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营养支持越充足越好?北京大学赴武汉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安友仲有话说

2020-02-12   壹生

2月1日,北京大学赴武汉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来到位于汉阳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始负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这里是卫健委指定的武汉5所定点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一,收治患者数已从救治最初的30余例增至600余例,目前还在加大收治力度,预计收治人数将达1100余例。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他最想跟大家说的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此次肺炎疫情,要以简单、有效的支持疗法保护患者器官功能,要根据血糖、血脂监测来判断患者营养利用状况,要做好患者的分检工作,一步一脚印的做好这些工作,或许是当前抵御病毒入侵的最好武器。

图 安友仲教授(左一)与国家医疗队专家

记者:目前院区ICU人员配置跟日常配置相比怎么样?

安友仲教授:如果按照日常ICU工作强度来说,我们不差人。但是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传染病,工作强度远超一般,工作起来是远比日常ICU紧张、劳累。医护人员每次交接班都要穿脱防护服,而且还得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交叉感染,所以额外的付出会很大。另外,防护服透气性能差,每个人都热得要命,而外边又非常湿冷,所以实际上我们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

记者:李文亮医生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惋惜。我们想了解,年轻新冠肺炎患者,转入ICU的原因是什么?

安友仲教授:具体到李文亮医生的病例,我不太了解具体病情发展。我在来武汉之前,根据报道分析的是重症患者以老年合并基础疾病的居多,但是来到之后,给我的感觉不完全是这样,也有一些年轻的基础疾病并不太多的重症患者。坦率的说,对重症患者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实际上,这个病毒的多器官损害不仅是在肺,恐怕还包括心脏。

记者:您刚才提到,此次新冠病毒不仅攻击呼吸系统,可能还导致心脏、胃肠道等多器官受累,您对此怎么看?

安友仲教授:在SARS期间,我国重症医学远没有现在这么强大,SARS期间患者死亡率达到9%,而现在湖北武汉地区是4%~5%,其他地区会更低。从目前看,冠状病毒引起的全身损害,是病毒感染的一个共同特点。

任何一个病毒感染,包括H1N1、H7N9,其实都不止是一个器官的损害。有个别死亡患者家属能够接受尸检,报告显示,全身有多个脏器发生病毒感染。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肌炎、病毒性肠炎、病毒性脑炎的发生,都是有可能的。

记者:第五版指南提到,重症患者可用细胞因子检测,目前监测情况如何?

安友仲教授:很多细胞因子检测都是常规做的,武汉这边也都有做。细胞因子实际上就是一些蛋白质,从现在看,这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细胞因子确实是有变化,但并不特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变化。

我们需要琢磨的问题是,如何让细胞在被病毒破坏后继续生存,使得器官损伤尽可能减轻,进而促使细胞对病毒逐渐产生免疫,逐步清除病毒,达到器官功能的恢复。

记者:针对这种炎症损害,能采取哪些治疗?

安友仲教授:其实没有。我们知道,流感其实也是病毒引起的。因为病毒与其他微生物都不一样,它必须依靠宿主细胞才能够存活。绝大部分的细菌、真菌是在细胞外生存,药物可以直接将其杀死。而病毒会整合到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中,杀病毒难免会造成“两败俱伤”。

这种情况下,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机体尽快识别这些病毒,记忆这些病毒,然后自身产生抗体或者免疫功能,最后能够杀伤这些病毒,或者让这些病毒不再侵害其他的细胞。

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所以我们还是寄希望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和对病毒的识别来抗击病毒。这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是迄今为止相对比较稳妥的一种方法。

像瑞德西韦这些药物是否能够直接对病毒产生抑制或者破坏、减轻机体免疫负担,还需要等到今年4月最终研究结果揭晓。

记者: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如何保证ICU期间的营养治疗?

安友仲教授:SARS时,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当大家看到患者喘的非常快,费力,就认为患者一定消耗热量很多,应该增加营养。但值得注意的是,缺氧患者的氧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1个葡萄糖通过三羧酸循环在无氧条件下生成2个三磷酸腺苷酶(ATP),有氧条件下生成30余个ATP。实际上,无氧时,大量营养物质摄入不容易得到机体有效利用,反而会出现利用不良的情况,造成高血糖、高血脂,最后有可能成为滋生其他微生物继发感染的一个温床。

我这两天看到患者里面,发生高血糖的其实不少,所以营养支持要有,但一定要监测血糖、血脂。如果机体能利用,那就可以多给一些;如果利用的不好,就不但不能多给,甚至还需要限制热量,避免造成额外负担。

记者:治疗疾病方面,您还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安友仲教授:我觉得,首先大家要有一个“平常心”对待此次疫情,实际上既然没有抗病毒的特效药物,那就应该用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做好器官功能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可能,再结合一些抗病毒药物,但要注意药物不良作用,比如肝功能损伤等问题。

另外,在应对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重症医学除了强调4个集中(即集中空间、集中患者、集中专业人员、集中设备)之外,还有一项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分检患者的工作,把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损伤类型的患者加以区分,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四个集中的优势,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对危重症患者,要增加器官功能支持力度;对轻、中度患者,尽早采取支持手段(比如高流量吸氧、减慢心率),避免病情发展。我们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记者:目前随着重症患者数量的增加,湖北武汉的ICU医护力量面临很大压力。这对救治工作开展有什么影响?怎么解决?

安友仲教授:我来这几天了,做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统一医疗流程,统一护理流程,做到患者规范化管理。我们争取做好院区重症患者的诊疗和管理工作,突出长板,避免短板,这是医疗底线。实际上,也就是木桶学原理,因为你能够装多少水其实取决于最短的那几块。

记者:您到武汉后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安友仲教授:我感到,这次救治水平比2003年好,ICU队伍强大了,学术水平也提高了。应该说,一个公共卫生事件,不是某一专科的事情,作为医院内全科的重症医学科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 杨力实 采写,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