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分析

2023-11-21   掌柜讲历史

原标题: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末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分析

全文共1882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史,明朝可以说是其中一个较为闪耀的光芒。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的君主王朝。

元朝末年的统治让黎明百姓十分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带领农民进行起义。在民心的拥护在也最终推翻了大元王朝建立明朝。

但是,这颗闪耀的“星星”并没能耀眼多久,农民起义后的276年,明朝再一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一次起义也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没落。

让后人纳闷的是,明朝建朝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基层社会的控制更是严格把控,牢牢把皇权握在手心,为何却会就此没落?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明朝之所以会灭亡也是与这些制度有着脱不掉的关系的。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回顾历史,我们也一起来看看这两项制度是如何压垮大盛明朝的。

一、开国皇帝重农业

明朝建朝鼻祖朱元璋本就是农民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自身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王朝的长久、安稳发展是必须依赖农业发展的。

所以在建朝前期都十分关注农民、农业,甚至还会专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农民,保护农业的稳定发展。这些政策也从另一角度上大大限制了贪官的腐败,减少贪官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明朝发展到中期,朝廷文官因发生土木堡之变而顺势登上政治舞台,掌握明朝的大体政治发展方向。文官的掌权,废除了《问刑条例》,这个时候的明朝朝政就已经开始出现官员腐败问题了。

这一条例是朱元璋设立的,主要是针对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设立的规定,一旦有官员参与贪腐被查到后就会被处于严厉的处罚。而料事如神的朱元璋在拟定该法规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到后期会有人想要修改改法规。所以就严令禁止子孙后代更改该法规。

掌权后的文官,不允许任何事物阻挡了自己获取权力、利益的步伐。所以就以该法规的条规极其严厉,不符合常规为理由,将该法规废除了。

限制法规一被废除,这些贪官们就开始蠢蠢欲动,贪污明朝国库收入,对待农民也是极其剥削。这样的情况下,也让明朝底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二、瞧不起商人、严厉打压商人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草根出生的农民,从底层一路往上攀爬,历经坎坷才登上高位的他,见惯了商人的阴险狡诈,打心底特别瞧不起商人。

在朱元璋看来,商人就是无奸不商、专门欺骗农民的血汗钱,通过一些歪门邪道来获取高收入。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对于商人的政策也是非常严厉、苛刻的。

不仅仅是增加商人纳税的基数,在日常生活、经商等方面也是各种限制。朱元璋觉得,商人做生意,要到处乱跑,这么来来回回地跑,会扰乱明朝社会的安稳性。

但是,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对商人的极其打压才导致明朝走向没落的。对商人进行严苛的经济打压、限制商业流动性、增加商业纳税费用等等。

这些都导致原本已经基本稳定的税收出现了各种监管问题。这些政策,更是直接导致明朝的商业贸易进入“寒冬”甚至是停滞不前。

一直到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发展才迎来一个“春天”。明朝的棉花、布料、纺织品在海外市场得到畅销,这也为当地带来大量的经济财富。看到商人带来的利益后,部分官商结合团体力量成为了商业势力发展的代表、靠山。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土地兼并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以江南为例子。从农业发展角度来看,江南地区可谓是一个妥妥的鱼米之乡,但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也被迫改造成为了桑棉生产地。而这也大大降低了明朝的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被迫沦落成流民,也为后期的农民起义埋下祸根。

三、对基层严格控制

为了可以维合整个明朝的稳定局面,巩固皇权,明朝对基层也实现很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求把商人、农民、流民等等不同身份的人都记录整理出来。

而一旦自己的户籍被登录在册是没办法再进行更改的,户籍变更更是需要出示各种证明。一旦有人违反了相关的法规,轻一点的处罚就是坐牢,最重的处罚就是抄家甚至是斩杀。

但是,这一制度的推行也阻碍了人们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机遇,更是增加了农民对明朝统治者的不满。加上中央与地方的征税分配出现严重失衡情况,这也让户籍部门开始把“魔爪”伸向百姓,想方设法压榨百姓的钱财,这也让百姓对明朝统治心生怨恨。

明朝中后期,崇祯皇帝为了可以开源节流就开始在农业税上耍小聪明。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国库收入中,农业税收就占据了百分之八十多,这也让百姓的税收负担过重。万历皇帝后期,多地出现涝灾、旱灾,农业收入大大降低,国库收入更是入不敷出。

明朝的兴起在于农民起义,但是它的没落是从“基层农民”开始的。朱元璋建朝初期,初心不忘,十分关注底层的生活,但到了后期,一些只在乎个人利益的官员修改了国家的政策,增加农民赋税。这样的做法损害了底层百姓的利益也直接摧毁了明朝。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