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学员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他们是一家给B端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开发的企业。
现在他们技术上有了突破,觉得应用前景广大,自己有责任给社会创造更好的产品,想问问能不能自己去服务终端市场?
我刚好也在准备关于企业增长模式的课题,其中一种就是关于盈利模式的选择,企业因为模式的变化而产生增长的机会。
对一个企业来说,怎么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就像你面前有很多条道路可以去进行商业化的探索,你如果知道哪条路可以走的远,可以持续走下去,企业才会行驶在一条平坦、直行的快车道上。
如果选错了,那就可能走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岔道上,走得难不说,很可能一下就走到头了。
所以,我跟学员讲了个故事,请他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一公分的宽度,一公里的深度”,再去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
今天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02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深圳的柔宇科技。
当然,今天大家可能知道这家企业是深圳所谓的“四大骗”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说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三年前,柔宇还是中国科技行业里非常被期待的一家独角兽。
创始人刘自鸿清华毕业,斯坦福博士,因为研发了全新的柔性显示技术被估值500亿,参投股东清一色明星资本。
柔宇不仅发布了全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还做了笔记本、显示器各种面板产品。
但坏也就是坏在这里。
在商业竞争中,第一要义是什么?
是企业根据自身独特优势,确定自己的经营边界。
核心准则是平衡技术效率和代理效率,明确自己要做产业链的哪个部分,让收益最大化。
比如说闻泰科技,富士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他们就把自己定位为手机制造商;高通有很强的芯片设计能力,他们就扮演了芯片设计师的角色;台积电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冠绝全球,他们就只做芯片制造的代工。
每个企业都是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现有能力,对自己在产业链上进行一个准确定位。
但柔宇的定位很有意思,他们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一体化企业。
什么意思呢?
就是做全产业链,自己既要进行柔性显示的技术研发,也要生产柔性屏幕,还要做属于自己的手机品牌,也就是TOB和TOC全都要,有点“中国三星”的味道。
但结果是什么呢?
柔宇的竞争对手既有华为和苹果这样的手机厂,还有LG、京东方这样的面板厂。
03
在TOC领域,柔宇虽然是第一家推出了折叠屏手机,屏幕做的很棒,但手机信号不好,经常断网,使用卡顿,发热还很严重。
在今天这个注重用户综合体验的时代,柔宇作为一个新的手机品牌,在屏幕上有好的技术,但手机不仅仅看屏幕,还有软件UI各方面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忠诚度。
什么叫品牌的忠诚度?
就像今天的华为,虽然它都不是5G手机,但依然有众多消费者愿意因为是华为而买单。
品牌的核心,是我在某个品类当中有领先的知名度,客户一讲到品类就想到我,并且愿意优先选择我,给我额外的溢价。
这就是品牌所形成的特定的优势,这不是堆砌几个硬件就可以做到的,柔宇把手机和C端市场想得太简单,最终买单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再来看看柔宇的TOB业务,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规模优势。
作为一家服务于B端的供应商,柔宇还要自己做C端,自然与下游的厂商形成了竞争关系。
而且,柔宇刚刚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产品的良品率还很低,量产能力很差。
想提升就需要资金和时间,更需要客户的支持,但柔宇要优先满足自己自产自销的需求,自然就没有大规模对外销售。
B端没有规模优势,C端销售规模小,业务互相牵制,产品的深入研发又需要大量资金,这一系列问题就导致柔宇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被浪费,最终资金链断裂,被厂商和消费者一起抛弃了。
究其根本,就是在于一开始盈利模式的选择上,犯下了巨大的错误。
04
古人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做企业也是一样。
柔宇在一开始柔性显示技术上有所突破的时候,没有快速跟产业进行对接,也就是跟更多的产业链公司合作,形成产业化,把柔性技术赋能给终端企业的产品去推向社会。
而是选择自己去做深度的产品开发,去下场跟B端的客户抢市场。
结果浪费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没能继续在柔性技术上集中突破,深挖创新,很快就被华为、三星给超越了。
这就上我为什么会强调说,企业一定要懂得做一公分的宽度,一公里的深度。
如果柔宇把柔性技术这一公分做好了,再把柔性屏应用这一公里挖下去,跟别的手机厂商去合作,自己专注于技术和应用的研发,我相信柔宇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所以,对今天很多中小企业、初创公司来说,为什么国家会推着大家往“专精特新”上走?
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要一开始就那么贪心,有一些突破就选择做全产业链。
本来大家的资源就有限,资金不足,能力不足,经验不足,什么都离专精差一点,跟行业第一梯队的公司还有差距,还要想着自己从产业到市场全部打通,把所有人都当对手超越过去,这本身就是一件不现实的事。
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还有产品落地,规模化生产,应用场景各种挑战。
企业只有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思考自己能覆盖的边界,选择一条正确的盈利模式,先达成商业闭环,再开始良性循环,才有可能持续的走下去。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