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自網際網路
蔣勁夫又成了新聞熱點,㕛叒叕是家暴!
2019年11月26日,蔣勁夫的外籍女友Julieta在網絡社交媒體Instagram上發表長文,自曝長期遭受男友蔣勁夫的家暴:
暴力毆打、掐脖子、踹肚子、手腳多處淤傷;除此之外,還剪掉了她的銀行卡、摔碎了她的電腦,丟掉她的手機……
一年前,也就是2018年初冬,蔣勁夫也曾被日本籍的前女友,公開控訴「遭受家暴」。
當時,蔣勁夫一邊聲稱「悔改」,一邊借圈內朋友之口,稱那位日籍前女友「生活混亂」,仿佛這就可以表明那個女孩「活該挨打」,就可以把暴力合理化。
那個公開控訴蔣勁夫家暴的日籍女孩,也由此遭到了很多人的懷疑,甚至惡言相向。
——圖自網際網路
直到這一次,蔣勁夫還是稱自己沒有家暴,並通過律師,要求Julieta刪除相關消息,但是,大部分的網友都表示很難再次相信他。
網上有人評論道:「新女友怒批蔣勁夫暴力狂,這終於給了他前女友一個清白!」
蔣勁夫多次家暴,這很可能屬實。
1991年出生的他,已經接近而立之年,不是懵懂的少年了。兩個人一起生活,矛盾衝突在所難免,小衝突通過溝通解決,根本性的衝突就好聚好散。
耍蠻橫,甚至憑藉「大老爺們兒」的體力優勢動手打人——這算哪門子「男人」?
何況,家暴不僅影響了他的公眾形象,更讓他兩度失去女友,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他為什麼在短短的一年之內,在同一個的坑裡跌倒兩次呢?
——圖自網際網路
看來他的心智,在這一年裡,並沒有成長、成熟。
很可能,「有了衝突,急了眼就動手」,是他「習慣成自然」的狀態。儘管他一次次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卻遲遲不肯自我反思、自我改變。
這種狀況,生活中很常見。
有的人在牌桌上一次次輸得精光,甚至傾家蕩產,卻遲遲不肯戒掉賭癮。
有的人一次次抱怨社會的不公,為自己的失意、失敗找藉口,從來不找自己的原因,總是尋找外在因素自我安慰。
這些人,都和多次家暴的蔣勁夫「異曲同工」,都是心智成長陷入停滯的表現。
他們無論年齡多大,內心都遠未成熟,說句不客氣的話,就是「長不大的熊孩子」。
這個「熊孩子」的特質,或曰劣根性,是絕大多數人都難以擺脫的「地心引力」。牢牢地把大多數人釘在原地,難以動彈。
只有少數人能夠超越它,能夠走向心智的完全成熟,取得真正的成長和自由。
——圖自網際網路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談的就是少數人「擺脫地心引力」的奧秘。
自由,你配得上嗎?
1974年,當代行為藝術大師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義大利那不勒斯,進行了一場名為「韻律0」(Rhythm 0)的行為藝術實驗。
她坐在藝術展台,允許觀眾以任何方式,觸摸自己的身體。
旁邊的桌子上,擺著72種不同的物件,有蜂蜜和玫瑰花,也有刀子、剪子甚至手槍。這些物件,也允許觀眾在觸摸自己身體時,隨意使用。
——圖自網際網路
幾個小時過去了,觀眾越來越多。當觀眾們發覺,無論對她指指點點,還是各種冒犯的言行,瑪麗娜都坐在那裡毫不反抗時,於是,更加瘋狂的行為,不斷出現、升級。
有人拿起剪刀,剪碎了她的衣服。
有人拿起玫瑰花當做「兇器」,惡狠狠地刺向她的肚子。
甚至有人拿起刀子,劃傷了她的皮膚。
最後,有人拿起手槍,把槍塞進她的嘴裡,對她進行死亡威脅……
這場藝術表演,至此不得不被緊急叫停。
衣衫襤褸、滿身傷痕的瑪麗娜,站起身來,緩步走向觀眾,眼神中充滿悲傷和憤怒。
這是無聲的控訴,言外之意是:我把充分的自由,都交給了你們,但你們的行為,卻如此不堪,甚至禽獸不如!
——圖自網際網路
那一刻,觀眾們嚇得紛紛後退,然後四散逃跑。
針對這場藝術實驗,瑪麗娜在訪談中說:如果你把充分的自由交給大家,把全部的決定權都交給公眾,那你就離死不遠了!
瑪麗娜的這段話,也可以這樣理解:對於多數人來說,如果處於「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就會很快墮落,而且是沒有底線的墮落!
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約束」是不可能的。但即使「約束」只是比原來放寬一點點,很多人也會由此「大滑坡」。
上了高中開始住宿舍的學生,剛剛走出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就開始無節制的刷手機,甚至經常通宵打牌、打遊戲,即使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都每況愈下,也絲毫不覺。
當然,未成年人的心智本來就不夠成熟,出現這樣的「滑坡」也是正常的,所以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但是,在成年人中越來越普遍的各種「成癮」,更加證明派克在這本書中的觀點:自由很容易被濫用,結果往往是「爽快一時,沉溺終身」。
——圖自網際網路
因為大多數人都缺乏自律——這是心智不成熟的典型症狀。
人人都愛自由,但自由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心智足夠成熟的人,才配得上它。
自我意識,你真正擁有嗎?
