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利润下滑,否决造车,余承东失意发言,谁对谁错?

2023-04-03     单仁行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3月的最后一天,华为发布了2022年的年度报告,用华为的话来说就是“身处暴风雨中,我们在继续奔跑”。

也是在这一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罕见在内部签发报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

同时,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内部正在查处有些部门、个人滥用华为品牌,严禁华为出现在任何汽车的宣传和外观上。

这是在说谁,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汽车部门的负责人余承东在内网留言说,“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关于华为造不造车的问题其实已经有答案了。

从余承东担任华为汽车部门负责人,跟赛力斯合作推出问界,几乎默认华为LOGO出现在问界上,车也摆进华为门店卖了。

我们一度探讨过华为为什么还不亲自下场造车?

结果到今天华为管理层,包括任正非再度否决造车,余承东在内网失落的吐露心声。

这一切都在表明,华为内部经过种种压力和决策,最终还是在“造车”和“不造车”之间倒向了不造车。

那么,华为为什么不愿意造车呢?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对错,只是在不同环境下的取舍。

02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个原因需要我们从财报中理解。

我们对比了华为过去三年的财报数据,华为在2022年的营收同比没有太大变化,其中运营商业务稳定,TOB的企业业务保持增长,弥补了TOC的消费者业务下滑。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华为正在TOB业务当中寻求扩张,而TOC业务还在止血当中。

这对应两件事:

第一是华为在过去两年针对煤炭、港口、矿山、电力这些领域接连组建了20个军团,有了一定成效,但还不明显。

第二是华为接连推出的4G手机一定程度上回了一点血,但依然有巨大缺口。

接着,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分析更多的财务指标就会发现,华为目前处于一个低点。

2022年,华为净利润下降了68.7%,营业利润率6.6%,净利润率只有5.5%,经营活动现金流更是下降了70%,大部分指标都是过去5年的低点,能够看出压力非常大。

但在这样的压力面前,我们还注意到了三个相反的数据:

那就是华为销售成本不降反增,研发投入再次创下新高,占据了华为总营收的25%,员工持股计划人数多了1万人。

为什么在压力面前,华为的销售成本、研发成本、人员成本一直在上升呢?

结合任正非在去年寒冬论中提到的:华为要聚焦主航道,聚焦利润,减少非核心业务的投资,放弃不能创造利润的市场,但要在战略关键机会点上,不惜代价的投入,更好地活下来。

我们从里面能看到两点:

第一、华为的战略关键机会点不是汽车,也不是手机,而是这20个深入各个行业,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的“军团”。

在手机业务遇到制裁后,华为的业务转型其实做的很明确。

他们选择把过去积攒的技术能力和数字化能力变成解决方案,同时借助于华为受到制裁后,在民众和政府上升的品牌声誉,向更多应用领域和实体经济扩张,解决这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客户所遇到的问题,避开手机业务带来的收益下降。

这些B端领域一旦打开,华为未来的增长空间和收入稳定性实际上要大于C端。

就像华为的主题,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才是华为要不惜代价投入的战略关键机会点,也是任正非所说的主航道。

第二、TOB业务回报周期更长,需要全方位、持续的投入。

我们做TOB业务的同学肯定清楚,TOB从决策流程到交付周期都很长,想获得客户认可,拿到持续的回报并不容易。

即使是华为来说,我有很好的技术,有提供数字化的能力,但不管是矿山、煤炭、港口都有各自独特的业态和需求,一下子让客户接受到转型都需要时间。

何况一下子成立20个军团,把整个战线拉的这么长,我的人员、研发、销售能力都得跟上。

特别是研发上,华为需要更多内外部的科学家、工程师一起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围绕华为涉及的这20个领域集思广益,成为华为的“决策大脑”,给华为深入各个行业提供在方案上的技术支持,让应用能够落地。

这是任正非给华为定下的战略纲领。

有限的资源,必须要投给主航道,而不是去做其他重资产的投资。

03

第二个原因更直观点,华为对于角色定位的考量。

在华为董事会大多数人眼里,华为应该是那个服务好客户,做好供应商的角色,我要成为客户背后的巨人,而不是抢客户业务的竞争者。

从华为成立到今天,一直都在围绕这个定位展开。

只有余承东所带领的手机业务是个例外,当年余承东短期内就把手机业务给做成了,还做到了行业第二,仅次于苹果。

所以,这次进入到汽车领域,华为有没有想过自己造车呢?

我知道一定是想过的,不然也不会让“造车派”的余承东去负责整个汽车部门。

但余承东交出的答卷并不好看,在年报里,华为首次披露汽车部门的收入,只有可怜的21亿。

我们去对比一下目前的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他们在2022年营收是4240亿,利润166亿,净利润率3.9%,其中汽车占到75%以上的业务。

要知道比亚迪一家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近3成分额,去年一年卖了180多万辆车才有这个成绩。

对比华为在汽车领域每年投入约百亿的费用来看,只有21亿的收入,想要盈利还有很大的差距。

可想而知,余承东在华为内部的压力有多大。

一方面造车需要的重资产投资和低利润产出,不符合华为要利润的商业逻辑,也养不起这么高收入的团队。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开始趋向于集中化,往头部靠拢。

集中化就意味着,华为不能在扮演“供应商角色”和“造车竞争者”之间摇摆了。

就像在3月27日,广汽就发了一个通告,在埃安的项目中,广汽和华为的联合开发变成了自主开发,华为降级成了供应商。

很明显,在车企眼里,华为摇摆了这么久,也该有个结果了,要么做我的供应商,要么就是我的敌人。

所以,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还是想跟过去一样,做汽车领域的供应商,把自己十几年积累的运营、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营销、数字化能力这一整套解决方案赋能给车企。

去让客户成功,而不是掀桌子下场把客户碗给砸了,这也是一种“利他”思维的展现。

04

回想余承东略微失落的发言,其实这件事目前真的分不了对错。

时代变了,造车对目前的华为来说,确实是亿个很冒险的业务。

一旦造车,曾经巨额的投入不说,华为过去集成的能力就只能给自己用,没有哪个车企会去用对手的产品。

何况在华为遭受制裁,利润下降,内部交接的关键时期,花大力气去投一个不确定的市场,这不符合华为一贯的宗旨和定位,谁愿意戴着镣铐跳舞呢?

但时代也确实是变了,华为现在想做好供应商,还来得及吗?

华为的核心能力是在软件、算法、芯片这些智能化增量的解决方案,很难像标准化配件一样大规模销售,而是需要跟车企深度绑定,不断迭代升级。

但是从外界的反应来看,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有自己的追求,为了市值和品牌,没有选择华为,国际的巨头们,因为制裁也不会选择华为,传统车企又担心失去灵魂,也没有选择华为。

在越来越卷的新能源汽车上,大家都在玩命冲刺,没有一家大品牌的核心技术愿意交给第三方提供,华为也不例外。

也许在华为内部的路线之争中,切入新能源汽车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

也许华为决心不下场造车后,汽车业务还能迎来转机的机会呢?

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分对错,只需要理解其中的商业逻辑,把结果交给时间去检验吧。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7fbf2f218163e796887f902190f76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