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六)| 李璟《摊破浣溪沙》

2023-10-09     小楼听雨诗轩

原标题: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六)| 李璟《摊破浣溪沙》

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六)| 李璟《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南唐中主李璟的两首《摊破浣溪沙》(《山花子》),分写春恨秋悲,词艺皆臻一流,笔力不在冯延巳、李煜之下。让人不禁感叹:天道均平,词家才华何独萃于南唐君臣、父子耶!

让我们先看抒写春恨的这一首。起句“手卷真珠上玉钩”,直写女子手卷珠帘的动作,而有一种果决的态度与不可抑止的情绪。卷帘上钩,方可凭眺,借以舒泄心中长久之郁积。而此种郁积,已到非予舒泄而不可的程度,所以有此直截了当的动作行为。真珠帘和白玉钩这两个服用意象,既显示女子富贵之家的地位身份,又映衬出她的美丽雅洁。第二句“依前春恨锁重楼”,点出“春恨”的题旨。卷帘本为凭眺,舒泄内心郁结,缓释心理压力,减轻心灵痛苦,但是放眼望去,感觉和以前的每一次春日凭眺一样,不仅自己的人,连整座高楼都笼罩在一种忧伤悲凄的氛围里。所谓“春恨”,与“春愁”略同,而程度更重,内涵包括时光之叹,年华之悲,身世之感诸多方面。“春恨”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无形无声无臭,一个“锁”字,把这种无形之物形象化了,赋予它以人格意志,仿佛它要把整座高楼都围困起来,封锁起来,要让楼上凭眺的人连同整座高楼都处在禁闭状态并且窒息过去。这个“锁”字,传达出的是楼上女子内心沉重的滞闷压抑之感。而曰“依前”,则把今年与去年、一个春天与无数个春天连接贯通。年年春来,悲恨相续,层层叠叠,无穷无尽。这一句所写,和冯延巳《鹊踏枝》词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略似,同一时空里的君相二人,生存体验和感受看来是接近的。

写过女子卷帘凭眺的整体印象感觉之后,第三句“风里落花谁是主”接写女子眼中所见,从抽象抒写转到具象描写,落实“春恨”二字。风吹花落,又到了暮春天气,触动女子的惜花伤春之情。飞花零落,无人护持,进一步引发了女子的身世之感。那随风飘飞、不能自主、无以凭借的狼藉残红,让女子感觉到多像自己的处境身世和命运际遇啊!“谁是主”是叹息落花,也是女子自叹。独守空闺,孤苦无依,红颜憔悴,年华老去,让她怎能不触目兴感,悲从中来!从抒情主体的心理机制来说,这一句是即目所见的触景生情,也是以我观物的寓情于景,情景物我主客,已是互藏其宅,浑然莫辨。一结“思悠悠”三字,从风里落花的眼前实景中引发绵长无尽的情思,虚笔拓出一片更为悠远的抒情空间。

