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農業項目第一完成人謝駿:原創水產養殖模式比美國模式效果好

2020-03-30     海洋與漁業

29日上午,廣州市舉行第59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省科學技術獎專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養殖與營養研究室主任謝駿介紹了獲獎項目「淡水池塘環境生態工程調控與尾水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相關情況。

  謝駿介紹,民以食先,國以農為本。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水產養殖為保障優質蛋白供給和漁民脫貧致富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水產養殖產業面臨著巨大的環保壓力。為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美麗水域環境的需求,本項目團隊以廣州為重要的試驗區域,持續研究十餘年,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進,取得了技術突破。

  謝駿說,在水產環境修復技術方面,起初引進了以色列先進的「生物絮團技術」,但是很快發現「生物絮團技術」是利用遊動型的微生物技術,養殖戶難以掌控,且該技術僅適用於單品種集約化養殖,根據廣東省(廣州)水產多品種養殖特徵,他們發明了強化型生物膜技術,這項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解決了以色列技術在水質修復上的不足。再結合不同魚類品種的搭配,將魚塘的食物鏈延長,大大提高了池塘養殖效率,減少了養殖水外排的壓力。

  在水產養殖設施方面,發明了「太陽能上下水層交換機」,該機器利用太陽能實現了養殖水體水層交換,達到了解決水產養殖污染和提高養殖效果的目的,一舉二得。《科學美國人》對此評價為「一台小設備解決池塘養殖大問題」。

  在養殖模式方面,美國大豆協會一直在中國推廣跑道養殖模式,然而這套模式集污效率遠遠達不到廣東省水產養殖的需求,該團隊原創性地發明了「氣提-氣推雙式」混合定向流技術模式,相比美國大豆協會模式集污效果提升20%以上,同時節約能耗20%。

  在廣州水產養殖經驗基礎上,該團隊創建了池塘尾水人工濕地、高效增氧、人工智慧化三種綠色養殖減排模式,提供了整套可行的池塘尾水達標排放工藝方法。為落實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產業升級及美麗鄉村、美麗海灣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謝駿表示,廣州模式引領了廣東乃至全國的水產環境修復工作,將成果能轉化為切實可見的生產力。

  在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進全面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他們還利用發明成果編制了《春季水產養殖技術操作指南》,該指南由農業農村部向全國發布,助推水產產業復工復產,貢獻了水產科技力量。

  據悉,2020年3月2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的「淡水池塘環境生態工程調控與尾水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成為廣東省技術發明獎類唯一的農業項目。


原標題:要養魚也要環保!科技創新助力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來源:央廣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6qLHEBiuFnsJQVMQ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