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的权力很大,为何不背叛刘邦?主公的难处,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2020-02-18     卧牛说历史

主公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而且全部是称呼刘备的,曹操从没被人称呼过主公,这里所说的“主公”,指刘邦、项羽、曹操、袁绍等这些诸侯,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就好。至于为何主公一词深入人心,还不是因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谋臣交锋可谓精彩至极,贾诩、诸葛亮、郭嘉等谋士,眼珠子一转就诞生一个妙计,跟人喝水吃饭一般简单。谋士们的智慧之光差不多完全盖住主公的光辉形象,曹操仅剩个奸诈,刘备只会哭,孙权……孙权就算了吧。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些智谋超绝的谋士会产生个疑问:他们为何不干脆自立,干嘛给智谋不如自己的人效力?我们再来看看萧何。

汉初萧何是刘邦集团的二把手,最初起兵反秦的时候,萧何差点坐上沛县沛公的位子。后来刘邦同项羽争天下,萧何坐镇后方,甚至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刘邦不断试探、安抚萧何,生怕他在后方搞出状况,或者干脆背叛自立。

不少人读《史记》也许会有一个疑问:萧何这么大的权力,为何不背叛刘邦自立,干嘛又是送人质,又是送钱,活得这么窝囊呢?


天下诸侯反秦之初,萧何、曹参等人迎回刘邦,希望刘邦入主沛县。刘邦以“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推辞,他怕自己能力低下不能保全父老乡亲。沛令已死,萧何、曹参便是沛县最大的官职。刘邦一指二人,我不行,让他俩做主吧。

萧何、曹参不敢当造反的头,担心失败后“秦种族其家”。怕牵连家人绝不是是萧何不愿意做造反首领的全部原因,其中更涉及到一位主公的难处。

一、担当

萧何、曹参拒绝领头,可以看成俩人缺少担当。我们常说:风险越高,收益越大。造反也是如此啊,成了,王侯将相,败了,一抔黄土!造反内部又有不同的风险,小兵被抓也许囚禁一段时间就放了,领头的一般都跑不了,“只诛首恶”是常用的伎俩。


曹操擒下吕布,不管吕布怎么哀求,还是结果了他的小命,但是张辽却活下来了。假如赤壁之战曹操抓住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刘备大概是活不成的(活着恐怕也会失去自由),可另外三人只要愿意投降,曹操很愿意收留他们。

萧何、曹参不愿意承担最大的风险,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事后自保,否则不造反不就行了?沛令因为是秦吏,所以他必死,但萧何、曹参是沛县本地人,他们有哪怕不跟从造反,也不会有什么事情的。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当头领,更多是承受不住主公的压力!


二、决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哈哈一笑:“某有了!”刘备在旁边跟个二傻子似的:“军师,此事咋办?”诸葛亮摇头晃脑:“不可说,不可说。”这只是罗贯中的小说写法,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以曹操为例来说明主公的决断力。官渡之战,许攸叛逃到曹营,给曹操带来乌巢防备松懈的消息。这时候曹操可以选择打乌巢或不打。

下不少谋臣武将纷纷劝说曹操:“这是许攸的诈降之计,乌巢必定是防守严密,设好埋伏,等着您往里钻呢。万万打不得!”曹操考虑再三下了决定:打!最后结局我们也知道,火烧乌巢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也成了历史的转折点。

赤壁之战前,贾诩劝曹操不要轻易开启战端,借着己方大势压服孙权更好。可曹操不听,执意要打,最后饮恨赤壁。曹操感叹:若使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不过是老曹抒发后悔之情罢了,哪怕郭嘉还活着,曹操也不一定会听。


程昱劝曹操防着刘备,曹操不也没听吗?刘备反出后,曹操说悔不听汝言!谋士郭嘉、程昱优先考虑主公曹操的利益,可曹操却有他的考虑,地位不同,想的东西就不同,这就需要主公的决断。

谋士出主意,主公拥有决定权!谋士献上的计谋,主公不一定会接受,主公才是那个承受最大风险的人。若主公能轻易被人说服,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主公。郭嘉评价袁绍:好谋无决。这个“决”便是主公要具备的决断。

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让一个不认识、没领兵经验的人充当汉军大将,刘邦得下多大的决心?还是那句话:高风险大收益。刘邦冒险用韩信,大大加重战胜项羽的砝码。


三、隐忍

主公还需要隐忍?没错,越有作为的主公(皇帝)越不能凭喜好做事,他越需要隐忍,甚至一些时候不得不压下自己的情感喜好。

官渡之战后,曹操看着眼前众多的“投降信”,他心里不会愤怒吗?曹操看着眼前的张绣,他不会想到爱子、爱将惨死,心中没有怨恨吗?可他不仅是曹昂的父亲,更是曹氏势力的主公,因此他不能报仇!

上面仅是势力做大的主公,当主公势力弱小的时候更需隐忍。刘邦先入关中,立下大功后反而得低声恳求项羽的原谅。刘备更不用说了,汉末诸侯差不多转个遍,寄人篱下的滋味可是好受的?刘备不也一步步走过来了。


结语

主公是一个看似风光的位子,他们的智谋也许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地位也不是一些谋士就能取代的。萧何对此有着深刻认识,知道自己不是当主公的人,哪怕握有再大的权力,仍一心辅佐刘邦,成为大汉的第一位丞相。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Kaib3ABjYh_GJGVqiK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