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養兒三大忌,家長提前了解,少走點彎路

2024-01-16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李玫瑾教授:養兒三大忌,家長提前了解,少走點彎路

導讀:BBC播放的短片《性別差異: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眾多心理學專家們通過家長潛意識裡區別男孩、女孩應該玩哪一種類型玩具,進而證實男孩、女孩性格、心理出現差異就是因家長從他們還小的時候便區別對待,同時也證明不同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性格、三觀、心理等。

「每次看到兒子沉迷於玩洋娃娃,我都不知道怎麼制止」,表姐憂心忡忡地談起自家才3歲多的兒子牛牛平日愛好

畢竟,不管是還是丈夫覺得那些可愛的洋娃娃女孩子的專屬兒子這種「不愛武裝愛紅妝」的行為實在不符合「正常」觀念

為了「改變」牛牛表姐經常買一些汽車模型、恐龍玩具等,表姐夫甚至嚴厲告誡他:「只有女孩子能玩洋娃娃,你是男孩子,要喜歡陽剛一些的玩具!」然而,孩子對那些玩具興致缺缺極少拿來玩

就在上周表姐夫去幼兒園接兒子時,發現他不僅沒有和男同學們待在一起,反而與女同學們一起給洋娃娃扎頭髮。一怒之下,直接當著眾多家長孩子們的面,直接扇了兒子後背一巴掌,還怒罵道:「你看看你哪裡像男孩子,是不是腦子不正常?」

老師看到牛牛大哭後,連忙跑過來阻止:「牛牛爸,您怎麼能這麼粗暴對待孩子呢?」表姐夫立即反駁:「我是擔心他啊,完全沒有男孩子的樣子!」而老師聽了之後,非常嚴肅地說到:「可他是班裡力氣最大、跑步跑得最快的孩子,平時積極幫助老師、小夥伴們。你看看同學們有嘲笑他的嗎?」

老師提醒,表姐夫確實發現班裡的同學們居然對牛牛玩洋娃娃的舉動沒有絲毫異樣,連嘲諷一句都沒有。而這下他也終於知道為什麼兒子經常說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在幼兒園」、「討厭待在家裡」。只是,他也不明白,自己要求兒子「像個男孩子」有什麼錯

李玫瑾教授:養兒三大忌,家長要知道

作為致力研究青少年心理發展、問題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不僅通過接觸的眾多事例,也結合國內外專家們研究後提出,若想養育出有責任心、良好品行、正能量兒子,有三大忌諱是家長必須了解、避免的。

忌諱一:不要盲目貫徹「富養女,窮養兒」的理念,甚至一直向兒子強調「財富是男性魅力的象徵」。

而同為知名心理學專家陳志林更是指出,如果從小一直過於嚴格管制兒子的物質條件不斷灌輸我們家很窮」、「以後只能靠你賺錢養家」等理念,極易讓孩子養成自卑心理的同時,也形成不正確的金錢觀,將任何事情、感情以金錢衡量

忌諱二:過度強調「男人就應用拳頭說話」,即遇事只會武力解決。

這樣的教育理念,以李玫瑾教授針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研究所接觸的少年犯們成長經歷來看,不管是從小灌輸「拳頭才是硬道理」家長使用暴力教育極大提升了孩子養成暴力、偏激性格機率

正如巴拿馬跨學科研究所巴拿馬《星報》發表的研究結果正處於監禁曾被監禁少年罪犯往往都有一個充滿語言、肢體暴力氣氛原生家庭占比可以達到80%以上

忌諱三:憑性別刻板印象養育孩子。

美國知名紀錄片《The Mask You Live in》(《面具之內》)里許多受訪男性迷茫的表示,自己因家長周圍人要求不得不戴上「面具」,即強迫自己不能輕易表露內心、再難受也不能哭、被欺負了不能告狀而是要還擊、能欺負比自己軟弱的人等。

