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性任務:讓學習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

2020-04-07     現代課程網

以下文章來源於教者絮語 ,作者汪正貴

從有意思到有意義

學生學習內動力的激發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有意思,學生覺得好玩,有興趣;二是有挑戰,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有勝任感,覺得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完成任務;三是有意義,學生覺得學習的內容有價值,且與真實世界或自身相關聯,並從中發現了學習任務的長期目標,找到了學習的價值感,從而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因此好的表現性任務,首先一定要讓學生喜歡,能夠吸引人。其次,能夠挑戰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和成功後的成就感。最後,讓人覺得有價值,有意義。既有意思,又有意義,是對表現性任務設計的雙重挑戰。

在青島中學的課程博物館裡,展示著青島中學《攝影表達》課的學生作品和課程現場的照片。這是一門創意攝影表達課程,學生們在課上,利用一些現成材料、服裝、配飾模仿起世界名畫中的人物,然後進行創意攝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蒙娜麗莎》《百合聖母》……甚至還有著名的《最後的晚餐》都被孩子們模仿得惟妙惟肖,影棚大片更是逗趣十足。

《攝影表達》這門課的任課老師于海介紹,「模仿世界名畫其實是我們這門課中的一個環節。通過讓孩子觀察名畫,模仿名畫從而學會布景、布光、影棚拍攝等等攝影中的眾多環節。」

孩子們也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一些布頭、方便口袋等等現場就有的物件,來儘可能模仿還原世界名畫中的細節,再拍攝成影棚大片。

「最開始都是我給他們選畫,讓他們來學來模仿,等到最後,我們這堂課的12名學生想到模仿《最後的晚餐》。因為人數算上我正好13個人,所以大家一氣呵成地完成了《最後的晚餐》的模仿拍攝。」于海老師介紹。

這門課不僅是攝影課,也是繪畫理解與表達課程。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課程。在青島中學,基於藝術的技術課程,以及基於技術的藝術課程,多達30門,供學生們選擇。

這是一門用攝影去表達對繪畫的深度理解。再比如,還有一位藝術教師讓學生畫重量、畫虛無的空間、畫音樂的旋律,其實是用視覺藝術來表達學生對音樂、空間及身體感知的理解。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

好的表現性任務一定要有張力。也就是說,它應該可以挑戰不同水平學生的不同潛力,而不是有的學生覺得難了,有的學生覺得容易。它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覺得能夠容易上手,同時又能夠發揮自己的所有潛力,挑戰自己的水平。這樣的有張力的任務才是好的表現性任務。

比如:青島中學小學五年級「我能活到100歲嗎」這個主題學習的核心任務是寫一篇虛擬自傳:假想你現在是80歲,請回顧你的一生。我看到一個班級的學生的作業,有的幾乎寫成一本小說。老師的起初目標要求是一千字左右,結果一個班十五個孩子,每個人都寫了七八千字。有兩個孩子的自傳,天馬行空,又妙趣橫生,難以想像這是小學五年級學生寫的。這樣的表現性任務,能激發孩子們的巨大潛能。

再比如,青島中學初中科學課,在「生物演化」單元,設計的表現性任務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一種「超物種」:在現有物種的範圍內,設計一種超物種,並找到它在進化之樹中的位置和棲息地,並根據這個物種的運動能力和適應能力進行量級評定。該物種的生物特徵必須完全符合生物功能、結構,和環境適應性等原理,設計合理,同時又要新穎、獨特。並繪製該物種的化石,讓一億年之後的人們能夠根據這個化石,推斷出它的生物學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要綜合運用生物、地理、物理等多學科知識,才能完成這個表現性任務。不僅讓學生覺得有意思,很好玩,也極大地挑戰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覺得有意義。

從解題到解決問題

表現性任務要與真實情境相聯繫。這個情境可以是模擬的,也可以是複製的真實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在不良結構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可遷移的能力與素養。真實的情境,一般是結構不良的,具有真實的約束條件、不可預測的問題、挑戰的情境,並且沒有統一的「正確」答案。這樣的情境需要學生調動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能力。

2016年魏勇老師在美國聽了一堂政治課,當時正是美國大選前一周,這節課探討的是「美國大選戰略分析」:假設你是競選團隊的成員,可以選擇希拉蕊或者特朗普,你怎麼幫助你的候選人獲勝,請拿出你的競選方案。方案包括8個部分:

