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上映了。
即便美媒口碑大都是差评,豆瓣评分也不亮眼。
但有生之年,你将看到的下一部120帧电影,八成还是李安作品。
老实说,抛开亲身经历的放映事故(闪屏+灭灯),这部《双子杀手》我依然喜欢不起来。
这跟李安执着于高帧率技术,并无关系。
而是,整个电影剧本太庸常了,没有发生一个让人感到惊喜的事件。
一位国防局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 饰)因患上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选择退休。
安享晚年之前又被卷入阴谋,最后捣破计划。
讨论一下现实和理想化的父子关系,宣扬一下个体意志的自由。
难怪影片的初始剧本写成了20多年,也没有制片公司接手。
夸张点说,它更像是李安上一部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一个注脚。
如果前线士兵患上PTSD,那就造一群克隆人上战场好了。(虽然还是不可行)
但即使这样,《双子杀手》里反派大佬派克隆人干掉本体的这个关键动机。
影片还是没交代清。
有人甚至说:
看《双子杀手》的体验,就像去家电商场看了2小时高端彩电的试机片段。
面对各种声讨和质疑,李安也为自己执着的高帧率申辩过:
“这就是电影该有的样子,你们可以骂我,但技术是无辜的。”
那么,让这位导演界的“华人之光”沉迷的拍摄技术,到底是个啥东西?
查了一圈资料,杀姐不敢说弄了个门清,但也理解了点皮毛,这里就给大家献回丑了。
我们平时去影院看的电影,尤其是2D片源,基本都是24帧。
也就是一秒内拍24张照片,然后把它们串起来,按照相同的速率播放。
于是电影里的画面,就流动了起来。
24帧下的《双子杀手》
既然是播放照片,观众为什么察觉不到中间的间隔呢?
因为肉眼会有一个视觉滞留的现象,当快门速度在1/50秒左右时,视觉系统就察觉不到静态图片之间的间隔。
而24帧率的快门速度在1/48秒,正好在人眼的阈值。(这里有1/2秒用于曝光)
不过,所谓的视觉滞留理论,也并不一定站得住脚。
有实验证明,年轻人比老人对帧率的接收力要高,职业飞行员可以达到上百帧。
当然,时时紧盯股市起落,与深夜赶稿半天也憋不出来一个字的人比,接收能力也会高不少。
但说一千道一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包含更多细节的高帧率,是能被现在的主流观影群体所接受。
那为什么即便是好莱坞六大片厂,还在拍24帧的电影呢?
一方面是胶片时代,24帧的格式可以节省胶卷,从而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高帧率的配套技术尚未成熟,没有必要硬刚观众的观影习惯。
但是这并不代表近年的主流电影,不会拍高帧率的素材。
通常说的升格镜头(即慢镜头),就是以高帧率拍摄,然后调低帧率放映。
这样大家在看慢动作时,才不会感觉一顿一顿的。
现在你应该可以理解,习惯用胶片拍摄大量素材,后期还喜欢抽帧的王家卫,为什么能把投资人气住院了。
李安始终认为,既然已经从胶片时代走到数字时代,高帧率才能发挥数字化最大的价值,也应当是未来的趋势。
为此,杀姐特地看了60帧和24帧,两个版本的《双子杀手》。(120帧没舍得看)
两遍的观感高下立判:
60帧的确充分展示出了画面的细节。
相比于大量文戏和固定镜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的运动镜头更多。
尤其是几场动作戏,那种临场感和真实感,是24帧电影完全无法比拟的。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过分的真实和过多的细节,会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以往我们在分析视听语言时,常常需要记下各种细节。
因为电影是造梦,也是创世。
优秀影片中的所有道具、动作和机位,都是主创们精心设计的。
每一个细节,都有自己的表达在里面。
但高帧率带来的信息量太大,可能大家还没来得及记忆,画面就稍纵即逝。
深度解读一下,来来回回拉个三五遍片,没准都摸不着头脑。
这或许也是李安这次,选择了一个简单故事的根本原因。
可想而知,启用了4K、高帧率、CGI技术的《双子杀手》,在拍摄阶段会遇到多么大的问题。
这次李安的摄影又换人了,据说剧组成员在完成他的要求时,就像菜鸟投篮。
弄来弄去,都很难让导演满意。
然而《双子杀手》斥资1.38亿美元打造,在北美上映一周还没拿到3千万票房。
可以预见的是,李安一直心心念念的120帧拳击项目《马尼拉之战》,在寻找资方时,只会更加困难。
但这位被誉为“华人之光”的导演,在一部文艺片和一部商业片的120帧试水后,仍没有轻言放弃。
他依然在拓宽着电影的边界。
但愿这位62岁的华人导演,在燃烧生命的同时——
也能让世界电影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