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自網際網路
某大醫院,腦科病房裡,躺著兩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個高些,一個矮些,都是車禍造成的顱內出血。
他倆手術都很順利,神智清醒後,時常聊天解悶。
高個子的年輕人,畢業後在父親的公司上班,由於經營理念分歧,多次和老父親發生激烈衝突。他想獨自創業,但又有很多顧慮,日子過得很憋屈。
鬱悶時,他經常駕駛著摩托車狂奔,結果前不久,出了嚴重事故。
老父老母幾乎每天都來看他,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離開後,高個子年輕人往往會長嘆一聲,大吐苦水道:
「有時想想,還不如死了算了,如果沒搶救過來,我還能少點煩心事……」
——圖自網際網路
矮個子的年輕人,每次聽完都會對他笑笑。
矮個子住院期間,偶爾也會有人前來探望,穿著快遞員的制服。平時,他自己看看手機,經常邊看邊笑。
「你怎麼那麼開心?看什麼呢?」高個子問他。
「隨便看點搞笑的。我老家遠,但幸好能在這裡找到一份工作,這次車禍我大難不死,雖然治病欠了些債,但醫生說我下周就能出院了,出院後我可以繼續送外賣……」
他倆幾乎同時出院,矮個子喜上眉梢:「出院後苦幹幾個月,車禍住院的損失就能補回來!」
臨別前,高個子脫下病號服,換上西裝皮鞋,對矮個子說:
「說實話,我挺羨慕你的,成天樂樂呵呵,多好啊。而我,雖然家裡有點錢,但從小到大,每天煩心事一大堆!」
錢多錢少、成功與否,都和一個人是否活得快樂、幸福,沒有必然關聯。
——圖自網際網路
這些年來,社會高速發展,物質水平大幅提高,和幾十年前極度匱乏的時代相比,當今的大多數人,都如同「含著金鑰匙」。
然而,現代人的快樂時光,卻並沒有比過去增加多少。相反,鬱悶、糾結、壓抑、擰巴,都是經久不衰的網絡流行詞彙,也是現代人普遍心理狀況的折射。
為此,有人燒香拜佛,甚至通宵守候在廟門口,只為搶得「頭注香」,仿佛非此不足以獲得內心的片刻安寧。
還有的人,把聲色犬馬、花天酒地的享受,視為最高價值,今朝有酒今朝醉。
然而,當你從青燈古剎回到現實生活,或者在大醉之後醒來,望著曲終人散之後的帳單,你的內心還能繼續晴空萬里、祥和喜悅嗎?
人人都希望活得快樂、幸福。究竟怎樣,才能獲得快樂?
日本作家、修行者草薙龍瞬,寫了一本《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也許能為你帶來種種啟迪。
1 「什麼都無所謂」不是佛系!
這兩年,很多人都以「佛系」自居。
「反正也改變不了什麼,胳膊擰不過大腿,抱怨也沒用。我平時刷刷視頻、打打遊戲,歲月靜好,其他啥大事,對我來說都無所謂。」
「從家裡,到職場,我能忍就忍。老闆和老婆永遠都是對的。」
「我啊,上半年去了趟深山古寺,最近準備再請幾天假,參加正念禪修。現實生活各種煩,各種難,多給自己找點心理支持吧!」
——圖自網際網路
這是很多「佛系」青年的典型狀況。
但草薙龍瞬在這本書中指出:胸無大志,凡事都無所謂,不分黑白是非的消極忍讓,以及把佛教文化當作心理支持的拐杖,都不是真正的「佛系」。
真正的佛系,是佛陀的人格特質,進一步講,就是佛陀最為獨特、最為積極的人品精華。
想想看,當年的佛陀,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釋迦族元首的長子、王位的繼承人。但他在29歲那年,拋棄了榮華富貴,獨自去苦修。
40歲那年,他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然逐漸有了一些追隨者,但大家每天都乞討化緣為生,居無定所,還經常遭遇各種誤解和奚落。
——圖自網際網路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0年,直到在80歲時圓寂。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為了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夢想(「悟道」),寧願放棄一切,跳進社會底層的「陰溝」。
他被後人尊稱我「佛」,佛的本意是「大徹大悟者」,用現在的話講,既相當於「思想巨人」,也可以被更為通俗地解讀為:真正活明白的人。
確實,佛陀為人祥和、慈悲,仿佛與世無爭,但這並非他的全部,更不是他的獨特之處。總不能說慈祥的老人,和與世無爭的隱士,都是「佛」吧?
佛陀人格中的硬核,其實是非常剛強的。當他發現了自己真心渴求的人生目標,便為之付出了一生,無論王位,還是安逸的生活,以及其他的各種慾望,甚至各種誤解、苦難,都棄若敝履。
這是何等的決絕!
——圖自網際網路
我們很難用世俗標準,來評判佛陀的一生,過得好不好、值不值得;佛陀的那些感悟,究竟是否正確或者有用,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但是,佛陀找到了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接下來的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充實,無怨無悔。
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人生,也就是身心和諧,沒有自我糾結。
書中發人深省地指出,當你以「佛系」自居時,不妨捫心自問: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有沒有為之全力以赴,讓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如同微笑的花,含苞盛開?
