舒:砥砺前行,争创一流——阳光未来实验学校初中春季工作计划
康红舒:教育孩子,用好“五导”
康红舒:一个真正教育人的心境
康红舒:要当好校长,做好七件事
康红舒:新年年会致辞
康红舒|当一名老师:静静教书、缓缓育人、悄悄成长
康红舒:学期期末工作设计
康红舒:我们的教育问题就是局限于校园教学
康红舒:有关孩子教育的几则故事
康红舒:教育需要激情
康红舒:教育要促进孩子健康全面成长
康红舒|教学艺术之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技巧
康红舒:秋季运动会致辞
康红舒:谈谈课堂管理技巧
康红舒:谈谈家长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康红舒:教学重要艺术——课堂提问技巧
康红舒:教育要滋养孩子的美好人性
康红舒: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
康红舒:谈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
康红舒:谈家庭教育中的“圈养”和“放养”
康红舒: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康红舒:师生最好的关系是亦师亦友
康红舒: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奠定孩子美好人生——双减之后的家庭教育
康红舒:渐行渐远的村庄
康红舒:要想孩子将来有出息,就着重培养孩子这四个方面
康红舒:教育的六大问题
康红舒:树立孩子心中的一块碑
康红舒:要用不完美的眼光看待孩子
康红舒:培养孩子就要抓好三个一
康红舒: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刻不容缓
康红舒: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康红舒:养育孩子要顺性而为
康红舒:教育应该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康红舒:从奥运冠军谈谈寒门出贵子
康红舒:谈谈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康红舒:从孩子吃饭来谈谈精养孩子
康红舒:呼唤教师之良知
康红舒:如何做好家长
康红舒:不要折断了孩子学习的翅膀
康红舒:孩子的生命认知
康红舒:提笔出征,扬梦远方——为中考学生壮行
康红舒:用考试分数选拔“人才”,其实是对真正人才的扼杀
康红舒:生命教育——孩子生命中最不应该缺失的课
康红舒:办一所有真正教育意义的学校
康红舒:老师,请千万别语言伤害
康红舒:教育,就是点亮孩子心中的明灯
康红舒:作为家长,你为孩子上学准备好了吗
康红舒:永远的乡情
康红舒:家庭教育暴力何时休
康红舒:人的学习层次
康红舒:让阳光照进孩子生命的缝隙
康红舒:静水流深缓育人
康红舒:如何培育教师的幸福工作观
康红舒:突然想回忆小时候读书的光景
康红舒:直击家长之孩子十个为什么
康红舒:教育,应该培养我们孩子什么
康红舒:老师,请找准自己在学校中的坐标
康红舒:学校德育的真正内涵
康红舒:家长的“家长”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康红舒:当教育规则来了,我们怎么做站着教书的老师
康红舒:教育之道
康红舒:要当好一名老师,请这样做
康红舒:如何做好现代班级建设
康红舒:学校如何进行品牌建设
康红舒: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康红舒:面对青春期的学生,学校应该如何教育
康红舒:做四立老师,育四立学子
康红舒:先当好老师,再当好教师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