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编者按:
本文是钟振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项目批准号17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宋词人考:杨炎正(7)
水调歌头
[宋]杨炎正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尹政声佳。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〇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回首江边柳,空着旧栖鸦。
杨炎正,南宋知名词人,与辛弃疾有交游。但《宋史》及清·陆心源《宋史翼》都未为立传。《全宋词》杨炎正小传较简略,于其事迹未能尽备。特予辑补。
杨炎正,号西樵。吉州吉水县人,宋南渡初忠臣杨邦乂之孙。宁宗庆元二年至五年四月前,道州宁远县主簿。五年四月前至七月,荆湖南路安抚使司幕职官。同年八月前,待除主管尚书省某部架阁文字。十月,待除令被论寝罢。嘉定三年八月前,已任大理寺司直。八月被劾,与在外差遣,权通判静江府。嘉定七年六月前,知藤州。是年六月被劾罢,与宫观。嘉定十年六月,已知琼州。
嘉定十二年(1219)十二月,镌一秩。卒年在此后,得年七十五以上。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四四《玉牒初草·皇宋宁宗皇帝嘉定十二年》曰:十二月丁亥,臣僚奏:前知琼州杨炎正大言无实,激成黎人之变;知贵州陈士廉专事欺诞,妖寇跳梁,副吏何彬为贼谋主而不能察。诏炎正、士廉各镌一秩,罢之。
按,据此可知,杨炎正卸琼州任北归后,似又担任过新的差遣。所谓“镌一秩”,即寄禄官阶降一等。“罢之”,则指罢去现任差遣。因为这是对其前一差遣任期内所犯过失的追究性处罚,故称“前知琼州杨炎正”。倘若他此时并未担任新的差遣,也就无差遣可“罢”了。
杨炎正生平诸事迹的纪年,以刘克庄的这条记载为最晚。嘉定十二年(1219)十二月,他还健在。虽然其卒年不详,但其为“庆元二年丙辰(1196)邹应龙榜”进士(见清·陶成等《江西通志》卷五〇《选举》二《宋》),时年五十二(见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五《诗话》),则其生于绍兴十五年(1145),是可考实的。两相比对,其得年当在七十五岁以上。
不过这里又萌生出一个问题:按照宋代的制度,在职官员的年龄,以七十岁为极限。怎么杨炎正到了七十五岁还未“致仕”(退休)呢?
窃以为,最大的可能性是,为了晚一些退休,多拿几年俸禄,他在考进士的时候,往少里申报了自己的年龄。这种情况,科举时代,所在多有,司空见惯,并不奇怪。
杨万里《诚斋集》卷六七《与材翁弟书》曰:自丙午之秋,济翁自吉州入京,是时某为都司。济翁欲求作亲弟牒试,某不敢欺君,以疏族为亲弟。济翁大怨。一忤也。戊午之春,济翁又来求以假称外人,面不相识,而以十科荐。某不敢欺君,以族人为外人。济翁又大怨。二忤也。
在写给杨炎正胞弟杨梦信(字才翁)的这封书信中,杨万里就举出杨炎正为了能早日跻身仕途,就曾两次求他帮忙,弄虚作假。可见,杨炎正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窜改户口”的事,他是做得出来的。当然,他这样做也未必就完全是为了谋取私利,或许也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多为国家做几年贡献。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又当别论。
尚著有《宁武志》。
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利州碑记》曰:图经《宁武志》,邹乡序,杨炎正编。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六《著作记》六《地理志部》曰:《宁武志》,今广元县。邹卿序,杨炎正编。
按,这部地方志的作序者,究竟名“乡”(繁体字作“乡”)还是名“卿”,尚待考证;但编者为杨炎正,却没有争议。
“宁武”,即利州,今四川广元市一带。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一八四《利州路·利州·州沿革》曰:“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可知“利州”是该地区当时的行政区划名称,而“宁武”则是军事区划名号。
杨炎正既编有利州地方志,似应在利州任过差遣。但在什么时段,所任差遣名目是什么,由于文献阙如,一时难以考清楚了。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