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繼承父母的房產要注意了!23天後,一律按照「新規」處理

2020-12-08     遠舒

原標題:子女繼承父母的房產要注意了!23天後,一律按照「新規」處理

子女繼承父母的房產要注意!23天後,一律按照「新規」處理

上海一老人把300萬元的房產贈送給樓下的水果店攤主,這個事件引發外界熱議。大家不解之處在於,為什麼老人不把房產過戶給家裡的親屬朋友,而要送給一個外人呢?

很多人猜測,有可能是因為親屬朋友和老人的關係不好,所以才出現這樣的結果,隨後老人的外甥女出面澄清,並曬出老人住院期間家屬微信群里的通訊記錄和相關病歷,不過老人出院後,還是由水果店攤主接走,老人也不允許親戚上門拜訪。並且,老人贈與水果店攤主的房產已經進行過合法公證,還展示出與老人簽訂的遺贈撫養協議書。

目前來說,圍繞著這個事件的當事人發出了截然不同的聲音,其核心目的無非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爭奪繼承者價值300萬元的房產。

回過頭來看,現實里類似這種房產爭奪的故事有很多,尤其是在如今房價高企的時代下,一套房子就價值數百萬元、千萬元,只要擁有一套房產,就可以少奮鬥幾十年。所以,為了繼承父母的房產,一些曾經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鬧得反目成仇,甚至還對簿公堂之上。

其實,很多老人對如何處理遺留房產這件事情也很惶恐,如果說在生前就把房子過戶給子女,又沒有安全感,害怕將來子女不孝順將自己趕出門外,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況不是沒有。另外,一些文化程度低的老人也沒有立遺囑和做財產公證的意識,一般都是以「身後繼承」的方式來處理,但這樣有一個弊端,那就是老人無法按照個人意願將房產過戶給孝順自己的子女或贍養人,結果就是善良的人吃虧,狡猾的人占便宜。

如今,我國的《民法典》已經修訂,其中明確的提到子女繼承父母房產的幾種方式!2021年1月1日起(也就是23天後),一律按照「新規」來處理。

一、房產身後繼承過戶

顧名思義,房產身後繼承過戶是指老人離世後,子女再繼承房產並辦理相關的過戶手續。這種繼承房產的方式比較常見,其繼承過戶過程也很簡潔明了,一般來說只需要繳納公證費、登記費等相關費用即可。

根據2021年即將實施的《民法典》中規定,房產繼承人範圍有了新的修改,並且還增加和完善了房產繼承寬恕制度以及遺囑判定繼承效力。

1. 侄子、外甥也納入繼承人。《民法典》907條「被繼承人的侄、甥也納入了代位繼承人的範圍」。舉個簡單的例子:老王頭是個孤家寡人,沒有老婆、沒有孩子,但是他有個侄子從小就成為了孤兒,後來就跟著他生活,爺兒兩相依為命。等到老王頭離世後,侄子就可以合理的繼承他的房產。

2. 房產繼承寬恕制度。再舉個小例子:老王有兩套房產,三個子女,但是在立房產繼承遺囑的時候小兒子被排除在外,他的理由是小兒子不孝順,對他不好。隨著年齡的增長,老王的小兒子也逐漸懂得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深刻道理,於是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畢竟是自己的兒子,老王最終選擇原諒他,並在遺囑上把小兒子的名字加了進去,從此一家人不再說兩家話。

3.遺囑判定繼承效力。還是舉個小例子:有兩套房產的老王,子女三個,他曾立過一份遺囑還進行了公證,其中內容提到自己的兩套房產由子女三個平分。但是,後來老王發現大兒子根本對自己不管不顧,女兒嫁出去了也沒有時間照顧他,老王隨即決定重新立一份遺囑,其中寫明小兒子單獨繼承一套房產,另一套房產由大兒子和女兒各一半。

重新立的這份遺囑沒有去做公證,不過問題不大,因為新規裡面已經撤銷了「公證遺囑有效力優先」的設定,而是由最後一份遺囑為準,並且還增加了列印和錄像遺囑的兩種形式,其中列印遺囑主需要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立遺囑人和見證人在每一頁上簽字和註明年月日即刻生效。

二、房產贈與過戶

簡而言之就是父母將房子像其他財產一樣送給子女,需要有房產持有人、繼承人持相關證件去住房所屬房管部門辦理過戶手續,當然其中涉及到一筆不小的贈與費用。按照規定,房產贈與過戶要繳納契稅3%、公證費1%、印花稅0.05%。計算下來,100萬元的房產總計要繳納4.1萬元的費用。

房產贈與過戶的條件為住房貸款已還清,無抵押,有產權證,契稅證明,出讓性質土地證。需要房主持有住房的時間超過所在城市的限售期限。

三、房產買賣過戶

房產買賣過戶就相當於按照二手房交易的形式進行轉讓過戶,其中同樣涉及到一筆費用,比如3%的契稅、1%的公證費、80元的登記費,然後房產持有人和繼承人帶著相關證件去房管部門辦理過戶申請手續。

對於老百姓而言,房產繼承是大事,隨著民法典的出台,這些繼承方式都一目了然,可以有效的避免兄弟姐妹之間因為繼承父母的房產而引發的矛盾。新規則設計的也非常人性化,比如父母可以依據子女的品行表現來決定是否將房產讓其繼承,後期還可以改變,這更能體現出新規在生活場景中的靈活運用,而不用死守陳規。

感謝各位看官的閱覽,支持的朋友不妨一鍵三連!再留下您的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FqqQnYBjdFTv4tA2S9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