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的妙计布施和大穷人的欢喜布施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钱人乞食。一天,尊者准备去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她住在茅厕中,身体赢弱又有疾病,孤苦零丁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
尊者入定知道她由于往昔没有种福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老母近日即将寿终,于是心想我若不度她,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随即拿着破瓦盛了回来。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可以得到大福报。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摩诃迦叶。即答偈言:
佛为三界尊 吾备在其中
欲除汝饥贫 是故从贫乞
若能减身口 分铢以为施
长夜得解脱 后生得豪富
尔时老母。重说偈言:
实如仁所言 生世无功德
今在粪窟中 不净涂其身
饮食无分米 羸形而不覆
如今之极贫 施意与愿违
摩诃迦叶。重说偈言:
母说处不悦 饥穷无以施
若其有施意 此则不为贫
若复知惭羞 此则着法衣
如母此二事 衣食为备足
世有颛愚人 俗衣宝谷多
无惭不念施 计后此大贫
惶荒设福德 可谓为希有
信哉罪福众 至诚不虚说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能把衣食分少许布施给我,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要布施却无能为力啊!
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无惭无愧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难得啊,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前日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请问尊者:可以慈悲接受我的布施吗?尊者回答:很好很好!老母即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
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祝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尊者心想,我如果把米汁带到别处喝,老母会不相信,以为我把米汁丢弃了。随即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干净,老母于是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尊者又想,我当显现神足通令老母增加信心,随即隐没地中又飞上虚空,身出水火,种种变化。
老母看到如此神变后欢喜踊跃,诚心地跪在地上遥视尊者,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世间豪富,转轮圣王,及四天王释梵诸天,或者欲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乃至无上佛果,都可以实现。
这时老母厌离世间之苦,听说天上非常快乐,即向尊者禀白: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于是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譬如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照曜天宫。
帝释天主释提桓因很惊讶,不知是什么人有此福德,该不是这里还有人在我之上吧?于是以天眼观察,得知是因为这个天女的福德。释提桓因问天女:你从何处来?是修了什么大福德,有如此大光明大威德?天女回答:我原本在阎浮提的粪窟中住,又老又病,无衣无食,因为供养了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一点臭米汁,然后发愿生天,所以现在生到此处。
尔时天女即自念言。此之福报。缘其前世供养迦叶所致。假令当以天上珍宝种种百千施上迦叶。犹尚未报须臾之恩。即将侍女持天香华忽然来下。于虚空中散迦叶上。然后来下五体投地。礼毕却住。叉手叹曰:
大千国土 佛为特尊 次有迦叶
能闭罪门 昔在阎浮 粪窟之前
为其贫母 开说真言 时母欢喜
贡上米汁 施如芥子
获报如山 自致天女 封受自然
是故来下 归命福田
这时天女心想,我今获此福报,皆因前世供养迦叶尊者,假使以天上种种珍宝供养尊者,仍不能报答尊者之恩于万一。随即带着侍女手持天香天花下到人间,于虚空中散花供养迦叶尊者,然后下来五体投地顶礼尊者,再以偈赞叹尊者,表达感激之情。
天女说偈之后,即与侍女一起回到天上。
帝释心想:此女于阎浮提臭恶之中,以米汁供养迦叶尊者获此大福,尊者只接受穷人的供养,不去富贵之家乞食,我得想个好办法,到尊者处种种福田。于是释提洹因即与天后,将食物装在小瓶中,下到王舍城,在小巷边建了个简陋的小屋,并变化成一对老夫妇,身体消瘦,弯腰驼背,装作穷人乞丐之状,屋里没有任何饮食谷物衣服等。
迦叶尊者乞食时,看到这家穷人就上前乞食。老大爷说:我们太穷了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尊者为老夫妇祝愿久久不肯离去。老大爷说:我和老伴曾经乞讨得少许饭食,正打算吃,听说您非常慈悲德高,如今虽然穷困,愿意将饭食供养贤者您,希望能令我们获得福报。
心里又想:天食非常的芬香,如果打开瓶子让尊者察觉,必然不肯接受。于是老大爷说:道人,请您把钵给我,我把饭食盛上。于是尊者把钵递给老大爷并祝愿施主获福。
老大爷刚打开瓶子,天食之香马上普熏整个王舍城,尊者嫌味道太香心里奇怪,便准备入定观察是怎么回事。这时,老夫妇恢复帝释天主和天后的原形,迅速飞上空中,欢喜无量。尊者思维后知道是帝释化作老人,为了增加福报这么做,既然已经接受了布施就不宜归还给他了。
迦叶尊者称赞说:善哉帝释,培植福报无有厌倦,能够忍受丑陋的身形,下来人间培福,必定获得殊胜果报。帝释和天后听后更加欣喜踊跃。这时天人奏着天乐来迎接天帝天后回宫,帝释回宫后倍加欢喜。
世尊对阿难说:世间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位贫母,所施虽然很微少,却能获福无量,因为她由于遭受苦厄发起了至诚供养的心。
而帝释天呢,他在天上享受着巨大的天福,还能舍下豪贵之身下来人间种植福田,所获福报也是难以衡量。所以如来说布施第一。阎浮提人愚痴可怜,能如此布施者很稀少啊,你要广为宣说如来的真实教言。
佛陀的爱怜无处不在
古时候,在薄佑国佰个名叫常悲的菩萨。他对佛法专一精进,可是当时在他的国家里,佛寺里的僧人都表里不一,表面上在供佛,实际上则败坏佛规,背叛佛义。因为这些佛门败类违法非为,很快的,整个国家的人都不信奉佛法了。
常悲菩萨不愿看到这一切,便抛下妻子儿女,一个人到山中隐居修行。他每天喝山泉水,吃树上的野果,过著苦行的日子。
‘我生不逢时,遇不到佛陀,遇不到好菩萨,我该怎么办?’
