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鮮味美的「汆丸子」

2019-08-13     皇城根胡同串子

「汆丸子」,老北京人也稱之「丸子湯」。從「汆」字寫法看,有人戲稱其為「入水的丸子」,其實怎麼說,這汆丸子也離不開「水」,或者說是離不開「湯」。所以有些人乾脆直呼其「水煮丸子」。

確切講,汆丸子不止是北京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北方一些省市的人們也喜歡喝汆丸子湯。我在天津親戚家就經常吃「汆丸子」。但由於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大部分喜歡吃汆丸子,所以說它是老北京人的菜亦不過分。

汆丸子,就是把肉餡做成丸子,放入滾沸的湯中,並配之不同的蔬菜。其做法看似簡單,但是中國菜就是有一個共同的寬闊「心胸」:任所有「廚師」充分發揮潛力和烹調能力。這「廚師」也包括「家庭廚師」。所以在做「汆丸子」上,各個「廚師」可謂各顯其能。本人從小就喜歡吃汆丸子,也可以說吃過不少家庭和飯館做的汆丸子。據個人淺見,要使那汆丸子美味爽口,那丸子應該有以下特點,即「抱團兒」、「光鮮」、「入味兒」、「鹹淡適中」、「口感鮮香滑膩」等。

汆丸子,就是把肉餡加入蔥末兒、薑末兒和澱粉等攪拌後做成一個個丸子,放進菜湯里煮。老北京人做汆丸子主要用豬肉餡,也有不少人喜歡吃羊肉餡丸子。「汆丸子湯」配不同蔬菜,就有以蔬菜名字為「定語」的不同名稱,如「蘿蔔汆丸子」、「大白菜汆丸子」、「小白菜汆丸子」、「菠菜汆丸子」、「冬瓜汆丸子」等。不管配什麼蔬菜,那汆丸子湯要是做得湯鮮味美可不是容易的事兒,也就是說,汆丸子也要看廚師的技藝。

我們單位的回民食堂里,有一個姓李的師傅,他做的汆丸子湯最受回民職工歡迎;大食堂里有一位郎師傅,他不管做大鍋汆丸子還是小鍋汆丸子,都能做得湯鮮味美,食者交口稱讚。郎師傅做汆丸子的方法是「一分為二」,即先做一大鍋「清湯汆丸子,把它們撈放在一個大鋁盆里(要連湯帶水);然後那蔬菜湯另做。他做的蔬菜湯別有風味兒,在賣時先把蔬菜湯盛在職工的飯碗里,然後把丸子再盛在同一個碗里,給每個人的丸子數都相同,可謂待人平等。他每次賣汆丸子時,窗口前都排起長長的隊伍。

至於老北京人家庭做汆丸子,那完全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做,但一般老北京人家庭夏季最喜歡做冬瓜汆丸子,在湯里再撒些香菜末,那汆丸子湯味道更鮮美。我家夏天就喜歡吃冬瓜汆丸子,這也是我父親生前在夏季離不開的一道菜。我家冬季喜歡吃蘿蔔汆丸子,除了撒放一些香菜末外,再放些胡椒麵兒,使鮮美的湯多些辣味兒,還有「發汗」和「通氣兒」作用。這在嚴寒的冬季會增強人們的禦寒能力。

現在,我在飯館裡倒是能吃到汆丸子,也有砂鍋汆丸子,但是說實話,那汆丸子吃在嘴裡嚼起來如同嚼「肉渣子」,吃不出那丸子的香味兒。就是家裡吃汆丸子,那丸子吃起來也感到少了香味兒。人們說是現在的豬吃的飼料與以前不同,所以肉質不如以前,這大概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是我認為做汆丸子,人的技術如何更是主要原因。就拿我家來講,我的太太和妹妹做的汆丸子,卻怎麼也做不出我母親做的那鮮味兒、美味兒和口感。雖然在做法上大同小異,但是我從小喜歡吃母親做的汆丸子,所以自然也不時地關注一下母親的做法。我母親做汆丸子一般喜歡買鮮豬肉自己剁成餡兒,在挑選肉上也注意肥瘦搭配的比例;在和肉餡時,母親切的蔥花沒有切得太碎、薑末兒放的較多、澱粉放的量適度,與他人不同的是,她在和餡時除了放點兒鹽,還放進少量醬油,和的方法是沿著一個方向不斷攪拌。不管配放什麼蔬菜,母親都能掌握好往湯里下丸子的時間和火候。有些人是用手一個個攥丸子往鍋里放,我母親是用我家的銅勺兒,在裡面把適量的肉餡用筷子攪拌成圓球後一個個放進鍋里,我注意到她放丸子時,把火苗調小,待丸子全部放進鍋里後,再把火調到最大,此時,那丸子湯的香味兒已經飄滿整個屋子,做好的汆丸子湯入口就更鮮香爽口了!

以冬瓜汆丸子為例,一般人都喜歡使湯呈白色,但是我母親做的冬瓜汆丸子湯里由於丸子餡里有醬油,使得那湯的顏色顯得很「渾」,但是入口更感到鮮美入味兒。我太太似乎在暗暗努力,做的汆丸子湯也有進步啦。

順便說一句,不少人說汆丸子是平民百姓的菜,這一點我不敢苟同。我聽到一些皇親國戚家裡也喜歡吃汆丸子;也親眼見過不少有身份的旗人家庭的餐桌上,經常有汆丸子;一些有頭有臉的老北京旗人家,似乎更喜歡吃羊肉汆丸子,尤其是羊肉蘿蔔汆丸子。好在這道菜家家都會做,所以汆丸子的做法似乎也不斷翻新,這倒是好事兒。

俗話說「要飽家常飯」。近些年來,我們全家每周六或周日都開車出去玩兒。有名的飯店和所謂「風味餐廳」也去過不少,但是我總覺得哪裡的飯菜也沒有家裡的飯菜好吃和爽口,尤其是汆丸子,我覺得太太越做越有滋有味兒,每次我都喝得「肚兒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15ekGwBvvf6VcSZa5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