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學|在線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020-03-13     現代課程網

導讀

在線教學是以網絡為介質的教學方式,通過網絡,學習者與教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學活動;此外,藉助網絡課件,學習者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線教學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停課不停學,但是,在線教學和學習對教師的在線教學水平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家學習中由於缺乏教師監督,孩子自由散漫、不專注成了教師和家長最頭疼的事情。如何讓學生能夠自覺學習,化被動為主動,關鍵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以往研究證明自主學習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發展起來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在線學習的前提和條件,也是在線學習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北京師範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趙宏教授關於什麼是自主學習以及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內容。


什麼是自主學習?


從二十世紀以來自主學習才真正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定義,對自主學習本質的認識達成了一定共識,即自主學習不等於自由學習,各研究者對自主學習的界定都是從學校教育環境的角度來進行界定的,即自主學習是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的一種學習形式。

一個具有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其能力可以表現在學習過程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顯著的特徵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 願學樂學: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願意參與學習並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 善學會學: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並能夠根據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 自我管理:學習者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對自己整個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進行自覺的調節和控制。



關於自主學習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來自於社會認知理論,社會認知學派代表班杜拉從個人、行為和環境交互作用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觀點。


齊莫曼在班杜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系統的自主學習的模型,更加完善的從這三個方面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分析,其認為自主學習是自我、行為和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自主學習者不僅能夠對內在的學習過程進行主動的控制和調節,也能夠通過外部的反饋來對學習的外部表現和學習環境做出主動的監控和調節。



齊莫曼從學習的任務條件角度出發提出了自主學習構成框架。其從任務條件6個方面來描述自主學習,並認為任務條件是判斷自主學習是否發生的關鍵。學生在這6個方面都做到了,表示其自主學習發生了,這6個方面貫穿了整個學習過程。

由此基於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自主學習並不是單指學生在學習的某一個節點或某一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是貫穿於學習者學習的整個過程。判斷一種學習是不是自主學習,要通過學習者在學習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主動的,獨立的,自治的特徵來進行判斷。


自主學習的構成


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主要包含4個方面,即學習者有意識的對學習過程中各個階段進行計劃、控制、調節和評價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主要表現為對學習目標、內容、方法、資源和結果的計劃、控制、調節及評價。(註:這裡的學習資源是指除學習內容以外的其他的資源,包括學習環境、學習時間、情緒、情感因素等等)


自主學習能力具體包括:


  • 1. 制定並在必要的情況下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
  • 2. 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活動的能力;
  • 3. 選擇學習方法並靈活有效運用的能力;
  • 4. 監控學習活動實施情況的能力;
  • 5. 主動組織有利於學習的外部環境的能力;
  • 6. 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能力;
  • 7. 調整情緒、態度、動機等情感因素的能力;
  • 8. 對學習結果能夠進行自我總結、評價,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進的能力。


如果學習者具備了以上的表現,那就表示他具備了很好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究證明,自主學習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自主學習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通過特定情境的訓練,可以讓學習者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法——體驗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決定了其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因此,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體現體驗式學習的特徵。

體驗式學習強調親歷和反思,其要求學習者投入於反思內省的體驗中,並且將當下的學習與過去的經驗連結起來。讓學習者從其親歷中和反思中獲得認識和情感,發展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



1


環節一:現狀反思

本環節中教師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往自己對目前要培養的這項技能的使用情況,例如,教師可以讓同學反思並列出過去一周的時間使用情況。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工具,幫助學生完成現狀反思的過程,如任務表格、問卷或核對單等。

2


環節二:同伴交流與分享

此環節教師需創設交流和分享的情境,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現狀反思結果與其他同學進行比照,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與其他同學的不同與差距,並思考自己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好的改進。這個環節中,教師在交流與分享的基礎上,應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可以通過榜樣示範的形式為學習者提供相關的技能以及實際應用的方法、過程以及在應用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策略等。

3


環節三:改進

在經過前兩個環節後,學生對自己現狀有了清晰的認識。教師在這個環節中要引導學生基於分享得到的經驗和技巧,根據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改進計劃,包括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如何改進等方面。同時教師也可為學生提供相關輔助工具,如制定計劃的輔助表格或核對單等。

4


環節四:嘗試

教師在此環節要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活動,鼓勵學生嘗試在學習過程中執行新的改進措施,嘗試新的方法,並給予積極反饋。同時教師適時開展同伴交流和分享,引導學生討論改進計劃的執行情況,反思如何更有效地發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能夠完成由不會到會再到熟練的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

5


環節五:總結

總結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核對單等工具,引導學生對在整個能力發展過程進行概括、分析,總結自己的收穫和體會,感受自身能力的發展。同時教師也可以以此為基礎開展新一輪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總結


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經過這5個環節之後,對應的某個自主學習能力水平必然會有所提高,將進入該自主學習能力應用的相對自動化階段。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和催化劑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是創設培養情境,設計學習活動,提供支架和示範,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分享與交流,並給予反饋與指導。


來源:e時代的遠程教育

文章版權屬於原刊及著作者,若有侵權,

敬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9nT1HABjYh_GJGVDV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