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禅与“扬州八怪”齐名,居清中晚期书画名家之首,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水墨人物、山水、竹石,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多为禅机佛语。
竹禅和尚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各地参学。他的足迹遍布川渝、湖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走访了各地的古刹丛林,名山大川。也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竹禅:(1824~1901),俗姓王,法名熹,清代著名书画大师、佛学大师、古琴大师, 曾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仁贤乡人,双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
其书画作品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益州书画录》等书中 。著有《画家三昧》6卷传世,其名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
关于竹禅和尚出家前的生平,迄今尚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竹禅和尚法名熹,后人称熹公,竹禅是他的号,关于他剃度师承等详情目前尚未发现文字记载。
竹禅和尚所在的时代,是清王朝的统治走向崩溃的时期,地处川东的梁平也不再平静。竹禅和尚出生时,川东一带刚刚经历过了清廷对白莲教的镇压。
竹禅和尚14岁出家于梁山县城北风景秀丽的报国寺,并度过了陶冶性情、初学佛法的沙弥时期。遗憾的是,抗战期间日军数次轰炸梁平,报国寺在战火中已荡然无存。
20岁时在双桂堂受具足戒,嗣法于第九代双桂法脉一超禅师,并在双桂堂担任书记执事。双桂堂浓郁的禅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竹禅和尚。在他受戒后常住双桂堂的期间,一面亲近一超禅师修学佛法,一面充分接受着艺术氛围的熏习。
竹禅出家后,以极具风趣的构思,篆刻了“王子出家”“削发报国”两方印章,并伴随了他一生。
竹禅一生云游大江南北,在初期参学的这数年里,竹禅和尚参访京师各寺并游走于附近名山古刹,在山西、天津都有短暂的驻留。这一阶段的参学经历,使得竹禅和尚深感自己在修行上,在艺术创作上皆有很多不足。
川东地区时局相对稳定之后,竹禅回到了梁平,仍然在出家的报国寺住了数载。期间一面为常住尽心服务,一面又专心书画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几年的潜心修学,使得他在佛法和艺术的造诣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并将二者相互融通,奠定了他“以琴说法、以画说法”禅师的艺术风格。
同治八年(1869)竹禅和尚再次离开重庆。他沿江而上到达上海,此后遍游名山大川,多次朝拜了五台山,迎请佛舍利和贝叶经,和五台山结下深厚缘分。并先后辗转住锡于天津无量庵、九华山化成寺、上海龙华寺、普陀山白华庵及杭州、宁波各大寺院,以普陀山及上海驻留的时间最长,前后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