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高中的女孩想和母親聊聊天,她打算告訴媽媽自己這些年是怎樣長大的。女孩子的內心曾經有過很多的懦弱和自卑,也沒有真正的朋友,她感覺自己沒有被愛的能力,也沒有愛人的資格。
這麼多年,心裡有很多的話語想母親傾訴一下,沒想到,女孩剛開口說了兩句話,老母親就不耐煩的說:你怎麼那麼多事?女兒一下子就失去了訴說的慾望,再也不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事實上點出了很多「中國式」家庭的現狀。心理學家陳默說,中國孩子已經變了,但中國的家長卻還沒有跟上。這應該讓我們好好思考一下,當代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的矛盾。
家長和子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認知的矛盾。
父母大多數出生在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教育水平很低,升學壓力也小。大家學習的目標基本上是為了分配工作,學到的東西基本上和就業沒有什麼關聯,可能只是單純的學科教育,不像現在都是多元化的教育內容。
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孩子接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好的,壞的,全都包括在內,而父母那一代人接受信息非常片面。根本不會接觸到書本以外的知識,如今的網絡發達,也是短視頻的時代,孩子們的認知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說面對相同的事物,父母的認知可能還沒有子女全面。家長不理解孩子,子女也無法認同父母的觀念。彼此之間就會發生很多的衝突,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和矛盾當中,父母和子女之間會產生很大的鴻溝。
另一方面、表達矛盾。
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多交流溝通,可能彼此之間的觀點,對方不一定能夠接受。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觀念越來越獨立,他們內心有一種想表達自我的渴望。
70 80後那一代人,小的時候,家裡基本上都有兩個孩子,甚至更多。孩子們說話的機會非常少,大家習慣聽從父母的安排,或者直接按照家長的吩咐去做事情。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最多基本兩個娃,孩子們的個性就非常明顯,對於自我表達更是獨立獨行的。
父母經常會說,我們小的時候根本不敢和大人頂嘴,吵架,沒有所謂的叛逆期,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其實也都是正常現象,家長可以仔細考慮一下,不能一味的抱怨孩子。應該換位思考,想想孩子們內心的感受。父母是不是沒有給娃足夠的陪伴,孩子們內心非常孤獨,他們想用離家出走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如果我們還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就等於抹殺孩子的未來。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呢?
1、媽媽不焦慮,孩子問題少。
大家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很多情緒不穩定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位焦慮的媽媽。老母親應該自己去找焦慮的根源,媽媽是照顧孩子最多的人,孩子們上學之後,母親最關注的就是孩子的成績。如果母親能夠坦然面對子女的分數,就能夠減少焦慮。
如今的孩子越來越懂事,比以前的娃早熟。家長要接受孩子的成長,我們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里生活,孩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成長的速度也會比以前的娃快很多。
2、父母要主動走進孩子的內心。
如果孩子主動和家長敞開心扉,母應該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且給他們正確的引導。不要像那位女孩的母親一樣,不耐煩的打斷女兒的傾訴,這在大人眼裡可能是一種矯情,誇大的心態。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很想讓父母體會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不要一味的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爭氣,要仔細考慮,他們內心承擔著很多的壓力。
3、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一位母親對孩子說:兒子,我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棄我,我不嫌棄你。孩子沒有什麼負擔,才會輕輕鬆鬆向前走,沒有任何焦慮感。和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的孩子同樣如此。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整天有壓力和緊迫感,父母應該讓娃輕裝上陣。給予信任和支持與鼓勵,不要害怕失敗,受挫折。根據孩子的性格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孩子背負著太大的壓力前進,那麼他們可能會半途而廢,無法抵達想到的地方。
枕邊育兒寄語:
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想讓孩子過的開心,幸福。即便我們的孩子生活平庸,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族,但是全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父母不要想著讓讓孩子出類拔萃,鶴立雞群,做一個普通人就可以。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做一個幸福快樂的普通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