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閒篇兒~聊過去

2020-04-08     皇城根胡同串子

自打新冠疫情一鬧騰,咱哪兒也去不了,成天介跟家裡這三分地兒里琢磨著吃什麼,乾脆今兒咱就扯扯閒篇兒,聊聊早先咯,,,,

早先咱北京有句流傳了毫多年(好多年),形容富裕、有身份的一句話: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吧嗒)祥,腰纏四大恆。這幾樣兒穿戴行頭置備齊嘍,那就是尊貴體面的主兒,擱現如今的說法兒叫「頂配」。

解放以後,各家兒各戶兒的生活水準幾乎是比肩,雖說物質匱乏吧,可老百姓依然有自己個兒的「流行」,誰要是有了其中一樣兒,也就有了吹噓或顯擺的談資。

就比方說這鋼筆吧,從新中國到80年代前,鋼筆~那是身份的象徵。內年代誰的制服上衣口袋兒要是別一桿鋼筆,那是相當時尚,吸睛又拉升身份的物件兒。擱現在估摸不少年輕人理解不了:「不就一桿筆嘛」!您可別小瞧了這杆筆,當年劉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女士,和當時的李富春副總理,彭真市長,蔡暢女士,以及鄧小平等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去過咱的英雄鋼筆廠視察過。甚至拍了一部電影兒叫《英雄趕超派克》。因為當時英國的派克鋼筆那是馳銘牌子。所以誰的兜兒蓋兒上別杆鋼筆,是當時男士們的時髦兒潮流。且立馬兒就會被另眼相看——那您沒跑兒了,不是學究兒就是幹部。

內年月兒的工資普遍不高,大都是三---四十塊,而當時一桿英雄100金筆就要您32塊大毛!弄的個別小年輕兒的——你別一桿鋼筆?呵呵,我別兩桿,以彰顯自己的學問有多深,身份有多高。

頭裡咱說到新中國到80年代前內段兒,那~您還記得內年月兒喝牛奶的事兒嗎?內時候每天早清兒都有送奶工扯著嗓子「牛奶哎~~」,跟影兒就把一磅的或半磅的瓶裝牛奶塞到各個訂奶戶兒~釘在街門框上的小「奶箱兒」里。內陣兒的牛奶一個字兒~腥!所以有初次喝牛奶的人受不了內股子腥膻味兒。可您還別嫌味兒,內會兒是計劃經濟,但凡能訂奶的大都是家裡有「必須加營養的,有身體不得勁兒的,或沒有母乳只能喝牛奶的」。內時候大伙兒的生活水平都差不離兒,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添丁進口有了寶寶,常用的嬰兒食品就是拿白面調成麵糊,熬成 「稀的溜兒」 的漿糊給寶寶吃,嘿!就這麼著也把孩子都喂成了大胖,二胖,三胖,,,

印象特深的是每次取回牛奶頭一件事兒,就麻利兒把瓶口兒上的猴皮筋兒收起來,然後再拿手指肚兒小心翼翼的把浮頭兒內層泛黃的奶皮兒粘出來~嘖嘿!順著舌頭邁慢兒咽,您是不是也曾經舔過奶瓶蓋兒上掛著的奶油啊?真真兒切切有股子回味香!這麼跟您說吧~現如今「任」您神馬牌子的牛奶,絕喝不出內個味兒來!還好,姆們孩子趕上了「瓶裝奶」,可80年代已經不管送奶了,您得自己個兒拿著「訂奶證兒」到指定地界兒取奶。上頭規定了每戶最多三瓶兒!還都是半磅的。可姆們家孩子不夠吃啊,趁著取奶的街坊四鄰都走了,這才悄悄的跟奶站師傅說好話兒,一個勁兒央咯人介,好說歹說~~

「我告您啊,不許繞世界嚷嚷切」!

~「哎得嘞!謝您謝您」!

