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美银行风险背后,你需要知道的深层逻辑

2023-04-02     单仁行

原标题:关于欧美银行风险背后,你需要知道的深层逻辑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最近这一个月,金融圈过的不太平。

国内不断有银行业大佬被调查,金融业开始了一轮稳定、反腐的主旋律,欧美的银行业更是陷入了一次信任危机。

先是硅谷银行的倒闭,让已经暗流涌动的银行业危机出了圈,随后瑞信银行被收购又让金融危机的论调甚嚣尘上。

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在这个时间点,我想有必要跟大家复盘一下这半个多月的几个重要事件,提炼一些我们企业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02

首先是硅谷银行的破产,这个美国历史上第二大的银行破产案,掀开银行风波的第一个高潮。

硅谷银行究竟走错了哪几步棋呢?

在我看来,明面上,错在美联储进入到加息周期之后,没有立刻利用衍生品工具对冲自身的利率风险。

硅谷银行难道不知道自己50%以上的资产都是长期债券吗?

他不知道长期债券受利率风险的影响很大吗?

他都知道,但为什么不提前做准备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

金融圈里匪夷所思的事情太多了,比如08年整个华尔街都在疯狂炒作次级债。

那时候只要有人去房地产市场上调研一下,就能发现风险所在。

但结果就是没有人发现,或者说大家都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就赌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不会在自己这里结束。

我觉得硅谷银行的高管这次也是在赌博,赌美联储不会这么激进的疯狂加息,赌自己的客户能跟自己所谓的“同舟共济”。

但是很明显,两方面他们赌错了。

要说美联储加息是给市场“降温”,大家抖一抖是情理之中。

但一降温就把自己冻死的,那必定是有病根在身上的。

硅谷银行的病根,是客户结构太过单一。

有多单一呢?

要知道中国存款保险上限是50万,就足以覆盖99.63%的储户。

那美国呢?

25万美元存款保险,只能覆盖硅谷银行30%的储户。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

硅谷银行不做私人生意,他的客户基本上都是硅谷的那些科技公司。

客户单一带来的坏处就是当自己的客群出现了问题,自己很有可能来不及反应就直接暴毙。

我觉得做企业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有根,二是要有压舱石。

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应用场景是做企业的根基;靠得住的大客户关系,是企业的压舱石。

一般来说,企业想经得住风吹雨打,这两样,你至少得有一样。

但很遗憾,硅谷银行既不做私人生意,也没有靠谱的大企业托底。

服务于一帮成长性强,但风险更大的科技公司,注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年景好的时候,增长会很快,但一遇到风雨,就现了原形。

03

那么,瑞信银行又是怎么暴雷的呢?

大背景,是硅谷银行的倒闭让市场对银行的经营风险十分恐慌。

恐慌到什么程度呢?银行只要打个喷嚏,投资者和储户恨不得直接把管给拔了。

这个时候,银行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是不能露怯。

甭管底子已经虚成什么样了,表面上也得装出十分强壮的样子,这叫给自己信心,也是给别人信心。

但很遗憾,在美联储疯狂加息的寒冬里,瑞信再也装不下去了。

之所以装不下去,还是因为自身过去一直亏损,加上丑闻频出。

比如贷款给韩国人“比尔黄”炒作中概股,结果中概股在21年跌的很惨,打爆了比尔黄的仓位的同时,让瑞信亏了55亿美元。

再比如投资100亿美元购买供应链金融企业Greensill的基金,但疫情到来直接把Greensill干趴下了,瑞信又亏了30亿。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过去十年,瑞信先后卷入过腐败案,洗钱,泄露用户数据的丑闻之中。

这些骚操作,过分透支了自己的身体,让这个“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美联储加息的寒风中轰然倒塌。

但这还没完。

在3月14日,瑞信发布的年报中自爆财务存在重大风险。

同一天,瑞信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注资支援,3月15日瑞信股价创历史新低。

以金融立国的瑞士,不能容忍全国第二大银行倒闭,于是连夜出台法律抢救瑞信。

一是绕过股东投票,让瑞银集团以32亿美元的“白菜价”收购瑞信。

二是注销了瑞信172亿美元的AT1债券。

三是政府担保90亿瑞郎,瑞士央行提供1000亿贷款为瑞银提供流动性。

三重手段之下,这场风波才没有真正被点爆。

所以,瑞信暴雷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在市场恐慌面前,你非但没躲着,反而告诉人家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导致投资者砸盘,储户风口提现,最后不得已卖身他人。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件事背后体现出的东西。

04

现代商业,或者说市场经济的根本是什么。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在我看来,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法治。

现代商业之所以相较于封建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根本就是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大家做事都按规矩来。

公司的事情要听股东的,债权的优先级比股权高,这都是过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律常识。

但这次瑞士政府为了救瑞信,颠覆了这些常识。

先是出台法律,绕过股东投票,让瑞银用白菜价收购瑞信,导致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不到一年亏损了8成。

再是直接注销掉170亿美元的AT1债券。

AT1债券,说简单点,是银行发行的一种高风险债券。

风险在哪呢?在于合同上写了,特殊时期,这个债可能被转股,或者注销。

有的朋友会说,既然写了,那被注销有什么好说的?

要知道,债权优于股权,基本上是写在所有现代国家的民法典当中。

AT1债券风险再高,那也是债。

瑞士政府直接注销全部的AT1债券,把债权人先踢下车,却是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以至于此事一出,各大机构全在连夜清查自家投了多少AT1。

这就代表着一种“不信任”。

过去,在很多人眼里,瑞士银行就是安全的象征。

但这次瑞信危机,重新定义了瑞士银行是怎么“遵纪守法”的:现行法律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就连夜出台新法律代替它。

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之急,却导致国际资本对于欧美银行的不信任。

以至于在3月22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之后,美元非但没有按照传统惯例升值,反而是跌了。

这背后都体现了一点,资本在用脚投票。

05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银行业风波的经验和教训。

银行也是企业,只要作为一家企业,就要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我在最近跟很多我们牛商汇的会长们讲到了,三年疫情中,我们一点要学会如何稳健经营。

在《狂飙》里,高启强说“风浪越大,鱼越贵”,这话听上去没错,但他没说鱼为什么贵的原因。

因为风浪越大,越容易翻船。

在超低利率时期,各大银行们为了赚钱都玩花了。

要么像硅谷银行搞“短贷长投”,要么像瑞信这样高风险投资,全然不顾“稳健经营”的重要性。

事前缺乏谨慎,事后缺乏远见,等到风浪真的来了,才知道自己这一叶小舟是多么的无力。

这一点,对于我们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如此。

经营中要注重财务稳健,步子不能迈得太大,特别是学会“水库式经营”。

发现风险之后,要及时止损,而不是用赌博的态度和市场对赌。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在这件事中,我希望你看到更大的信心。

在这次风波中,欧美银行股一泻千里,但是很反常的,港股和大A没有跟着跌,反而走出了不错的上涨行情。

股市的涨跌代表了资金的流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美利坚的美元霸权开始松动。

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路线,走正确的道路,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经营企业如此,治国亦是如此,所谓“人间正道”,更是如此。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3f6d21f9354f7b555f6886316f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