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综合点评实验校教师代表单元剖析

2019-07-08   现代课程网

之前我们分享了《“新教学”实施方案交流及点评》《“新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下四单元案例剖析》《“新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下六单元案例剖析》《“新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下八单元案例剖析》,今天分享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孟亦萍对各实验校教师单元剖析的综合点评。



单元案例综合点评——

各小组教师单元案例剖析完毕,星河实验小学孟亦萍校长代表评委组就老师们的汇报,从可喜之处、可疑之处、可提升之处作了综合点评。



可喜之处

可喜处一:每个实验校参与指向核心素养的“新教学”课堂变革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和实践“新教学”的激情都非常强烈。像连云港灌云实验小学、苍梧小学、苏州市新镇中心小学的参与热情,令人感动。

可喜处二:各个实验校对“新教学”核心理念,特别是对单元主题情境的理解,对情境和任务关系的理解,对大单元任务设计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联以及收获效果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基本到位。像兰陵小学的“新教学”实践,站在全年段高度、立足教材整体视野,螺旋式上升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非常到位。

可喜处三:实验校对“新教学”的设计和实践富于创意。像苏州市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就做了很独特的思考和理解;连云港苍梧小学的实践也很有创意。“新教学”大单元设计本身只是案例或样例,各实验校应该有创造性设计,让彼此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可喜处四:各实验校都注意到测评研究。“新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教学评一致。测评包括过程性评价、单元形成性测评以及综合测评,教学指南中都有呈现,有些学校已经关注到这个方面。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还把测评与“乐考”结合起来,很有创意。

汇报中也存在多个可疑之处,特别是前期研读“新教学”理论,尽管专家有阐述,培训老师还是困惑较多。

可疑之处

可疑处一:大单元教学有没有真正落实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识字与写字。但按教材可能仅仅是会识字写字而已。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识字的愿望,让孩子主动发现汉字的好处等问题,传统教学关注太少。大单元教学可以让孩子在多方面建立汉字符号与生活客观现实的联系,帮助孩子认识人,认识世界,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这是从整体上考虑,而不是传统的碎片化的学习或机械训练。

可疑处二:大单元任务活动特别多,如何更好地介入?大单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完整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帮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自主建构,实现深度学习。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真实情境任务中充分学习、阅读、表达、交流、梳理与探究,才能形成语文素养

可疑处三:教师用书是指南还是教案?怎么定位?“新教学”的成果集中体现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一个是教学指南,一个是学习指南,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在具备网上学习的条件下,就可以将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起来,优化学习方式。

可疑处四:有的情境设置为何与本单元关联度不大?小学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基于先推出的统编教材,因此部分内容会受限于教材。“新教学”项目组根据单元主题,会有顺序调整,有内容补充。实在整合不了的内容,可疑放到单元测评中学习。这是灵活机动的。

可疑处五:单元任务设计好像粗线条?样例设计希望能激发教师创意,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此外,由于指南是面向全国的,会兼顾到不同的地区,比如苏南地区孩子能力普遍较强,教师可以提升任务难度;学习偏弱的地方,可以根据学情降低。所以我们只是提供样例而已。

可疑处六:测评是在整个大单元的情境中进行?测评也是学习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教学评一致,而不是变成学一套、测评又是一套,应该融入单元的情境中。

可提升之处

可提升处一:要深入研读“新教学”专家组的理论。不仅是刚加入的实验校教师,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教师仍然需要钻研理论,像崔允漷教授、钟启泉教授的大单元设计,杨向东教授的大单元测评等大家作品,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们理解“新教学”“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的三句核心理念。

可提升处一:要深入领会每个大单元任务框架的说明。这是项目组研究时最头疼的一块。如何提炼主题,如何根据单元主题设置情境,如何设置层层递进的任务,任务下安排哪些活动等问题,只有真正懂了才能形成具有“新教学”特色的班级学习活动。

可提升处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只有实践,才能发现“新教学”的优势,才能感受到学生带给教师的惊喜。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在一起分享交流时,才能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提升。

  • 欢迎全国有意向的中小学学校加入“新教学”项目组,共同探索新教学,进一步推动课堂变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