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光”年,梦想续航,上影节始终在路上

2023-06-19     电影情报处

原标题:三十“光”年,梦想续航,上影节始终在路上

作者 / 无念

上周六6月17日晚,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在微微细雨中落下了帷幕,金爵奖各项大奖新鲜出炉,给为期十天的电影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过去的一周多时间里,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是充满活力的;对于整个电影行业来说,更是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因为疫情原因缺席一年,今年的成功归来,无论是对于行业内的从业者,还是广大的影迷观众们来说,无疑都是最积极的信号。

影迷们积极赶场,疯狂地靠精神食粮充饥,并在几乎每场映后给予热烈的掌声,乐此不疲;《悲情城市》《瞬息全宇宙》《杀人回忆》《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等等,各个新老佳片一票难求,微信群里发布着各种求票转票信息,络绎不绝;而在创投、市场,以及论坛等活动现场,从业者们也积极建言献策,为整个行业、为各个创作者们倾尽提供帮助……可以说,6月的上海是幸福的,更是令人难忘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电影行业最初最好的样子。

而从今年各单元奖项的颁奖结果来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上影节也正在愈发地彰显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对于电影艺术的尊重。同时,对于电影节本身来说,作为全国一年到头最重要的行业盛会之一,上影节也正在不断凸显着其重要的行业桥梁和展示舞台的作用

从1993年第一届上影节开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30年。又一年上影节结束了,但是,大家对于电影的热爱,以及对于行业发展、文化交流的期待,相信永远不会结束。

金爵奖新鲜出炉,

华语影人大获全胜

今年的金爵奖颁奖结果,三部入围的华语片均有所斩获,是继2016年之后的又一次“大获全胜”。

其中,《不虚此行》斩获两大重要奖项,导演刘伽茵获得了最佳导演,主演胡歌同时获得了最佳男主角。这是继2015年的曹保平(《烈日灼心》)之后,时隔8年,金爵奖最佳导演荣誉重新回到了中国导演的手中。本片也是导演刘伽茵暌违多年的全新创作,讲述了一个失意的编剧闻善改写悼词,并在他人的故事里收获希望、重拾信念的故事。本片也正式宣布将于今年9月9日全国公映,很快就能够和全国观众见面了。

而新晋金爵影帝胡歌也表示,闻善这个角色帮助他迈过了一直以来表演上过于理想的这个“障碍”。《不虚此行》并不是一部张力很强的作品,虽然片中有很多涉及到生死离别的现实议题,但导演处理的很轻巧,演员们也始终处在一个“叙述”和“倾听”的状态中,对于表演其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闻善这个角色,其实是需要把很多情绪“藏”起来的,需要通过他人的故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是一种“去戏剧化”的表演形式,可以说胡歌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人物。

令人惊喜的是,当晚的影帝开出了“双黄蛋”!和胡歌一起分享最佳男主角荣誉的,是来自《第八个嫌疑人》里的大鹏。这也是继2015年《烈日灼心》的“三黄蛋”后,金爵影帝再次由超过一位演员获得,而且还都是中国演员。

《第八个嫌疑人》是香港导演李子俊的新作,以上世纪一场震惊全国的武装抢劫案作为故事背景,真实地呈现了案件的发生经过,以及参与者的内心经历。其中,大鹏饰演的劫匪要演出人生不同阶段的状态,对于演员来说提出了巨大的考验。而大鹏也凭借细腻入微的表演,很好地诠释出这个角色的张狂和无奈,堪称是他从影路上的重要转型之作,令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惊艳。就在今天,本片也宣布将在9月9日全国公映,和《不虚此行》同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大鹏本人和上影节之间也有着相当深厚的渊源。十几年前,大鹏就曾作为记者参与过上影节的报道。之后,他转型成电影人,并在2018年带着第二部导演作品《缝纫机乐队》入围了当年的亚新奖。一年后,他主演的《铤而走险》也曾入围过上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又过了一年,他执导的《吉祥如意》也入围了当年的金爵奖。今年,他凭借演员身份成功摘得影帝,而他的导演新作《热烈》还担任了本届上影节的闭幕片。可以说一直以来,大鹏在导演和演员的不同身份之间自如切换,而无论是哪个身份,大家对于他的进步也都有目共睹。也期待他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与大家见面。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华语片《寻她》则获得了本届金爵奖的艺术贡献奖。此前,《寻她》中的舒淇也被观众们称为了今年影后荣誉的最大热门。虽然最终没有如愿以偿,但无疑也是巨大的鼓励和成就。

