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按電梯關門鍵其實沒用?生活中這些才是真的「安慰劑效應」

2020-05-25     點評重慶

原標題:狂按電梯關門鍵其實沒用?生活中這些才是真的「安慰劑效應」

最近

小編看到了一篇文章

說是電梯的關門鍵其實是沒用的

設計這個按鍵

其實是給乘客的心理暗示

讓自己以為馬上會關門

其實不管你按不按關門鍵

電梯關門所需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這個話題

最早來自《紐約時報》的文章

他們採訪了美國電梯貿易協會會長

爆出了電梯關門鍵沒用的消息

之後很多媒體開始報道、討論

而美國的專家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

為了讓殘障人士有足夠時間進入電梯

美國在 1990 年

通過了一項神奇的殘疾法案

所有電梯都要按照系統默認

設置時間關門

那麼既然沒用

為什麼還要設置關門鍵呢?

這是為了讓焦急的上班族們

獲得一絲絲心理上的安慰

認為按了關門鍵就會快一點

假的關門鍵實際上

是個安慰劑按鈕

(Placebo Buttons)

雖然是幾年前的事了

但現在還有人在傳這樣的消息

那麼國內的電梯是不是也這樣呢?

好奇君用單位的電梯實測

電梯門完全打開後

如果不按電梯關門按鈕

電梯自動關門大概需要5秒多

如果按關門按鈕

只需要2秒鐘不到

通過實測發現

好奇君單位的電梯

關門鍵是有用的

為了確認這個結論

好奇君專門請教了

某電梯公司的王工程師

據他介紹

電梯的關門鍵沒用的說法

他從來沒聽說過

據他所知國內電梯的關門鍵

都是有用的

雖然這個說法被闢謠了

但是這種「 安慰劑按鈕」

在生活中其實有不少

安慰劑(placebo)最早起源於醫學

安慰劑的來歷:

美國的H. K. Beecher醫生,是一個二戰戰場麻醉師。在攻占義大利南部海灘戰鬥中,鎮痛劑很快用完。當傷兵嚎叫著要鎮痛劑時,萬般無奈的護士告訴他現在給他注射的是強力鎮痛劑,但實際注射的是鹽水。讓Beecher震驚的是,注射鹽水後,傷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對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Beecher戰後回到美國哈佛,開始了一系列新的測試藥物療效的實驗。

1955年,他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了著名的論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強力的安慰劑),描述了數十個常規藥物的效果其實來自安慰劑效應。他第一次指出吃藥這個動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只有強於安慰劑的藥物作用才能認定為有效藥物。此後,臨床試驗中,與安慰劑組對照成為開發新的藥物或者療法的不二規則。

對安慰劑效應的解釋

目前來說

是指心理性的作用

後來也被用於其他的領域

安慰劑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

經常出現

比如各種電腦中常見的進度條

開機、關機、互傳文件

這些操作電腦需要一定的時間

如果沒有進度條的話

用戶會等得不耐煩

有了這個進度條

對所需時間有了心理上的預期

相對來說

更容易接受這個事實

微信里的掃一掃里

有個「街景功能」

就是對準你所在的街道

微信會告訴你你在哪裡

然後給你一張街景畫面

初一聽這個功能很厲害

要通過人工智慧

然後用大數據進行運算

很高大上有沒有?

但是其實

這個功能

和我們拿手機「掃一掃」這個動作

沒有任何關係

它的主要原理

是利用你手機後台的定位系統

好奇君試了一下

我坐在10樓的辦公室

掃描了一下辦公桌上的一個手機支架

給出了我所在大樓附近的街景圖

再比如

打開一篇公眾號文章的時候

頂部會有一個綠色的進度條

但是

如果把手機設置成飛行模式

這時候手機完全就是離線的狀態

按理說根本不可能打開

但是這個進度條依然會存在

幾秒鐘之後才告訴你無法打開

安慰劑

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想法

可以讓人不再焦慮

但有時候也會被拿去忽悠人

反而增加了生活的煩惱

像什麼「包生男孩」、「考試包過」

你想想,是不是同樣的道理

來源:好奇實驗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xPSXIBnkjnB-0zBw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