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人山人海的乡村集会,为啥渐无踪影?

2019-08-29   老家许昌


曾经人山人海的乡村集会,为啥渐无踪影?‖老家许昌

文‖张延伟

禹州市无梁镇地处浅山区,素有“建材基地”之称,外地人对它的认知一般来自建筑用的石料、白灰和水泥,我作为地道的无梁人,感受最为深刻的则是这里的集会。

无梁的集多。打我记事起,镇子上每逢农历单日起集,集市地点固定在位于镇子东头的供销社与粮管所之间的一段街面上,摊点零星分散在本不宽敞的街道两侧,除了东南隅那个“肉架子”相对比较固定外,其他摊贩多是方圆村里的群众,售卖一些“自留地”里种植而自家又吃不完的时令蔬菜、瓜果等,流动性和随意性比较大。

他们天麻麻亮便㧟着荆篮或挑着箩筐从四面八方赶来,随便找片儿空地蹲下,把带着的东西摆在一块抻开的麻包片上,生意便开张了。那时候,普通人家无事无非地专门赶集还是件奢侈的事,集市上人不算多且来去匆匆,日头还未升高集便罢了。

记忆中唯一的例外是每年中秋节前一天下午另外增加的一集,直到天黑看不见人影才罢,好方便正忙于秋收的人们有机会割块儿肥肉、买俩刚开个儿的青萝卜剁馅包饺子,在节日里改善一家老少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是当地矿业经济最为鼎盛的时期,辖区内各类建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水泥厂、石籽厂、白灰厂、采石坑等近200家,据当时计生办统计的流动人口数字,来自省内外的务工者达1.5万余众,每天食材消费数量惊人,早集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固定的摊位和专门的摊贩也应运而生,原来狭窄的街面已不能满足需求。

于是当地政府就另选地方建设了集贸市场,由隔日一集改为天天有集,交易品种也由单一的蔬菜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午一大晌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赶集逛街俨然成了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梁会多。除了二月二十三、三月二十等几乎每月都有的“老古刹会”,专门针对节气时令、以销售农具为主的小满会,还有每月逢一、逢七所谓的“晌儿会”。

无梁的“老古刹会”尤以“十月大会”最为有名。

据传明末正德年间(1506年前后),五朝元老马文升在此建成一座无梁庙宇,诱说武宗皇帝金口玉言“此地无粮(梁)”,从而为家乡人民免除三年皇粮税赋。后人为纪念马文升功绩,遂围绕无梁庙周边起会唱大戏并延续至今。

会期原本从农历十月十三开始,到十月十五即罢,后来为满足贸易需求把十六作为“饶头儿”,再往后干脆延续到十八才罢,整整六天时间人们还意犹未尽,揪住会“尾巴儿”买便宜货的大有人在。

相较于其它庙会,十月大会上卖东西的摊点真多。以镇子上的主干道为中心,外扩至与之相连的三纵五横出入道路,涵盖了镇政府驻地周边的无梁、郭庄、皇路河等几个村子,直线距离约3公里,主干道上又划作三排摆摊儿设点,其它旮旯角落里也都摆满了大小摊点。

这些摊贩来自省内外各地,往往提前一个月就来交费抢占“黄金”地段。一到会期,大小道路都水泄不通,以至于镇上的机关单位、周边中小学等都得放假。

会上交易的物品种类齐全。无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等等,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价格、档次各异。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务工者,多在十月大会就把大人小孩过年的衣物穿戴购买齐全,会期六天,天天都有大包小包的东西往家搬。


而对放了假的孩子来说,跟着大人上会,除了试一试新买的衣服是否合身,就是图个口福了。我记得那时会上卖的油条是用剥去外皮的柳条串起来的,水煎包则是用干荷叶或黄糙纸包着卖,吃起来也格外得香。

大会期间的文娱节目也丰富多彩。除了有剧团连唱几天大戏,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杂技团、驯兽团、歌舞团等,另外还有耍猴的、练气功的、说书卖艺的等等,各自占据一个地盘卖力表演,只要自己有工夫,掏块儿八角钱买张票就能大饱眼福。

会上专门辟有“牲口市儿”,牛驴骡马的缰绳都拴在扯起的粗麻绳上一拉溜排开,免不了相互间踢腾几下;成群的山羊、绵羊被主人围圈在一起,咩咩叫着喘气。牛羊经纪在买卖双方之间穿梭往来,靠着用手在袖口里或衣襟下相互握暗码谈论价钱……

然而,近年来这种热闹的场面却不易看到了。随着“碧水蓝天”行动的深入推进,曾经令无梁人引以为荣的各类建材企业被关停取缔或兼并重组,新建成的大型企业采取抑尘防污新技术、新工艺,大量人力岗位被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所取代。

原在当地生活的数千名国有企业职工先后被分流安置或回原籍生活,流入当地的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随着当地转型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显著提高,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人们也逐渐开始追求较高品味的生活质量。庙会上售卖的衣服,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成了不入眼的地摊货,他们纷纷转向县城购买了。

除了镇子上先后开设的几家大型生活超市,几乎每个村子也都有了相当规模的批发零售商店,吃、喝、穿、用等各类物品一应俱全,明码标价且质量有了保证;以前须到集会上选购的生产物件,现在打个电话就有人送货上门、足不出户就能得到解决。

如今的无梁早集,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历史悠久的十月大会复又匆匆而来匆匆结束,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一个由头和形式而已,曾经红火的场面也早已不再。

无梁的集会,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