1.導語。包括標題、封面設計、明確支持誰等。

2.研究選舉圖,分析幾個關鍵州,制定製勝策略,列印出圖,加上提綱。

3.研究希拉蕊和特朗普兩人在重大問題上的觀點,不許粘貼,用自己的話概括並註明出處。

4.詳細瀏覽兩人的競選官網,比較各種信息,分析二人的不同風格和如何使用媒介。

5.製作競選廣告。

6.競選資金來源分析,分析資金渠道、籌集方式及對應的選民信息,用圖表示。

7.提出選舉策略一:針對不同的選民如女性、年輕人、拉丁裔、退伍軍人、商業巨子、老人、環保分子、非裔等不同人群,給競選人寫出競選策略備忘錄。選舉策略二:幫助競選人挑選副總統搭檔。

8.個人總結。

(1)大選優劣分析;

(2)大選是否推動民主的發展。

這樣的學習是解決真實問題的深度學習。通過設計「真實」的表現任務,將知識和技能拋錨在問題之中。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調動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培養關鍵能力。

真實的表現性任務還能夠賦予學習以價值和意義,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效用,從而喚醒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同時通過問題設置,將學生代入到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自身的角色也獲得了一定的意義,讓學習和學生自身關聯起來,有助於啟動學生的自我系統,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提升學習的意義感。

當然,所謂的「真實」情境,在人文學科中,可以是創設的模擬情境。

比如,關於最近的「新冠」疫情,有一位高中生給湖北的作家方方寫了一封公開信。語文教師可以藉此設計這樣的表現性任務:請你代表方方,給這位高中生的同齡人,寫一封回信。作為疫情的親歷者,學生一定有許多真實的感悟可以表達。這樣的任務設計,是一種模擬的真實。讓學生以虛擬的身份進行寫作,學生有一種代入感,以虛擬的角色完成相應的任務。

北京十一學校語文教師在《史記》單元學習中,設計了「我來任命『史上最佳君臣組合』『」的表現性任務,通過「子任務01 :撰寫《史記》中歷史人物性格品質鑑定書——《「 XXX同學曰」 》 ;子任務02:配置最佳君臣組合;子任務03:撰寫《「史上最佳君臣組合」任命狀》」,來完成這一單元的學習和評估。這也是一種虛擬的真實情境。

再比如十一學校語文教師設計的「曹操祭文」表現性任務:「曹操乃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留下無窮的話題任後人評說。請閱讀完《三國志·武帝紀》以及曹操的代表詩文,並結合當代人張作耀的《曹操傳》,深入了解曹操,在其祭日來臨之際為其寫作一篇祭文(悼詞)。」

這樣的表現性任務,不再是僅僅要求學生「記憶、理解和領會「,而是進入到「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的高階認知過程。是從高位切入,通過核心任務的設計,將學生引領到問題解決的高度;而要解決問題,必須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得以將離散的知識和技能集成起來,並在問題解決中賦予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意義和價值。實現從解題到解決問題、從做題到事情的轉變。

從輸入性學習到輸出性學習

表現性任務其實是一種輸出型的學習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可以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輸入性學習,一種是輸出性學習。學生傾聽、視看、閱讀等,基本上是輸入性學習。即將新的信息通過感官輸入,進入大腦的短期記憶,其中有些內容與大腦中的已有知識相關而被編碼進入長期記憶。

輸出性學習是通過講、練、做等方式,將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綜合、分析和創造,在新的情境中進行應用的學習類型。表現性任務就是通過真實的任務,讓學生在應用和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鞏固和「活化」基礎知識和技術,並在應用中培養具有可遷移性的能力與素養。

十一學校的教師在《漢字的魅力》單元學習中,設計了「造字」的表現性任務。「單元目標:了解漢字的『造字法『: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假借、轉注。核心任務:藝術家徐冰的裝置藝術《天書》,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天書》里的每一個字,用的都是漢字的筆劃,但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漢字。請你自己造一個字,並說明你所用的造字方法。」 這樣的學習就是輸出性學習,是領會後的應用,是理解後的創造,是內化後的外化。