本片也是青年导演陈仕忠的长片首作,讲述了一个意志坚定的母亲,与自我和现实不断对抗的残酷故事。导演在上台领奖时也表示:“这是对整个剧组的表彰。”同时,他也提到了,演员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感谢主演们毫无保留地参与这场冒险,让剧本中的每一个文字,变成了鲜活生活的人物。”

本届金爵奖的最大奖——最佳影片的荣誉,则由日本导演熊切和嘉的新片《658公里、阳子的旅途》摘得。此外,本片还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两项大奖,当晚直接抱走了三座金爵奖杯,堪称整晚的最大赢家。

熊切和嘉是当下日本国内十分优秀的创作者,虽然不少国内观众对于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他也曾创作过《海炭市叙景》《我的男人》等优秀作品,还是《深夜食堂》系列的导演之一。

本片讲述了一个中年宅女勇敢走向新生的故事,女主角菊地凛子十分出色地诠释了这个角色,并称希望未来有机会能与中国导演合作。她是继2016年藤山直美凭借《团地》获得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后,又一位摘金的日本影后。

这也是继2005年的《乡村照相馆》后,日本电影时隔近20年又一次摘得金爵奖最高荣誉。不过,本届主竞赛单元的另一部收获广泛好评的日本片《你好,妈妈》则颗粒无收,有点可惜。导演山田洋次也是中国观众的老朋友了,本片也是他以91岁高龄创作出的全新作品,映后与观众们见面时收获了相当热烈的反馈,大师风范令人难以忘怀。

至于评委会大奖和最佳摄影两项荣誉,则由西班牙电影《遗迹的声音》获得。这是一部黑白影像,带有些实验性的影片。能够嘉奖这些具备较高艺术造诣的电影,并将它们带到观众面前,为观众们呈现一个观看世界的新视角,这也是国际电影节重要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亚洲新人”单元,

年轻但成熟的一届

除了主竞赛单元,今年上影节的“亚洲新人”单元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甚至被不少观众称为“选片水准比主竞赛还要高!”

今年的“亚洲新人”单元一共有12部作品入围,其中华语片共有6部,占据了一半的比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语电影创作新人不断涌现的趋势。电影节连接沟通内容和市场的重要桥梁,本身也应当承担起向行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责任。

最终,在该单元颁出的6个奖项当中,共有3部华语片成功获奖。

哈萨克斯坦影片《奔逝》导演艾苏丹·塞特和中国影片《梅的白天和黑夜》导演罗冬共同荣膺最佳导演的荣誉。这部《梅的白天和黑夜》是一部纪录片,导演用欢快诙谐的镜头记录下一位上海阿婆的动人日常,以及她对于爱情的追寻,被不少观众称为是“老年版《爱情神话》”、“近几年最好的沪语片”。整个观影现场氛围也很好,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最佳男演员的获得者是来自《漫漫长日》中,年仅10岁的小演员岳昊。《漫漫长日》是一部很生动灵巧的电影,跟随一个孩子展现了他天马行空又趣味不断的校园生活日常。虽然是一部儿童片,但反而是台下的成年观众们共鸣更深刻,正所谓“小朋友看幼稚,成年人看刚刚好”,用来形容本片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本片也是小演员岳昊的首次“触电”,他在片中更是展现了天然的未经雕琢的真实表演。

最佳编剧得主是《乘船而去》的陈小雨,本片也是他自编自导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江南家庭里,母亲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与一对子女的相处。整个片子笔触轻柔,有着独特的地域气质,却又在无形中揭露出了更为深刻的话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生命的厚重感。

该单元的剩下几个奖项,最佳影片得主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星期日》,最佳女演员是伊朗电影《伊人自强》里的索罗尔·佩罗瓦尼,最佳摄影获得者同样来自伊朗电影《死因不明》。

