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有一个用户向企业投诉,说我用你们家产品出了问题,我向媒体曝光你,我要捅到互联网上。
请问这个时候,企业该怎么办呢?
是低头承认自己有错,还是跟用户好好掰扯一下,到底谁有错?
这个答案看起来很好做选择,但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些企业和组织做不好公关。
就像江西某个学校食堂最近沸沸扬扬的食品安全问题,一通“指鼠为鸭”的公关操作下,看上去舆论都要消退了,结果在周末,江西方面突然发布通报说:
针对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江西省成立由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下一步,联合调查组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调查处理情况。
不管它是“鸭脖”还是“鼠头”,一个企业自身就能解决的公关危机,再不济一个市场监管分局出面也能解决的问题,最后竟然能调集多个省级部门出面联合调查。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为什么我们一些企业和组织就是做不好公关呢?
02
本质上来说,这种规格的调查已经不是调查食品安全问题了,而是在挽回公信力的一种尝试。
在事件刚曝出来的时候,在图片清晰显示为“某种哺乳动物特征“的情况下,学校没站出来道歉整改,而是让学生改口说是“鸭脖”,充当水军。
监管机构的公职人员也只是对学校提供的样本进行调查,然后大言不惭声称看见的图片就是“鸭脖”。
这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为了确保食堂能够稳定经营,不损害学校的声誉。
但是,“指鼠为鸭”的操作引发了全民的讨论,各种抽象和用户自发的二次创作充斥互联网,十二生肖都改成了鸭脖在先。
紧接着,又有学生在学校食堂里吃出了异物,在媒体调查的学生反应中,各种各种的问题频繁出现,到这,舆论一片哗然。
在这种局面下,当初煞费苦心的危机公关,不仅成了企业死不认错,还耗掉了政府公信力的拙劣表演。
我们想一想,对企业和组织来说,公关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解决问题吗?
不是,我们今天很多企业接受的公关教育,还停留在比较久远的年代,总结起来就是“你问你的,我说我的,移花接木,借花献佛”。
什么意思呢?
如果别人问你产品为什么会出问题?
你应该面带微笑的回答:“我们一直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我们今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多少,我相信我们的产品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始终坚持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果对方还要纠缠,还要问你到底怎么解决。
你应该充满自信的回答:“我们耕耘了市场多少年,服务了多少客户,卖了多少产品,我们已经针对这个极小概率的事件,联合多个部门进行改进,新的产品在下个月就能和大家见面,我们可以共同期待。”
这就是过去公关的方法,基本上没什么代价,但收益却很大。
因为过去互联网没那么发达,沟通都是单向的,不真诚是有好处的,零散的情绪是没办法集中去传播,糊弄反而更能解决问题。
但是,今天我们发现不一样了,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密度太快了,民众的情绪可以被汇聚起来,然后被点燃引爆,成为一股洪流冲向企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关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内涵。
03
今天,公关该具备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为,公关本质上来说,就是组织通过各种渠道上的对话,与公众建立理解和认同。
怎么说呢?
“公众”这个词体现了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
我们不是面对某一类用户,某一个群体,而是面对广大的用户,这中间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没买过你的产品,不了解你的企业。
公关最重要的是就是与这些公众去对话。
一方面是建立发声渠道,或者是借助于第三方背书获取信任,让不了解你的人逐渐认识你。熟悉你。
这是与企业品牌和营销挂钩的,也是定位之父里斯所说的那句著名的话,公关要比广告更重要。
因为广告本身缺乏可信度,会让消费者产生怀疑心理,但公关通过媒体的宣传,利用事件的新闻性,更容易在人们心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和记忆。
这其实是公关最重要的职责,因为危机偶尔才出现,你总不能处理完一个危机,剩下就没事干了吧。
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危机舆情处理机制。
在视播时代当中,企业会出现各种各样预料不到的舆论危机,我们对于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和认识要提升,起码你得会上网,知道有哪些平台。
这里有一点我想提一下,面对危机,公众确实需要看到企业的诚意,看到你为错误付出的代价。
但也正是因为公众是简单的,他们汇聚成群体后,就是情绪主导的“乌合之众”,他们只想要看到你的态度、行动,看到你低头认错。
做到这点,对公关不难,写个道歉声明有什么难的?
但是,企业写声明,最难应对的不只是公众的态度,还有各种利益相关方,比如股东、投资人、审核机构,上市公司的证券机构和政府。
特别是后者,因为它有能力让你的业务戛然而止。
企业自己都没搞清楚,然后公关把什么错误都认了,那好,记录在案,停业整顿吧,最后你有理都说不清。
所以,企业面对公众,在危机中需要“有尊严地示弱”。
我们讲过,舆论世界从来都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刻,它遵循着一套跟现实世界相反的传播学规则。
第一个是弱者强势,你确实需要示弱,得到舆论的同情。
第二个是情感先行,大众第一时间只会在意事件引发的情绪,而不想看你讲什么逻辑和道理。
所以,公关反应要快,但需要开动脑筋,一方面提前给事件定性一个不严重的性质,另一方面是马上给于情绪上的反馈和回应,不一定就非要有什么声明。
表态自己很重视,一定会仔细思考,一定会给一个满意的答复,正面回应,不能逃避和对抗,因为今天的用户都不是傻子,像“指鼠为鸭”就是单纯把公众当傻子,最后把事情闹大。
你不能对抗公众情绪,反而要及时提供情绪价值,但是具体怎么处理,下回分解,一定是等我弄明白了再给具体的声明,再给结果。
回应是情绪,是态度,声明是给结果。
如果我们把声明作为危机公关的必选项,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要高估声明的作用,但要有态度,有方法,同时,也要更加注重日常品牌资产和声誉的积累。
逐渐,我们就会发现,最好的公众对话机会,其实正好藏在危机当中,企业知道如何用持续的对话来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