也正因為這些片面刻板教育理念,使得近70%男孩遭到校園霸凌不敢告訴家長老師45%男性長期處於內心壓抑狀態患上抑鬱不會主動尋求幫助等。

故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總結稱:「相比於成年男性少年自殺率會更高,因為他們不僅患上抑鬱而不知,且更願意用行動解決。」

家有男孩重視三方面引導

心理學家貝恩早在18世紀時就已經提出,如果希望男孩能成長為自信、勇敢、堅毅擁有良好品行心理的人,給予最佳原生家庭教育關鍵!主要分為下面的三個方面。

首先,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根據兒童心理學可知,男孩到了5至6歲之後性別意識就會明顯增強,亦表現出男孩子熱衷冒險、挑戰天性,而這時,若是他們能完成某一件事情未能得到肯定,往往會出現失落、難過的情緒,也學不會自我肯定

所以,在這個敏感的年齡段里,家長們一定要注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給予及時具體肯定,如此不僅能讓孩子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通過心理學「暗示效應」,讓他了解自己的閃光點努力優化

其次,巧用「20碼法則」。

教育法則里,「20碼法則」一直廣受專家們推崇。即家長要與孩子保持足夠的距離保護他的隱私,擁有一定的「邊界」意識,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他的自律、獨立能力

因為許多所謂的「媽寶男」就是因為家長從他小時候起給予沒有「邊界感」關愛,小到一日三餐、吃喝住行,大到交友、學習安排、人生規劃等,家長成為主導者,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自理機會,變得依賴他人沒有擔當。

最後,鼓勵孩子做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克勞德·M·斯蒂爾經過多年研究後提出:「刻板印象給人帶來無窮壓力造成眾多嚴重傷害,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很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受刻板印象影響,如規定兒子必須做到「男兒流血不流淚」男子漢遇到再大的難題也要學會自己抗等。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心理傷害

但在這方面,很多家長是比較迷茫的,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鼓勵孩子。建立這類家長,讀一讀《野性養育》,會顛覆你很多的固有養育認知。看過這本書後,你可能會發出「原來,男孩可以這樣養」的驚嘆!

作為倆男孩的媽媽,我認為,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實在是太多了。養大寶的過程中,我是摸著石頭過河,到了二寶這裡,以為會好一些了,但沒想到,二寶和大寶,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二寶注意力不夠集中,總是喜歡跑來跑去,我有些納悶,同樣的基因,差距怎麼這麼大?大寶上中班,已經可以自己看書10分鐘左右了,二寶3分鐘都坐不住?

通過這本書我才知道,男孩的學習方式不同,有視覺型學習、空間型學習和體驗式學。我家大寶明顯屬於視覺型學習,而二寶則是體驗式學習的類型。

所以,這倆孩子的學習引導方式,是不能完全相同的。

再比如,我發現,二寶有時候攻擊性很強。一點小事情,都不能容忍,總會很兇巴巴的,或者很強勢。看過《野性養育》後我才知道,二寶是處在探索者階段,此時的攻擊性,其實是他的情緒反應和交流手段。

作為媽媽,我們在不同階段,跟孩子相處也是有不同注意事項和所擔任角色的。這一點,我之前完全沒有注意到。也是看過這本書後,才慢慢釋懷,原來我對二寶和大寶親密方式不同,取決於他們的年齡不同。

男孩從0歲到22歲,一共5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養育方式、養育提示,都寫的非常詳盡。可以說,讀過這本書後,你會發現,你才開始慢慢的了解你的男孩,也知道,把男孩養的「野」一點,到底意味著什麼?

所以,我非常建議,家裡有男孩的父母,可以入手這本書,解放男孩的天性,讓養育更科學,男孩更像男孩,得到更好的照料和關注!

枕邊育兒寄語:

作家周國平在其撰寫的《碎句與短章》說到:「優秀的人都是雌雄同體集兩性優勢於一身。」也就是說,家長養育孩子時,不能刻板「男孩應該如何」、「男孩不能如何」觀念選擇教育方式、態度,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