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仲庄村里的仲府祠堂

2019-06-25   老家许昌

襄城仲庄村里的仲府祠堂

文‖梅庆吉

我们这次台官李村之行,认识了村支书李国范,村民李右名和李迎照,尤其是李迎照,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周八士的珍贵资料,收获巨大。为表达感激之情,我和丕羽请他们在附近不远的一个饭店吃了顿饭。吃饭期间,李迎照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说往南不远有个仲庄,村子里的人都姓仲,都是子路的后代,你们想不想到村里去看看?这个在我的“尊孔之旅”路线上是没有的,我当即表示要去。

吃完饭,李国范和李右名回村去了,李迎照上了我们的车,前往仲庄村。仲庄离台官李村很近,不一会儿就到了。李迎照跟我们介绍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曾到过这里,后来他的后人便迁来这里定居。

进村之后,得知有一座仲府祠堂,李迎照找来一位村民,把我们领过去。祠堂有一门脸,上有檐,檐上有二龙吸珠图案,檐下门上书有“仲府祠堂”4字。门为两扇双开,每扇上镶有门钉,横五纵五。

门钉,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大门上的特有装饰,只要是古建筑,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因它的样子像乳头,因此又称乳钉;又因它的样子像浮在水面上的水泡,因此又称泡钉。

门钉是为了美观而出现的。一般做门,都是一块块木板拼接起来的,为了使门板牢固防止松散,就需要在里面穿上带,然后用钉钉牢。门板是牢固了,但裸露在外的钉帽实在有碍观瞻,古人便突发奇想,将钉帽做成乳头状或泡头状,整齐排列,红板黄钉,顿时为门增色不少。据说这种门钉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到现在,已经使用了上千年。

大约在明以前,对门钉的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到了清代,对门钉的数量及使用的材质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成了等级的象征。

《大清会典》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硫璃,门设金钉。”“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对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数量都有明确规定:“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皇宫的门钉为九纵九横,亲王的门钉为九纵横七,公门的门钉为横七纵七,侯及男为五横五纵。其地位只要一看门钉就一目了然。子路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封为“卫侯”,所以他的门钉为五横五纵。

仲府祠堂院内只有一座大殿,门两侧的墙壁上用黄字写着“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家”标语,门楣上方挂着一匾,上书“卫圣公府”。上方还挂有“千古遗风”、“圣道干城”、“折狱名家”等匾。

殿内神龛里有一尊子路坐像,手执镇圭,目视前方。下方有一牌位,上书“先贤卫公之神位”等字。靠墙放着几块行牌,红底黄字,书写着“卫圣公”、“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等字,还有钺、瓜等仪仗。这就是仲裁府祠堂的全部内容了。

据李迎照讲,子路后裔这一支是有家谱的,我想看看家谱上是怎么介绍这一支与子路的关系的。李迎照去找管家谱的人,去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人。我们便离开了仲庄,前往双庙乡的化行村。

由于来去匆匆,对仲庄子路后裔的来龙去脉了解甚少。前些天襄城应军先生来电话,谈到仲庄一事,他告诉我说村外还有一座仲氏先祖墓,并且有碑文。这让我很兴奋,问能否将碑文传来让我看看。应先生很慷慨地将碑文传来,为乙卯年科举人候选知县晚生郭来安所撰,现录于下:“先贤卫公六十二代孙也。予尝阅其家志,原籍卞邑人,即泗水仲村。后从横坊分济宁州仲家浅,至五十五代有讳伯敬者,明永乐年间始迁河南襄城北二十五里仲庄,历四世至讳廷珮,生一子以甲,是为公祖,娶妻李氏,生四子,养贤、养才、养气,其三子养志,即公父也。娶司氏,于崇祯三年生公,娶李氏,生六子。列右。公寿八十二岁卒,葬于二祖茔西北隅,李氏驸焉。”由此得知,仲庄子路后裔的始迁祖为仲伯敬。

下图:仲村外仲氏祖墓及墓碑(应军摄影)

电话里,应先生又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历史上,仲氏后裔曾有迁叶县问津庙一事,在民国年间的《襄城县志》上有《仲氏迁问津庙碑记》一文,内容如下:“从来圣贤经由之处,往往怀古情深,岂不动人景仰之思哉。纵殊方异域,因其名而核其实,过其地而拟其人。典籍所在,尚多附会不一,况木本水源之遗,焉敢淹没而不彰。且先贤祖往来鲁卫齐楚间,其踪迹历历可数,或建庙,或立祠,昭然而揭。要皆生灵之所护持,而非豪强所能攘夺者也。今河南叶县北古问津处,闻有祠宇一座,年久荒废,神无所依。乾隆四十八年,据族人监生振歧,奉祀生振兴,呈请邑侯马公讳景曾,准照旧式,移建于襄邑北仲家庄,鸠工庀材,略为轮奂。工竣,属予为记。予跃然起曰:我皇上重道崇儒,亘古莫有。而邑侯马公乐此盛举,不容古迹淹没,争光雨曜。先贤有灵,当为欣舞。斯兴废举坠之美,整吾族之仔肩兹任,因宜尔也。爰勤石以志识末,并族人之请。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耀涵撰。”

文中所说叶县问津庙的位置,应该在叶县北问村一带,因子路在此问津,所以有了问村的名字。2012年我走孔子路时,在原叶县文化局局长李元芝的陪同下,曾到过那里,但未曾听说这里曾有问津庙一事。迁往仲村的问津庙,今已不存。

有了应先生提供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这篇文章,请应先生接受我在遥远北方的谢意。

2014年2月9日第一稿

2014年5月17日第二稿

2015年7月28日第三稿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