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寶爸表示自己小的時候特別淘氣,總是惹禍,當然沒少挨揍,可以說是在父母的打罵之下長大。那個時候,他就在心裡暗暗的想,以後自己成為家長之後一定不會打罵孩子。如今,他對自己的女兒,一直都是溫柔的鼓勵式教育。
我們小的時候,一家都有好幾個孩子,父母工作忙碌沒有太多的時間關注娃。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沒有耐心,斥責為主。
不得不說的是,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進步,現在的家長多數都和鄰居家寶爸一樣,對於寶寶的教育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大家都以激勵式的教育為主了。
但是,對於孩子這種激勵式的教育也是有利有弊的。鄰居家的娃是個女孩兒,寶爸可以說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他對自己的女兒特別寵愛。為了讓女兒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他對孩子說,如果你能夠做到每天按時起床,晚上到了約定的時間就入睡,等到周末的時候,我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最開始的時候,女兒的表現非常好,每天晚上到了應該入睡的時間,就會乖乖回到房間裡休息,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變得越來越拖拉了。問及原因,女兒說我上周每一天都按時睡覺,而且還早早起床,你也沒有帶我出去玩兒,這周我就不想繼續有這種表現了。
原來寶爸上周臨時加班兒,就沒有兌現對孩子的承諾。雖然他沒有帶女兒出去玩兒,但是也給予了高度的讚賞和鼓勵。沒有想到,孩子卻因此而變得更加拖拉了,他只好和孩子承諾說,這一周你好好表現,老爸會帶你出去吃好吃的。
鄰居家的寶爸給孩子承諾了那麼多,只是想讓娃養成良好的習慣。無論是否兌現獎勵,寶寶都應該按時休息,按時起床,那是娃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的眼裡,這是一種有償的行為,家長沒有兌現,自己就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
可以說,這種激勵的做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鄰居家的寶爸錯誤的利用了「扇貝效應」,才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什麼是扇貝效應呢?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孩子習慣了家長給予自己的固定獎勵機制,他們會根據大人的獎勵來調整自己的表現。
在家庭教育上來說,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獎勵,他們會積極陽光的成長。家長不斷的給娃兒獎勵,他們會不斷的成長,但是一旦失去了獎勵,孩子就會停止成長。
《現代交際》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步,這種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的家長錯誤的用了扇貝效應,就會對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無利不起早的壞習慣。如同鄰居家的寶寶一樣,早睡早起明明是自己分內的事情,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沒有想到,在爸爸的激勵之下卻變得無利不起早了。
還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自利,過度消耗他們的積極性。當下有很多父母認為扇貝效應的教育方式效果不錯,從而增加了獎勵的頻率,目的是想提升孩子的成長。事實上,當娃在這種激勵之下可能會變得失去積極性。也就是獎勵的越高,效果可能會越差,孩子對於自己成長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
《中學語文》中指出,激勵是一門藝術,它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我覺得,扇貝效應的教育方式有利也有弊的,家長要合理使用,這樣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延長獎勵。
比如說孩子在家長的激勵之下,開始遵守時間,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了。可以從一周一次的獎勵,慢慢的改成半個月一次,直至一個月一次。
比如,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可以在娃每天完成任務之後獎勵他吃美食。過幾天可以把周期調整為一周,如果這一周每天表現都很好,可以帶她出去吃大餐。慢慢的改成半個月獎勵一次,或者一個月獎勵一次。
獎品也要豐富多彩,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買小玩具,他們就會變得沒有新鮮感了,可以把玩具變成小食品,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帶娃出去旅遊。
Tips:不同的獎勵,會讓孩子感覺特別有新鮮感和期待感,他們會帶著熱情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前提一定要是孩子感興趣的小獎品。
另一方面,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扇貝效應是為了讓孩子更快的獲得驅動力,更好的接受新鮮事物,懂得努力學習,要根據孩子做出的反應而進行適當的調整。
一位母親說,孩子嘗到了獎勵的甜頭之後,居然和自己談條件,娃說不想要獎品了,要現金,還說自己不會亂花錢,母親果斷的拒絕了,儘管孩子哭鬧、撒嬌。母親也沒有答應孩子的要求,面對娃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果斷的拒絕,如果一味的妥協,會讓孩子沒有了邊界感。對於孩子的獎勵達不到期望的效果,就是無效的。
枕邊育兒寄語:
總的來說,扇貝教育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教育方式,家長要做好引導,不要把這種方式變成了弊端。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