另外,剩下几部入围影片虽然并未有所斩获,但同样展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这其中,情报君个人强烈推荐两部香港电影《年少日记》和《白日之下》。这两部影片同样出自新人导演之手,且不约而同地聚焦社会现实议题。前者通过一封真实到令人揪心的遗书,揭露了这个社会少年抑郁症的话题,并展现了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巨大戕害。而后者则聚焦社会上残疾养老院的虐待问题,同样以冷静、克制,甚至是反高潮的叙述视角,来展现媒体、舆论,以及公众社会责任在这其中的角力,压抑又真实。

整体看来,本届“亚洲新人”单元的整体选片质量还是比较高的,虽然获奖者大多都很年轻,但是在创作中又展现出相当成熟老练的手法,甚至“不像”新人。同时,评委也表示:“参赛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有洞察力,技术非常成熟,题材非常具有时代感,能够表达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与思考。”

自2004年的“亚新奖”设立以来,一直就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和意义,不仅给来自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展现舞台,更是挖掘、培养,并向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宁浩、万玛才旦、高群书等知名的华语导演均是从这里启航。如今,取而代之的“亚洲新人”单元也将继续发挥“亚新奖”的行业地位和价值,继续鼓励和扶持具有创作潜力的亚洲新人创作者,促进整个亚洲地区电影的交融和发展。也期待今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各位获奖者们,未来会带来更多出色的作品!

发挥行业平台效应,

上影节始终在努力

虽然今年上影节已经告一段落,各个奖项也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对于今年上影节的思考,并没有就此停止。

从大的创作方向来看,不论是竞赛单元的入围作品,抑或是最终的获奖选手,都能从中提炼出一个重要的讯息:那就是对于现实议题的呈现和问询。一定程度上,这也成为了国内,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当下重要的创作趋势之一。这种对于社会题材不同角度的选取和切入,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观看世界的不同窗口,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重要连接,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论是从整个外部的世界格局来看,还是内部的自我出发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极其重要,且难以替代的创作视角。

同时,除了对于整个入围作品创作主题的提炼,情报君也在思考,从电影节本身来看,上影节在行业中还应当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对于上影节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国际节展来说,展映环节当然是整个节展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不应该成为唯一。

上影节通过这一周多的时间,将来自全球共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50部电影,集中带给了国内的影迷观众们,让大家接触到了商业院线片以外的更为庞大的世界,这对于丰富老百姓的精神娱乐生活,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如何将这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延长到全年?如何让上海这样一个超一线城市的观影文化氛围,辐射到周围乃至更多的城市,进而培养更为广大的观影群体和观影氛围,这或许是上影节,乃至国内所有电影节展,都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上影节其实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比如它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单元,就在除了上海之外的其他多个周边城市,包括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这几个长三角城市,安排了多场放映。这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而且,上影节本身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更好地盘活电影节的各个环节,在创投、亚新、竞赛、市场、论坛等之间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并能真正为行业添砖加瓦,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在“一带一路电影周”单元获得“媒体关注影片“荣誉的《雪云》,在项目出发之初,就曾来过2019年上影节的创投单元,并获得“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的荣誉。这是一个积极的循环,对于整个行业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除了在不同环节之间形成连接以外,上影节也应当思考内容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电影节本身对于发掘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优质佳作自然是责无旁贷,但是这些作品被发现之后,是否能够通过版权方的介入,从而推广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丰富国内院线市场的供给,而不是只成为少部分影迷的“狂欢”?国内电影走出去也是同理。这也是需要电影节平台本身,还有来自国内外的买家卖家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些思考,上影节其实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和表率,在发挥电影节平台功能的同时,尽力促进行业内的积极良性循环以及行业外的互联互通。尤其是今年,疫情后电影节的回归,更是让人再次看到了观众们的热情,以及整个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的各个电影节展对于全行业的参与和推动,国内的电影市场也会越来越红火。

上影节暂告一个段落了,但暑期档才刚刚开始,今年也才刚刚过去一半,未来还有更多精彩的可能,对电影的热爱更不会终止。让我们明年6月,上海再相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fcca22b7a7d72badfe53fac2836ce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