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美漁港」雲澳漁港:漁港與濱海旅遊發展兩相宜

2019-07-29     海洋與漁業


汕頭雲澳國家級中心漁港(以下簡稱「雲澳漁港」)位於南澳島東南部的內青山、外青山下,背靠雲澳鎮,西臨雲澳灣,灣內東南、東北均為良好的天然避風屏障,毗鄰南海,周圍漁場眾多,漁業資源豐富。

雲澳漁港環境優美,經過二十幾年來不斷建設升級,消防安全、通訊導航、防災減災等漁港基礎設施逐漸完備,為本地區及福建、台灣等地的漁船裝卸、靠泊、避風、補給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交易。憑藉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等優勢,以漁為主,全面發展商貿、水產品加工、濱海旅遊的綜合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從小避風塘升級為國家級中心漁港


來到雲澳漁港,記者看到大小不同的各類漁船已回港休漁,整齊停靠在漁港內。南防波堤延綿千米,盡頭處是一座高大的燈塔,防波堤靠海一側堆放著巨大的「扭王字塊」,有著凌亂壯麗的美感。濕潤的海風撲面而來,它總試圖在堤外翻起巨大的海浪,但都被堤岸旁的「扭王字塊」削弱了衝擊力,最終化作點點的零星浪花,堤岸內側則風平浪靜、不起波瀾。

「這條1300米長的南防波堤就是雲澳漁港的生命線!」雲澳鎮鎮長黃詩瀚強調。他是雲澳中心漁港建設項目的負責人,對整個雲澳漁港前世今生了如指掌。現在看到的雲澳漁港十分壯觀,南防波堤總長1300米、西防波堤長380米,建有2座燈塔,漁港里還有配套供電、供水、消防等設施及一個面積1000平方米的執法辦證中心。

而1996年之前,雲澳漁港還只是一個由內生水道自然形成的小小避風塘,港內面積只有10萬平方米,每當颱風來臨,漁船只能四處躲避,發生過許多事故。

1996年至2004年期間,借廣東連續10 年實施省人大《關於加強漁港建設的議案》的東風,雲澳鎮開始修建漁港,陸陸續續投入4000多萬元,花了近10年才完成老港區建設。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港區淤積嚴重,也停靠不了中、大型漁船,漁港亟待升級改造。幸運的 是,2009年5月雲澳中心漁港建設項目獲原農業部批准,在老港區的基礎上疏浚擴建了新的停泊區(新港區),項目投資7000多萬元,並於2017年1月通過竣總工驗收。

現在的新港區就是由新建的南防波堤和西防波堤構成,用來停泊大型鋼質漁船或遠洋漁船,而老港區用來停泊小型漁船或木質漁船。這樣採取分類停泊、分類管理的方式,也便於漁政管理。目前,雲澳漁港擁有港內面積為60萬平方米的避風水域,港內最深水深5.2米,可以停泊漁船數量超過1000艘,主要為粵東及閩南地區的漁船提供停靠和補給服務。

經受住超強颱風「天兔」「海馬」考驗


「雲澳漁港設計防浪標準為50年一遇的波高。『珍珠』來的那次,海水已經漫到了管理中心第一個台階了,現在的辦證中心修建的時候,我就讓人把地基抬高80公分,再來這樣50年一遇的颱風也不怕了。」黃詩瀚自信地告訴記者。在當地人看來2006年的「珍珠」是50年一遇的超級颱風,雲澳漁港則是以「珍珠」穿過南澳島造成的破壞力為上限標準設計的。漁港主要面臨西南和東南兩個方向的海浪襲擊,所以設計修建了南防波堤和西防波堤,兩個防波堤防浪標準為3.7米。

2013年9月超強颱風「天兔」登陸汕頭時,正是防波堤剛建成,準備驗收的時候。「當時整個碼頭都被海水淹沒了,監測到最高海浪已達到5.2米,已經超過漁港3.7米的最高防浪標準,水位已上升到百年一遇的位置了。」黃詩瀚告訴記者,「天兔」登陸南澳的時候,他用手機錄了段視頻,「天兔」掀起的巨浪狂潮打到防波堤後,激起的浪花高度已經蓋過了燈塔。防波堤的高度是7.2米,燈塔高度是12米,能想像當時的海浪有多高嗎?但是防波堤經受住了考驗,完好無損的屹立在巨浪中。「原農業部來驗收的時候,我把『天兔』襲擊的這一 段視頻給驗收專家組看,他們開玩笑說不用再人工驗收了,整個7米多高的防波堤被海水淹沒也沒出現質量問題,大自然已經幫我們驗收過了。」颱風「天兔」的破壞力已超過漁港設計的上限,雲澳漁港防災抗災能力得以驗證。