他悲恸的对天空呼喊,这声音传到大上,感动了天神,天神便下到半空中对常悲菩萨说:
‘贤明的菩萨,你去寻找明度无极圣典,好好诵读,贯通经意,确实奉行经义,就一定会成佛的。’
‘我该到哪里去求这至尊的佛法呢?’
‘你朝着正东方走吧!不要害怕艰难,你一定能找到明度无极圣典的。’
天神的指点使常悲菩萨感激不尽,他不断对著上天磕头,说道:
‘我一定照您的指示去做。’
‘你必须努力精进,才能找到圣典!’天神说完这话便不见了。
常悲菩萨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出发,走上漫漫寻找佛经的艰辛路途。他怀著无比坚定的信心,一连几天披星戴月的赶路,走到双脚肿痛仍不停赶路,也不知前面还有多远的路程,只是努力往前走。
常悲菩萨真诚专一的精神感动了佛陀,于是佛陀飞到他头上几重天的地方,跟他一起前行,每天讲经给他听。
佛陀赞叹的说:‘你真的一片诚心啊!像你这样的菩萨已经不多见了。你从这里继续东行二万里,使到了健陀越国,那里住着很多菩萨,其中有个菩萨名叫法来,他圣德高明,通晓各种经典,反复教化人们,那本经—明度无极经,我想他一定会替你调解,让你诵读的。’佛陀说完便不见了踪影。
常悲菩萨感恩佛对他的指点,更加坚定了求经的信心。经过千辛万苦,常悲菩萨终于进入健陀越国,漫漫求经之路马上就要到达了。
这时,常悲菩萨的心中无比激动,再次虔诚的对天空说著:
‘佛陀啊!您的爱怜真是无处不在啊!
法照大师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与行持,皆与善导大师相似,后人认为他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所以尊称他“后善导”。
法照大师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钵显现一种圣境:高山中有间寺院,写着“大圣竹林寺”五个大字。寺院辉煌庄严,金光灿烂,全为七宝所成。近处有花园、树林,也如《阿弥陀经》所说:“黄金为地、众宝殿堂、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的境界。
法照大师很感动、很惊奇,他想:这应该是在娑婆世界,但到底在什么地方?他向前辈请教,人家听他的描述后,告诉他这应该是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所显化的地方。法照大师就到五台山寻访这个圣境,暂住五台山佛光寺。
有一晚四更,一道光芒突然射到法照大师身上,法照大师循着这道光往前走,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两位童子,据说就是善财童子与难陀童子,在此等候法照大师。两位童子引导他进入一个寺院,寺院写着五个大字“大圣竹林寺”,原来这就是钵所显现的境界。
寺院为诸宝所庄严,树也是七宝行树。法照大师进入寺院后又登入讲堂,果然看到文殊菩萨在讲堂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都坐在狮子座上,周围有无数菩萨围绕,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正对这些围绕的菩萨大众说法。
法照大师恭敬来到两位菩萨面前,虔敬顶礼,并请两位菩萨为他开示。
法照大师问:“末法时代众生,距离释尊在世期间已经很遥远了,智识浅薄、根器下劣、业障深重、烦恼炽盛,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如大海广阔无边,不知其中有何佛法,适合这种根基?不知修哪种法门,容易达到成佛的境界?”
文殊菩萨首先开示说:“你要修习念佛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才适合末法时代;一切修行法门中,没有比念佛及供养三宝更殊胜的。如果这样做,自然能快速圆满,成就福慧双修。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世中,就是因为念佛、供养三宝的缘故,才能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你应该知道,一切诸法波罗密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念佛成就的。故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大师再问:“如何念佛?”
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彼佛说法愿力不可思议。你要念念不舍,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转,快速成佛。”
说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时伸出金色的手,摸法照大师的头顶,授记说:“你因念佛之故,不久就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子,期望快速成佛,没有比念佛更好的,只要一心念佛,自然能快速证得无上菩提。”
法照大师得到两位菩萨摩顶授记,以及这么微妙的开示后,踊跃欢喜,再三顶礼,告辞出了讲堂。
两位童子又亲送他走出寺院,他回头一看,寺院已经不见了!法照大师就在一堆石头上做记号,后来发心在此建“大圣竹林寺”,并将这一段经历写下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