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北京「湊份子」和「斂份子」

2020-04-22     皇城根胡同串子

說句不中聽的話,隨著老北京人中70歲以上老人的不斷離世,「湊份子」和「斂份子」這兩個帶有老北京色彩的詞兒,恐怕就要從人們口中消失了。

所謂「份子」,其實就是人們給結婚或做壽的人家送的賀禮,主要是禮金。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紅白份子」,「紅」,自然指的是婚事兒,實際上也包括祝壽、祝賀生孩子、給孩子過滿月等喜事兒;「白」,就是指「喪事兒」啦。但是我從小所聽到的「份子」這詞兒,主要是指結婚賀禮的禮金;卻很少聽到公開為辦喪事的人家「湊份子」。「湊份子」這個詞兒,就是指大家為結婚的鄰居或同事送的禮金。這樣的事兒總要有個人來張羅,那麼這個負責收集禮金並一一登記在冊的召集人的行為,就叫「斂份子」,也有人叫「攢份子」。至於所有出錢的人們的行為,則叫做「隨份子」。

過去在一起工作的人們,或居住在同一個院子、同一條胡同里的人們,可謂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誰家有娶媳婦、嫁閨女的喜事兒,大家總要有點表示,於是就有人張羅說:「咱們大家湊個『份子』吧!」往往這個第一個出面張羅的人,一般也就是「斂份子」的人。懂禮兒的人,張羅「湊份子」時,都是在鄰居或同事大部分人都在時說,因為這「湊份子」的事兒沒有挨個兒問的,誰知道哪位願意表示、哪位不願意表示呢,如果挨個兒問,搞不好會出現尷尬的事兒。「斂份子」的人,首先必須要說明結婚當事人誠懇邀請大家參加婚禮,請大家吃喜糖,否則,人家「湊份子」就是有「上趕子」之嫌,好像是巴結人似的,面子上過不去,要不怎麼說老北京人「窮講究」呢。

「湊份子」的原則是自覺自愿,這事也確實不能強迫人家送禮。我在工廠工作時,恰逢一個老「左」要結婚,因為這小子盡幹些損人利己、坑人害人之事兒,大概估計到大家的情緒。所以他特意委託一個「二愣子」幫助他張羅。這個「二愣子」倒也實在,挨個兒向大家「斂份子」,結果有幾個恨這個老「左」的年輕人不願意出錢,可是「二愣子」又非讓人家表示,最後有幾個年輕人和「二愣子」吵起來,說這類事兒沒有強迫的,弄得「二愣子」非常尷尬。可見這老「左」真是把「二愣子」坑苦啦!這裡應該指出,這幾個年輕人對於誰結婚,他們都積極「湊份子」,同事間即便有些矛盾,但是同事結婚「湊份子」,這是化解矛盾、增強團結的最好時機,誰也不在乎那幾個錢兒。足見這個老「左」太不得人心!

過去大家「湊份子」和那個「斂份子」的人,一般也要看結婚這個鄰居或同事的為人如何,人緣兒好的,大家自覺自愿地主動「湊份子」,「斂份子」也有人爭著張羅;人緣差的,雖然有人「捏著鼻子」來「湊份子」,但是要找個「斂份子」的人卻很難,知道這位「人緣差」,人們就覺得犯不著為他賣力氣。可見這「湊份子」和「斂份子」這「水」也很深!

改革開放之前,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人「湊份子」也就是三五毛錢,積少成多,那數目就相當可觀,而且能買不少禮品。如今,錢不值錢啦,二三百元錢都覺得拿不出手,起碼500元以上。當然,任何時候的「湊份子」,都要把至親好友除外,因為這類人往往是單獨表示。

關於昔日「湊份子」和「斂份子」,說道兒和講究不少,而且從中也可以品人。如,有的人結婚時,見誰都給信兒,平時「八竿子打不著」的也「邀請」人家參加婚禮。這些人有的就是借結婚斂錢。就像當年楊振華、金炳昶說的那段相聲中諷刺的那位「連家門口崩玉米花兒的那個小子都給信兒」的人一樣。這類人最讓人瞧不起,老北京人管這叫「飛帖撒網」,往往適得其反,大家不願意給其人「湊份子」,自然更沒人願意幫助「斂份子」啦。

人們對於「湊份子」,因一般都是給熟悉的同事或鄰居家「湊份子」,所以基本沒有拒絕出錢的。三五毛、塊兒來錢,俗話說「禮輕人情重」,既表達大家的情意,也說明受禮者有人緣兒。順便說一句,「湊份子」的數額一般沒有太大的,因為一則要考慮一般人們的承受能力;二則也同時考慮到如果數額太大,今後再有辦喜事兒的那數額怎麼定?同時也要考慮到數額太大,將來「隨份子」的人們中也有辦喜事兒的,那昔日接受「份子」的人家該出多少數額的禮金。老北京人講究,基本「還禮」的數額都比「受禮」數額高,起碼也要持平,否則讓人們瞧不起。所以要考慮周到。

到了辦喜事兒那天,「湊份子」的人們大部分要到場親自祝賀,喝杯茶、吃塊喜糖、說幾句吉祥話兒,給喜事增強歡樂、喜慶氣氛。「湊份子」的人們,一般都是坐一會兒就走,即便主邀請吃喜慶筵席,也很少有人留下,大家都是要臉面的人,花三五毛錢在人家那兒大吃大喝怕人們瞧不起。但是辦喜事的人家,可不能有這種分明的界限,因為有些人雖然「湊份子」出錢不多,但大老遠跑來賀喜,重的是感情,尤其是其中有些年歲大或身體不好的人,主人家怎麼也得實心實意地留人家吃飯。這樣做既懂人情,也更會贏得大家的好感和尊重。在這兒我就要實事求是地自我表揚一番,實際是說明我父母的為人。我結婚時已經29歲了,主要是響應領導「晚婚」的號召,那時候的人就是老實、實在嗎。我太太和我在同一個單位,人緣比我更好。所以在準備辦喜事時,除了把至親好友和關係密切的「單獨送賀禮」的同事等,列在吃喜筵的名單外,我父母特地強調,如果從酒仙橋地區大老遠來參加婚禮的同事們,趕上「飯口」絕不能讓人家走,不要看送禮多少,要看重人情。

所以我家在準備菜、肉、魚等餐料時,都是按照翻倍的數量準備的。那天,我們廠的同事來了足有100多人,加上親朋好友、鄰居等近300人。除了一些來的較早的年輕同事和說有事兒堅持要走的人,其他人都留下吃喜筵。為我們做飯的廚師,就是我在以前文章中提到的那兩個名廚,因為他們看重我們夫婦的為人,事先撂下話兒:「你要是不請我們做飯,就是瞧不起我們,咱們的關係到此為止!」結果,那天給這兩位年過50歲的老廚師累得夠嗆,但是聽大家誇他們菜做得好吃時,他們二位非常高興。

「湊份子」、「斂份子」,現在很少聽見這詞兒啦。婚禮的操辦規模、檔次越來越高,禮金數額也越來越多。一些賀禮、送禮的新詞句也與時俱進、不斷翻新。不僅年輕人不用或不知道這「湊份子」之類的詞兒,不少60歲以上的老人似乎也不用這些詞兒啦。看來這老北京的用詞兒,大概也最終徹底消失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U0po3EBfwtFQPkdal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