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宣团队(张明阳)无授权禁止转载
在1896年初,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一年之后,李鸿章作为清朝皇帝的特使,远赴俄国去参加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且顺道去访问欧美各大列强国家。
但令人不解的是,李鸿章这次环球访问,受到的却是皇帝级别的待遇,所到之处无一不是各国的总统、皇帝、女王亲自接待,工商界人士也纷纷邀请李鸿章去参观他们的港口,工厂和新式武器。
特别是1896年8月,李鸿章到达美国的时候,美国总统夫妇都停止了在海边的度假亲自回来接见。李鸿章也极为重视这次访问,他全程都穿着“黄马褂”。而且在《纽约时报》称之为“盛况空前的欢迎仪式”中,竟然有50万纽约市民走上街头,就为了亲眼目睹一下身穿黄马褂的李鸿章。
美国民众对李鸿章的好奇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媒体的大肆报道,而且有很多不符合事实的报道。虽然美国是当时的工业大国,但是他们还是对清朝不了解。首先美国媒体对清朝的“黄马褂”不了解,只知道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于是,美国媒体纷纷报道“清国总统李鸿章访美”,“清国皇帝李鸿章出访美国”,甚至还有一些标题党为了吸引眼球,写出“慈禧皇后下嫁皇帝李鸿章”等极具吸引眼球的标题!
在李鸿章访问美国的那段时间里,他说的话,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会成为舆论的焦点,一家名为《纽约日报》的报纸,就拿李鸿章来做营销,打出的广告语竟然是:李鸿章绝对不会错过星期天的《纽约日报》。
不仅在美国民众中引起轰动,在美国的政商界,也是影响很大。李鸿章到美国,就住在了华尔道夫旅舍的“总统套房”。随后,参加克利夫兰总统、国会议员、政坛重量级人士、纽约州州长和名流名嫒举行的国宴。《纽约时报》报道,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总统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政府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后来李鸿章还拜访了西点军校,会晤宗教领袖,并做了新闻记者招待会。在美国,至今还有以李鸿章命名的中国菜。
李鸿章的这次出访,对当时的清朝政治、外交并未造成太大波澜。这也就令人很奇怪,因为我们都知道,就在一年前,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在西方国家看来,东方的清朝和日本都是在向西方学习,而且都搞的有模有样,一派蒸蒸日上的气象。但甲午战争一打,西方人就看清楚了,原来清朝只是个空架子,里面都是虚的,并没有太多真正的实力。
而且不管战争失败的责任是不是主要在李鸿章,但赔款割地的条约总归是他签的,他的名字始终和丧权失地的耻辱连在一起。在李鸿章全球访问之后不久,到1900年5月,西方列强和日本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了,并且清朝派出的签约代表,还是李鸿章。这与他前几年出访西方各国受到的礼遇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他沦为了世人的笑柄。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约两个月后,李鸿章就因病去世了。
这个败军之将为何会受到这样的礼遇呢?有这样一些说法:各国的政要款待李鸿章是因为要给他下套,为日后瓜分清朝提供便利。各国的工商界人士拉拢李鸿章,是为了让他购买更多的军舰和大炮,还有其他各种工业商品,都是处于自身利益考虑的。民众对李鸿章的追捧就是出于好奇和媒体的大肆宣传。
还有一些说法是处于李鸿章的个人魅力,他不爱惜名声,不逃避责任,这使他在西方国家获得了认可。其实这两种说法也都不无道理。李鸿章在1896年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时,他的回答还是比较中肯的。但他除了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之外,还缺乏更宽的眼界和见识,注定让他成为一个颇具有争议和话题提不断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