雲澳漁港燈塔


「可惜的是2016年10月『海馬』來的時候,防浪堤旁邊的兩段『扭王字塊』被海浪卷到海里去了。」黃詩瀚遺憾地告訴記者,超強颱風「海馬」掃過南澳時,雖然沒有給漁港帶來嚴重損壞,但是暴露了漁港存在的缺點。「海馬」過後,他們請來了相關單位作評估,評估認為如果按「海馬」當時造成的波高和水位計算,「扭王字塊」至少要10噸重才能抵禦住風浪,漁港現在用的「扭王字塊」只有5噸重。「看來漁港不升級不行了!」黃詩瀚說。他們請來專家為雲澳漁港做了新的升級改造規劃,計劃今後幾年內再投資2億元把外側的「扭王字塊」改成10噸重,擋浪牆再加高2米,中間防浪堤改成600米長的深水碼頭,新港區內疏浚到水深7米左右。「這樣就可以停靠800匹馬力以上的遠洋漁船了。」說起未來的規劃,黃詩瀚幹勁十足。

漁民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


「我們的漁港越來越好,連湛江的遠洋漁船都停在我們港休漁。」黃詩瀚告訴記者,漁港可以說就是漁船的停車場,但是現在漁港卻是零收費的,對漁民和群眾來說是完全零負擔的。外地漁船停泊在漁港也不需要繳費只需提供有效簽證。由於漁港硬體設施越來越好,又離著名的台灣淺灘漁場比較近,所以湛江的船都在這裡停泊,休漁期結束後從這裡直接開赴漁場可以省下不少油費。黃詩瀚認為就南澳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大型遠洋捕撈漁船將會增多,以後南澳近海捕魚的人會越來越少,近海小船也會越來越少。

捕魚的人越來越少,將來漁民要靠什麼謀生呢?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來當地漁民已走出了新路子,近年海鮮電商交易、海島旅遊、海上垂釣、民宿業等在南澳蓬勃發展了起來。

「現在是休漁期,所以看不到碼頭繁忙的交易狀態,你要是其他時候來,車想開進來都很難,碼頭都滿了!」南澳縣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副局長朱錦成笑著告訴記者。平時,特別是節假日,進漁港的路上常被裝卸漁獲的運輸車及進港來休閒垂釣魚的小車擠得水泄不通。漁港發展起來後,帶動了周邊的水產貿易、水產品冷凍、加工等產業發展,憑藉當地海鮮美食、特色漁鄉文化、眾多散落的美麗海島、宜人的氣候條件等優勢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上島觀光。

「普通漁民年收入1.5~3萬元,但做休閒漁業的話年收入可以達到5~6萬元。」朱錦成透露,在這樣的收益吸引下,許多漁民都開始做起了旅遊。包船出海進行海上垂釣近來發展迅猛,幾個人包一條船出海釣魚,釣上的海鮮都歸遊客,還可以現場燒烤加工,遊客體驗後都喜歡。

「90年代我從石油公司下崗後,就做起了海鮮收購生意,我們這裡的魷魚乾特別受歡迎、紫菜、龍鬚菜也很暢銷。」「黃記海鮮」的老闆告訴記者,他的店一直生意紅火,除了經營有方外,南澳出產的海鮮品質出眾、口碑好才是關鍵。近年,鎮上許多漁民還合夥辦起了電商,通過網絡平台賣海鮮。

海島生態觀光旅遊型漁港經濟區的核心


「南澳島東部岸線漂亮, 南部有國家級候鳥保護區,還有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附近散落著3 0 多個無人島嶼, 海水全是國家一類水質,潛水、海釣活動很受歡迎,特別適合發展全域旅遊、海上高端運動。」黃詩瀚十分看好未來港區旅遊的發展。

2018年4月,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提出通過建設中心漁港,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萬億產值的產業規模,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廣東計劃打造的17個漁港經濟區中,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占據重要一席。南澳島漁港經濟區範圍覆蓋整個南澳縣,包括1個中心漁港、1個二級漁港,定位為海島生態觀光旅遊型漁港經濟區。漁港經濟區建設將以雲澳中心漁港為核心,依託南澳島豐富的旅遊資源,結合本地區漁業生產資源,重點打造集濱海旅遊綜合服務、漁業生產、商貿、水產品加工於一體的漁港經濟區。

在政策的利好下,雲澳漁港也在努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從而帶動整個漁港經濟區的全方位發展。

來源:《海洋與漁業》

文/記者:李奕雯 圖/ 江應聲

編輯:林超 羅茵 金亞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gT3WmwBUcHTFCnf3Y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