如前所说,女子卷帘是为了凭眺,凭眺是为了疏散郁结。春恨锁楼的氛围与风里落花的景物,更加重了女子的身世之感和迟暮之悲,让她更加思念远人,盼归的心理变得更加热切。前结“思悠悠”的虚笔,已逗出女子的远人之思,下片起句“青鸟不传云外信”,即写她渴望得到远人的消息。“青鸟”或为意中之鸟,或是女子看到有鸟飞过楼前,以为是捎书传信之“青鸟”。然而,飞鸟并不是真正的传书信使,没有给她带来远人书信,这让女子的希望落空。女子期盼收到云外来信,一是想知道天涯游子是否平安,二是想知道天涯游子是否想她,三是想知道天涯游子的回家日期。游子的归期,应该是她期盼的心理焦点。凭眺远天,不见青鸟传书,满怀失望痛苦的女子于是收回视线,看见楼前的雨中丁香,花蕾缄蹙,含苞未放,若有心事,愁思郁结。这一句的丁香结愁,与上一句的青鸟传书一样,都是拟人的写法,雨中含愁的丁香花蕾,喻指的就是女子的一颗愁心。“空结”,是说徒然蹙结,无人顾惜,仍是女子心境之投射。《浣溪沙》一调,过片须是对句,这两句对仗工整,远近切换,虚实互衬,将女子的“春恨”作了出色之传写,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当女子的视线终于从楼前的丁香花树上移开,已是薄暮时分。后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二句,写女子纵目远眺,但见一江春水流过暮色苍茫的三楚大地,缓缓地向着天边涌流而去。这里的“回首”,不是一般所说的回望、回顾的意思,是承前说女子从近处的丁香花树上转移视线。“三楚”,又作“三峡”,意义差别很大。南唐地当三楚,位居长江中下游,与中上游的“三峡”距离很远。若作“三楚”,是就南唐的疆域而言,也正是江楼之上凭眺者的目力所及范围。“接天流”的意思,是说江水在黄昏里流过三楚大地,缓缓流向天边。若作“三峡”,“接天流”说的就是江水从峡江的高处流下,形容江水从天而降,而不是在“三楚”大地上平缓地流向远方。一个是接天而下的滔滔奔流,一个是苍茫大地上的缓缓涌流,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词末的两句,仍然是在借助写景烘托渲染“春恨”,而把“春恨”推扩到这样浩荡浑茫的境界,显然已不限于女子离愁别绪的小感触,而是词人对于一片黯淡的南唐国运的殷忧了。这与上片的“风里落花谁是主”一句隐喻南唐国势的飘摇,用的是一路笔法。从地理位置和深度解读的角度比较“三楚”与“三峡”,感觉还是做“三楚”于义更长,三楚就是南唐,三峡则与南唐渺不相及。

最后必须老实交代,我们在解读这首词时,其实悄悄地留了一手。前面轻易放过“丁香空结雨中愁”不予展开阐释,就是故意留下的一着后手棋。作为全词也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基本含义已如上述,这里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这一名句的影响和接受史问题。在李璟之前,言及“丁香结”的诗句,有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陆龟蒙的“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香”(《丁香》),李珣的“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河传》),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即从上引诗句和词句化出。这一词中名句不仅影响了此后的历代古典诗词的语言修辞,而且下及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试看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写于1920年代的名作《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的中心意象和调性氛围,均来自古典诗词,李璟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是《雨巷》一诗所本。“彷徨、寂寥、愁怨、芬芳、凄清、惆怅、太息、迷茫、颓圯、篱墙、哀曲”等意象和辞藻,散发着感伤迷惘的晚唐五代诗词的情韵。戴望舒把李璟词中单纯愁心借喻的雨中丁香,想象、创造为一个美丽而又愁怨的姑娘形象,反复渲染朦胧飘渺、凄迷恍惚的意境,象征一代青年彷徨惆怅的苦闷心态。“丁香一样的姑娘”作为诗人“希望逢着”的目标,具含了自《诗经》以来以追求美丽的女性象征追求贤人君子、美好理想的比兴寄托意味,“丁香”与“姑娘”一体不分,仍是“美人香草”的传统手法。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杜衡《<望舒草>序》)。当然,也有人对《雨巷》酷肖相关古典诗词意象、意境不以为然,批评《雨巷》“读起来好象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肤泛”(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从创作追求新变来说,这样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接受的角度考虑,美艳凄迷的古典诗词情调,加上“美人香草”的母题和原型意象性质,正好唤醒了民族成员共同的审美心理记忆,满足了不满白话诗文的粗鄙不韵的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期待,这是《雨巷》广受欢迎、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批评者却忽略了这一点。《雨巷》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像《摊破浣溪沙》这样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所具备的现代创造性转化的可能与价值。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d0ae49cb2fc48df7c61f7bc6fa90f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