學習就是知識的內化和外化的過程。輸入性學習是內化的過程,輸出性學習是學習外化的過程。知識的內化是對知識的深入理解,知識的外化是通過完成實際的作業和作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並逐步形成素養的過程。表現性任務就是通過學習結果的作品化(產品化),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在知識的應用中,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外化。

北京十一學校提出「作業作品化, 創意產品化」的思路,每年舉辦「紅窗會「,將學生的學習產品進行校園交易。青島中學和青島實驗學校的小學主題融合課程也是如此。每一個主題學習結束,學生要完成相應的任務和作品,並進行課程作品展示。

這樣的學習作品和產品,是學生知識、能力與素養的外顯、活化與凝結。這樣的學習是輸出性的學習。在某種意義上說,輸出性學習是指向高階認知的深度學習,是指向能力和素養目標、有著具體產品或表現的實踐性學習。一切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實踐這個唯一的管道和路徑。

荀子早就說過這個道理:「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西方有個諺語,和荀子的話很相似:「I hear and I forgot; 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 I discover and I apply.」

記得(識記)不代表懂得(理解),懂不代表會,知與行的距離是最遙遠的距離。所以,輸入固然是一種學習方式,輸出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聽、看、讀只是一種感官的信息輸入。當學生將所輸入的信息經過加工,重新表達出來、做出來、甚至再教給別的人,這時候,他所習得的就不再是隨時可能忘卻的信息,而是理解了的知識,甚至是一種可遷移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才是是深度學習。這也是表現性任務的價值所在。

從表現性任務到表現性評估

表現性任務不僅是學習的載體,也可以用來作為評估的手段,也即表現性評估。

表現性評估是指通過真實的學科任務,或者與現實世界相關的工作任務,進行思考和創作,以有形的作品或表現來證明學習結果的評估形式。

表現性評估本質上是與傳統的紙筆測試相異的實踐性評估。與傳統的筆試相比,它是一個評估連續體,既重結果,也重過程;既評價知識和技能,也評價行為和素養。正如學習駕駛,不僅要進行書面考試,更重要的是路考,只有通過實際的操作才能證明其學習結果。我們不可能僅憑書面考試就給學習者頒發駕照。

學生的學習目標一般可以分為三種:知識和技能,理解,可遷移的能力。對於知識和技能目標,可以通過傳統的評估方式來評價;而對於理解性和能力目標,必須通過表現性評估來進行評價。表現性評估就是通過表現性任務來完成的。

2019年5月,我們訪問了史丹福大學的「學習與公平中心」,該中心研究表現性評估已經十多年。在培訓中,我們進行了一次表現性評估的體驗:「包裹木乃伊。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以下任務:一卷衛生紙是否可以包裹一個人的全身?你是如何知道的?」給我們每個組的工具,就是兩卷衛生紙和一個捲尺。這是一個表現性任務,也是一個表現性評估。

紙筆測試只能評估學科知識和技能,不能有效評估出能力和素養。比如21世紀的關鍵能力:創造性和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這是學生能力和素養金字塔頂的4Cs, 很難在傳統的紙筆測試中體現和評估出來。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解決真實的問題,完成表現性任務,才有可能評估出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根據目標和評估的一致性原則,既然我們重視能力與素養目標,我們就要評估能力與素養。評價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所以表現性任務是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好的表現性任務承擔著雙重作用,一方面要內置著學習目標,將學習目標當作錨,拋在任務之中,任務的展開與完成過程,就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一個好的表現性任務,一定要承載學習目標,從目標出發,這是設計表現性任務的基點。如果表現性任務沒有錨住學習目標,那就容易陷入到活動主義的誤區,矮化或泛化為一般性的學習活動,甚而有可能是為活動而活動,為表現而表現。

另一方面,表現性任務也為學生是否完成目標提供評估證據,其本身也成為評估的方式。如此,將學習目標、任務、評估連接在一起。這三者的一致性,是教學設計的基本準則。

表現性任務作為評估的手段,要避免虛假學習。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完成這個任務,並不需要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照樣能夠完成這個任務,那麼這個學習任務的評估效度就存在問題了,容易陷入虛假學習和虛假評估。也就是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脫節了,也與學習的評估脫節了,沒有能夠評估預期想要評估的東西,也就沒有達到目標、任務和評估的一致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pDLVHEBrZ4kL1ViUp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