談到「自我意識」,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我充滿個性,與眾不同,我行我素!」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作者在這本書中,談到了他在從事心理諮詢的過程中,遇到過一個30多歲的男性工具機工。
這位工具機工經常在外面酗酒,很少回家陪伴老婆,以及年幼的孩子。
——圖自網際網路
他的老婆幾次抱怨道:「你這麼不顧家,我乾脆帶著孩子離開算了!」這時候,他會向妻子認錯,表示以後不再酗酒,花更多時間好好照顧孩子。
但沒多久,他又「舊病復發」,隔三差五不著家,或者爛醉如泥地回到家,老婆孩子反而要來照顧他。
後來,工具機工的老婆真的帶著孩子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當工具機工發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兩天兩夜沒有合眼。
他向心理學家派克求助。
派克反問他:「當初你不肯花時間陪伴老婆孩子,成天在外面喝酒,老婆孩子在或者不在,對你的生活,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有很大區別!」工具機工絕望地哀嚎道,「我愛我的老婆和孩子!有他們在,我是丈夫,是父親;如果沒有他們,我不知道我是誰!」
——圖自網際網路
面對幾乎喪失理智的工具機工,派克也沒有辦法,只能等他漸漸平靜了一些之後,讓他先回去,兩天後再來。
但兩天後,工具機工興高采烈地來了。派克問他:你的老婆和孩子都回來了?
「沒有,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工具機工嘆了口氣,但馬上又喜笑顏開,接著說,「但這不要緊,有個女的,和我一見鍾情。有她在,我就不再焦慮我是誰了!」
對這位工具機工,派克說:你沒有真正愛過誰,甚至沒有獨立的自我,老婆、孩子或者戀人,都只是你內心的拐杖,也就是你內心的依賴之物!
這位工具機工,在本書作者看來,就是典型的「缺乏個性」,也就是缺乏真正的獨立人格。
他並沒有真心去對待妻子和子女,所以並不是真的愛他們,他們只是他自我存在的證明。後來出現的女子,也可以給予他證明,所以,他也不在乎妻子和子女是否回來了。
這類人的「自我」,離不開某種外在事物的支撐:可能是家庭或者戀人,也可能是煙、酒、體能、權力,或者「富翁」、「學者」、「萬事通」、「時尚達人」之類的頭銜。
——圖自網際網路
很多學校里的好學生,成績,以及獎章,都是內心深處的依賴品。當他們走出學校或者換個環境,隨時可能轉而依賴其他東西,比如網絡遊戲,或者安逸的生活。苦學或者棄學,只在一念之間,內心深處換個拐杖而已。
因為他們內心的自我並不清晰,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的行為,缺乏穩固的操守,缺乏恆久的自律。
對此,本書中強調:提升自律的能力,是心智成熟的關鍵。而很多人之所以自律能力差,歸根結底,是自我意識過於弱小。
畏難退縮只是本能,堅忍不拔才叫本事
心智不成熟的另一種表現,是「宅」在自己的固有習慣中,拒絕改變,從而在固有的習慣模式中「內卷化」,或曰「退化」。
這是因為,所有的改變,都難免遇到各種困難,而畏難退縮,是不需要學習的生物本能,人皆有之。
——圖自網際網路
比如一個被公認為「脾氣很壞」的人,身體已經長期形成了這樣一種條件反射: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只要大發脾氣,身體就會很快分泌出內啡肽,進而感到「熱血沸騰」、「爽不可言」,一切負面情緒都能暫時緩解。
如果他開始嘗試對情緒進行自我控制,比如在即將動手打人時,內心深處對自己當頭棒喝一聲:「禁止暴力!」然後中止爭吵。那麼,他會感到種種不適,就像「癮君子」強制戒毒,渾身都彆扭。
此外,他還可能遭到各種冷嘲熱諷。和他吵架的伴侶,看到他突然「慫了」,可能會進一步「挑釁」:「你打啊,有本事你就打死我啊……」
這時候,如果脾氣爆發,並不是「勇武」,而退縮:改變自己的壞習慣太困難,還是放棄吧。
讓自己的壞習慣,不斷延續下去,是真正的「膽小鬼」。
就像那些四條腿走路的動物,即使偶爾嘗試直起身子,也會因為感到不適而重新趴下去,因此永遠無法直立行走。
——圖自網際網路
相反,面對困難和痛苦,忍住退縮的生物本能,以堅韌的理性,督促自己繼續堅持,這是人類只有通過後天學習才能得到的本事。
類似的事例,我們還能舉出很多。
如果你長期坐在辦公室里,想要改善下自己的體能,偶爾爬爬山、打打球,也許會腰酸腿疼好幾天。
如果你放棄了運動,那次偶然的運動,對你身體的促進作用,會很快「耗散」掉,無法產生持續的積累。但如果你忍住腰酸腿疼,繼續堅持運動,養成習慣,一段時間過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體能,不知不覺地改善了很多。
再如讀書,也是如此。
——圖自網際網路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讓很多人暫時放下手機,耐心讀一本乾貨比較多的好書,可能過不了十分鐘,就會感到百爪撓心,巴不得掏出手機,刷刷視頻打打遊戲,或者和誰聊幾句。
在這時候,還是那句話:忍不住百爪撓心的痛苦。放下書,掏出手機,這是「地心引力」一般的動物本能。
手機網癮不會讓你走向成功,但讀書可以,這是人皆有之的常識。
堅持這種常識理性,反覆默默地告誡自己。這樣,就能逐漸擺脫「地心引力」的本能,練出堅忍、自控的本事,成為走上心智成熟之路的少數人,取得出類拔萃的成就。
好了,以上是《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的部分內容。這本書中,還有更多的乾貨,包括關於自律、愛、成長和信仰的很多精闢論述,和發人深思的案例,非常值得讀一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lmB5W4BMH2_cNUgXFQ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