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火就熱炕,是親三分向。」這在農村是一句家喻戶曉的老話。很多在外打拚的遊子,春節也會不遠千里回到農村老家,和父母、家人團聚。在田裡勞碌的農民,在過年的時候也會放下手中的活兒,開開心心過年。
農村過年非常有氣氛,大家一起貼春聯、包餃子,最關鍵的事情就是走親戚,這也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所以,我今年也打算帶孩子走親戚,到處逛逛看看。
過完年從正月開始,大家會去親戚家拜年。平日裡在農村的街道上,看到的人非常少了,過年就不一樣了,大街上到處都是人。
孩子們穿著漂亮的新衣服,跟著大人一起穿梭在鄉村的道路上,熙熙攘攘,就像趕集一樣,特別熱鬧。
然而,在農村帶孩子走親戚經常說三句「場面話」,你如果要當真,可能就會出笑話,鬧「洋相」了。來看看,你聽過哪一句?
第一句:「來就行了,拿東西幹啥呀?」
相信這句話,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實主人一邊說或者推辭的話,一般就把你手中的禮物接過去了,這也是表現尊重的禮數。如果人家不接禮物,你會感覺到尷尬。
主人接過禮物,在客人走了以後,會仔細清點一下,以便於下次還禮。禮記中說「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裡把咱們國家的傳統禮儀,表現得非常到位。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帶禮品,在農村更是如此,無論帶什麼禮物,都是一份心意。一份禮品,承載對親戚的想念,這也是溝通感情的一種方式。
登門帶禮物,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選擇,只是個人心意的表達,也不用非得帶貴重的禮物,但一定要帶點東西,記得要告訴孩子哦!
有句老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去親戚家串門,不能空手,因為走進親戚家院子裡時,主人都會客氣地說:「來溜達就可以了,還拿東西幹嘛呀?」其實這只是一種禮貌的話語,但是你要當真,什麼也不帶,可能就會出洋相了。
說真的,如果春節空手去別人家做客,會被當成不懂理的人,以後再去多數不會受歡迎。禮多人不怪,尤其是春節的時走親戚要帶一份禮物,這是對親朋的祝福。
第二句話:「不用給孩子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小孩子都會收到長輩的壓歲錢。過年了,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必不可少的習俗,寓意著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年長的親戚朋友,會提前給小孩子們準備好紅包。春節拜年時,小孩子都會收到長輩的壓歲錢,少的可能是100、200。多的可能會達到上千,甚至上萬。
每一位長輩給孩子們的壓歲錢都不一樣,家長都會客氣地說:「別給了別給了,孩子都這麼大了,還給他紅包幹啥呀?」
給紅包的人,如果當真把錢又揣回自己的兜里,場面會變得很尷尬,那邊的小孩子,可能已經在準備伸手接錢了。
接紅包孩子的家長會說:「不用給的,都這麼大的孩子了,還給什麼紅包。」接下來的畫面是:長輩執意要給,一個堅持,一個不要,親戚給娃塞進口袋裡,家長馬上就拿出來還親戚,你推我,我推你,整個過程要維持好幾分鐘。最後的結果是,孩子樂呵呵的,把紅包揣進了兜里。
小孩子們盼了一年,就等著過年的紅包呢,如果不給,多難過啊!當然了,長輩們也都很含蓄,接紅包要互相推脫,讓一下才顯得有禮貌。一般來說,家長基本不會讓娃直接就把紅包收了。
第三句話:「菜品一般,招待不周」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7.8歲的孩子。當時覺得姑姥姥好謙虛,明明飯菜做得非常可口,還這麼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參加的次數多了,才發現無論多麼豐盛的菜品,主人都會說這句客套話。
如果你天真的接上話說:沒關係的。讓主人情何以堪呢,這個時候,只要笑一笑就可以了,聰明人多數笑而不語,時間長了大家就習慣了。
對方這樣說話,其實只是客套一番,怎麼會沒有啥菜招待客人呢?其實早早的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
我們可以誇獎對方:這麼多好吃的,有魚有肉,還有青菜,葷素搭配,口感也很好,廚藝真不錯,比外面的大酒店都好啊!對方聽到這樣的誇獎會非常開心。
Tips:客套話看起來好像是多餘的,但是一定要說。這也是在農村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聽起來感覺很舒服,心裡暖暖的,也能體現出來淳樸的農村禮貌。
枕邊育兒寄語:
春節來臨,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值得高興的日子,大家忙碌了一年,可以開心和很久未見的親人好友團聚了。春節走親戚是非常快樂的事情,當大家說客套話的時候,別當真,不然就會很尷尬的。上面的幾句場面話你都聽過嗎?當時有什麼想法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