這~才違規批了四瓶兒奶~您猜怎麼著?還是不夠吃。沒轍,只能奔牛奶里添加糕乾粉,代乳粉,袋兒裝奶粉搭著用。您還記得當年的糕乾粉和代乳粉吧,說到這兒不由得又想起當年的瓶裝橘子汁兒,桶裝麥乳精,和夏陰天兒常喝的酸梅精。這些都是當年老少待見的「飲料」。

說著話兒的功夫,不禁不由兒的孩子長成了半大小子。一說半大小子,就想起咱北京胡同兒里的棗兒樹。那您還記著小時候火了一時的伊拉克兒蜜棗兒嗎?五---六十年代內陣兒,各種副食都要票證兒,唯獨這進口的伊拉克蜜棗兒是敞開兒了買,據老人兒們說,進口伊拉克蜜棗兒,是為了聲援伊拉克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

有篇文章里說「世界棗樹看中國」?錯來呀,最好的棗兒真的在咱中國,比如肉厚高甜的新疆大棗兒,陝西山西山東等不少地區也盛產大棗兒。單說咱北京的棗兒樹品種就不少。甭管是小門小戶,還是深宅大院兒,咱北京人家兒庭院裡樹種最多的就是棗兒樹。不信您就捋著胡同兒走走瞧瞧現如今保存下來的平房院兒,依然有不少棗兒樹。北京的春天短,楊柳泡桐迎春唔的,老巴早巴就急火火的冒青兒,吐穗兒了,唯獨棗兒樹必得等到夏初才開始鑽出小葉子,而等到街坊四鄰穿著汗禢兒在屋門口兒摘菜聊天兒的時候,就開始滿院子爬洋辣子了,軟軟的綠綠的渾身豎著小毛刺兒,樹上,地上,甚至是爬的院兒外咕融著,嚇得丫頭片子們吱歪吱歪叫喚,等到了「伏天兒」,季鳥兒開始在樹上滋啦滋啦的嚷嚷。這時候的棗兒樹上已經長滿還沒成熟的半大棗果兒,可也吸引了左鄰右舍的半大小子們,北京的宅院就如同 「高家莊兒連著馬家河子」,半大小子們爬上院牆踩著房瓦,跟《敵後武工隊》是的,打這院兒轉戰到內個院兒,如履平地般的挨盤兒偷摸的夠棗兒,保不齊把房上的瓦踩的嘰里咕嚕亂響,驚動了屋裡做著針線活兒的嬸子大媽(輕音):「嗨!三兒!三兒!趕緊下來!內棗兒還沒熟吶,吃了讓你長齙牙!瞧我不告你媽切」!

盯到中秋頭裡,樹上掛滿了「瑪瑙紅」般的棗果兒,院兒里的叔叔掰掰門拿著大竹竿子大棍子,搖晃著棗樹叉兒,敲打著豐收的棗樹,都說這棗樹必須打,明年才能多接果兒。嬸子大媽(輕音)們拿著盆兒端著鍋唔的,吆喝著孩子,嚷著笑著不時的奔嘴裡嚼著甜脆的棗兒,那鏡頭真是不亦樂乎啊!~打棗兒的時節,意味著離中秋不遠了!您說怹能不樂嘛!

說到中秋節,它是咱國人闔家團圓特重視的節日,您甭管多老遠,孫男娣女的一準兒是奔爸媽這兒聚齊兒,一進門兒保不齊哥兒幾個,姐兒幾個給老家兒提拉個點心匣子,八十年代前的點心匣子,絕對是稀罕物兒。也是中秋節,陰曆年絕不能少的。

擱現在看,點心匣子是再平常不過了,可在內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點心匣子相當金貴,要是誰不年不節的吃了塊兒蛋糕,那都能偷著心裡竊喜好幾天!保不齊還能跟媳婦兒諞一通兒:「哎我說,你猜怎麼著?昨兒去媽那兒,嘿!老太太給我拿塊兒蛋糕吃」

(媳婦兒)「喲!怎麼茬兒呀」?

