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宣团队(康康)无授权禁止转载
中国上下五千年,从秦王嬴政开始算起,一共经历了83个王朝,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而其中最具有故事性的,应该就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因为只有他经历了从皇帝变成了一介平民的过程。
1950年,爱新觉罗·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送回国,关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在关押期间,为了改过自新,溥仪开始不止一次的撰写“反省式”自传,检举日寇和伪满政权以及自己的种种罪行。
当时的他已经接受改造,彻底成为了平民,后来这些自传也被做成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再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的过程,后来很多人了解溥仪也是从这本书上获取的。
但是,我们知道,这本书其实是在溥仪作为被关押改造的战犯时写的,是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当时他的求生欲望是特别强烈的,活着就是他生命的最高价值。
所以,作为“认罪材料”的《我的前半生》,肯定会出现当时溥仪强烈的“犯人改造心态”,这和平时完全没有压力的自传书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其实很难分清,书中哪些到底是溥仪真正的思想转变,哪些又是他作为“犯人”为了能够“活下去”所写的?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溥仪其实在《我的前半生》中,是有所隐瞒的,因为这本自传的目的更多是出于检讨。他害怕被追究责任,难免不会客观的陈述实事。就例如在东京的审判会上,为了逃避责任,他就把一些责任推给了日本人。而且他在满洲国执政的时候,也出于时刻提防着的状态。他害怕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被日本人杀害,就算是自己的亲弟弟,他也害怕。
所以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当中,溥仪在其中提到自己当初和日本人接触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被日本人所逼迫的,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罢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中日方的一份绝密文件,给我们揭露了一个不一样的溥仪。
这份绝密文件叫《绝密会见录》,其中又到底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首先,要从日方和溥仪之间开始说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方为了让自己霸占东三省有一个“合法”的理由,同时也是为了“解除经济危机”,便决定要在这里建造一个——“满洲国”。当时日本军方为了让这个方案合理化,就把溥仪给推了出来,按照书中溥仪的意思,自己当时完全是被逼无奈,只好听从。但是在《绝密会见录》中,却不是这样说的。
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并不是受日本人逼迫,而是自愿的。
《绝密会见录》以对话的方式记录了伪满洲时期,溥仪与关东军等日本军要人物的会见情况,可以说是他们最高的机密文件,这份文件是由当时一直担任溥仪翻译的林初贤次郎暗中记录,偷偷带回日本私藏数十年。其中记载了伪满洲国最真实的一面。
其实,溥仪在最开始的时候,并非被日军所控制,他在天津的时候就已经惦记上了“复辟”大业,而这个时候正好日方需要他的一个名头,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溥仪就踏上了“满洲国”的道路。但是溥仪不知道的是,日军其实也不过是在迁就他的过程中,不断吞噬他的一切罢了。
等到1932年3月9日,“满洲国”建立,这个时候溥仪才知道自己被欺骗了。这个所谓的“满洲国”并不是他想象的“帝制”。并且,日方规定“满洲国”的治安、交通以及人事任命等等都是要关东军负责。溥仪中间也试图参与进去,但是都被他们否决了。当时的溥仪虽然很生气,但是迫于没有反抗的资本,只能选择忍让。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溥仪是并不想当所谓的傀儡皇帝,当时他是怀揣着复国梦来到东北的,当时他天真的以为日本是真心想要帮他成立“满洲国”的。因此,他高兴的听从了日军的安排,却一步步的踏进了日本的陷进之中,最后成为了徒有虚表的傀儡。
所以在最开始溥仪妄想开展“复辟”大业的时候,就奠定了溥仪以后的个人悲剧,他不该在当时还妄想建造属于他的封建王国。
欢迎阅读汉宣原创,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们的圈子,分享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