「嗨,媽說給奶奶買的,讓我別言聲兒,我三口兩口就給吃了」。

(媳婦兒)「嘿嘿,瞧你內點兒起子」。

說起點心匣子,必須是中國特色。打解放前到現如今,這點心匣子一直就長得跟鞋盒子一模樣兒(沒變)。不同的是點心匣子上有花花綠綠的圖案,比如「丹鳳朝陽啦,福祿壽啦,富貴牡丹」等等。裡邊兒呢用防透油的紙墊在匣子底兒上,擺您精心挑選的各味兒點心裝好嘍,匣子上邊兒附上一張還是中國特色的大紅紙,然後您就瞧點心鋪師傅內雙手,抻著一根兒紙繩兒~連捆帶扎那叫利落,翻花兒是的把點心給您綑紮好嘍,看著就喜興,不能不讓人嘖嘖稱道。

北京人好面子,當年比較有名兒的點心鋪,有正明齋,(稻香村),永興齋,甭管您是八月節給老家兒買的提漿月餅,自來紅或自來白,還是陰曆年拜年買的桃酥,蛋糕唔的,這兒的點心匣子提在手裡倍兒撐面子。

說到匣子,不免連想起話匣子,同是匣子,點心匣子飽口福,話匣子飽耳福。「我是小叮噹,工作特別忙,小朋友來信我全管,我給小喇叭開!信!箱」!

這是打50年代開播,且在內個年代覆蓋最廣的,深受小朋友喜愛《小喇叭》節目。內時候父母們的工資主要是供一家老小的嚼裹兒,衣服鞋唔的基本上都是論個頭兒高矮往下傳,很少拿錢買玩具。而話匣子最能牢牢拴住孩子們,孩子們把著話匣子,收聽孫敬修爺爺講的《好孩子連金法》《高玉寶的故事》《狡猾的狐狸》等等。

五~六十年代家庭婦女很普遍,盯到晌午上學的上班的,該走的都走了,家裡消停了不少,不上班的媽媽婦女們拾掇著屋子,做著針線活兒,聽著話匣子裡馬玉濤老師的《馬兒啊你慢些走》,郭蘭英老師的《社員都是向陽花》,郭頌老師的《新貨郎》。下晚兒一家人圍著小飯桌兒吃著飯,當媽的不時的給爸碗里夾著有點兒肉腥兒的菜,趁這功夫爸爸擰開了話匣子 : 聽眾朋友們,現在請您收聽報告文學《歐陽海之歌》,作者:金敬邁。

內年代過來的大都記得歐陽海,應該說怹的英雄事跡至少影響了兩代人。老式話子基本上都是二極體兒的,有時候管子老化了,調頻調台的時候會滋啦滋啦的吵的人心煩,街坊四鄰里有個懂行兒的,時不常被找來一顯身手。

還記得當年評劇名家馬泰,魏榮元合演的《箭杆河邊》《奪印》,張菽桂在《向陽商店》里唱的 「夸手」,小白玉霜悲悲切切的《秦香蓮》,新鳳霞那「喝兒了蜜」的嗓子演唱的《劉巧兒》等膾炙人口的段子,至今每逢元宵節,還有不少人把喜彩蓮兒老師內段兒「何支書吃元宵」的唱腔翻出來。可見這些「過去時」給人們心中留下的深深印記。

隨著改開,封閉了許久的評書又重新走上了播音舞台,都說「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還有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等評書名家。您甭管是下班兒還沒到家門口兒,就聽見單田芳說《呂布》,還是您坐在計程車上,也能跟著司機師傅蹭上一段兒《楊家將》,總之,在沒有電視之前,評書聯播能讓北京萬人空巷。

扯閒篇兒~聊過去

改開四十年了,人們的日子漸漸的富足起來,當年一票難求的稀罕物件兒也變得越發平常起來 。但我想~打內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 ,永遠不會忘嘍內段難忘的歲月,不會忘嘍那 「有面兒」的物件兒帶來的喜悅,不會忘嘍那「有禮兒」的吃了嗎您吶!每個從前都是咱現在的印記,每個現在也同樣是咱以後的回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pnaX3EBrZ4kL1ViP6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