——圖自網際網路
2 不羨慕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我,能夠像XX那樣就好了……」
很多人,都經常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其他某個人含著「金鑰匙」,而自己則身在底層,對那個人充滿羨慕,甚至渴望成為那個人。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95後女孩,非常羨慕女明星堀北真希。
她處處模仿堀北真希,用自己的打工所得,割了雙眼皮,做了隆鼻手術,還一直留著堀北真希在《Miss Pilot》中扮演手冢晴的髮型。
她參加各種些選秀,並在網上大量發布自己的照片。
——圖自網際網路
她逐漸有了一些小名氣,但她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還遠不及大紅大紫的堀北真希。
由此,她對堀北真希逐漸由愛生恨,經常用小號,在堀北真希的主頁,發一些尖酸刻薄的留言。
當堀北真希突然宣布從娛樂圈引退的時候,她驚呆了:她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目標。
不久以後,又看到了已經成為家庭主婦的堀北真希,有些發福的素顏照片被別人偷拍,發到網上……
這個時候,有個娛樂圈的前輩對她說:說不定堀北真希反而羨慕你,身為大明星,隱退之後還被人偷拍,你以為她願意過這種日子嗎?還不如像你這樣,沒多大名氣,也無人打擾。
——圖自網際網路
幾經思考,那個女孩更換了髮型,把社交軟體的頭像從堀北真希,換成了她自己。
「我覺得,我一下子自由了,我終於變回了我自己!」那一刻,她如釋重負,感受到了一種遺失已久的快樂。
書中說,和別人攀比,羨慕別人,是很多煩惱的根源。從小,我們和學校的尖子生比成績;長大後,和周圍的人比收入,比家庭狀況,結果往往是「人比人,氣死人」。
如佛陀所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根性」,和這個世界有著不同的「緣法」。一雙鞋穿在別人腳上很適合,但不一定也能適合你。
反過來講,那些和你有緣、被你習以為常的事物,或許,也是其他人想要卻無法得到的。
——圖自網際網路
既然如此,我們不如把握好和自己有緣分的一切,活出自己的本真,如古代高僧所言:人人皆有「佛性」,都有獨特的價值。
至於別人擁有的東西,你無法確定是否也和你有緣,那就不妨視之如浮雲,不要刻意奢求什麼。
這樣一來,你會變得快樂很多。
3 大步向前,自在快樂
書中提到了日本一位廣為人知的「另類尼姑」。
她叫瀨戶內寂聽,出生於1922年,是日本最頂級的高僧之一,天台宗的大僧正。
瀨戶內寂聽的日常生活非常歡樂,經常上電視做各種節目,搞笑金句不斷。95歲那年,她還在記者的鏡頭下邊喝酒,邊吃牛排,完全不像一個「出家人」。
她老人家公開宣稱:「我喜歡男色。」
——圖自網際網路
這位另類尼姑,是本書作者草薙龍瞬,格外推崇的人。
瀨戶內寂聽在出家前,寫過很多情色小說,那時的她,名叫瀨戶內晴美。
由於作品尺度太大,她被譏諷為「子宮作家」,但很多作品至今都很暢銷。
她前半生的愛情,充滿各種風波:很年輕就結了婚,卻發現丈夫並不是自己真心喜歡的人;和丈夫的學生私奔;愛上一個有夫之婦,婚外戀長達八年……
此外,她還有很多情侶。
但她的每一段感情,最後都是離別。年過四旬的她,依舊孑然一身。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一個早 年的情人,音彥。那一刻,她再次對音彥一見鍾情。
然而,此時的音彥,已經喪失了昔日的純真,成為一個詐騙慣犯。
——圖自網際網路
相比之下,瀨戶內晴美一直是個文青,根本想不到依偎在自己身邊的愛人,內心有多險惡。
音彥通過合法的手段,榨乾了她靠寫作獲得的高額財富,作為自己投身商海的啟動資金,還毫不猶豫地甩掉了她。
那一刻,她對世俗生活,感到徹底絕望。
她決定出家,最初打算做修女,但她身為緋聞不斷的情色小說家,名聲實在不雅,日本好幾家修道院都拒絕了她。
後來,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佛寺,請求剃度。老僧對她說:「佛不會拒絕任何求道者。」
從此,她做了尼姑,法號寂聽。
——圖自網際網路
初入佛門的寂聽,認為過去在痴情中七顛八倒的日子,就像惡臭的陰溝,決心從此遠離污濁。她恪守清規,仿佛重新做人。
隨著修行的深入,她意識到,對愛情失敗的煩惱固然要看破,而對「佛門凈土」的執念,也同樣要看破。
她要做一個不拘泥於形式、但是內心堅守對佛的信仰的「自在佛」。
她開始隨心所欲地生活,酒肉葷腥一律不忌。她的作風引發了很大爭議,但她說,讓自己快樂,這和佛法沒有衝突。
對各種指責、謾罵,她都付之一笑,說:「罵我是對我的嫉妒,被人嫉妒,則說明我活得很成功。」
——圖自網際網路
這樣一來,很多反對她的人,觀念也開始鬆動,甚至對她從內心深處倍加欽佩。
她被推選為大僧正,也就是當代修行最高的僧侶之一。
這期間,她重新撿起了文學,把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翻譯成現代白話,並且繼續創作情色小說。
創作之餘,她積極投身公益,幫助吸毒成癮者康復。
她無所忌諱,但也並非沉淪於花天酒地,而是身心和諧,不斷迸發出光和熱,讓每一天都不虛度。
如今已經年近百歲的瀨戶內寂聽,成為備受年輕人歡迎的網紅,和日本電視台的嘉賓常客。
她說:「我讓大家看到生命如此美好,即使飽經風霜也能快樂到老。這比吃齋打坐,更接近『佛系』的真諦。」
——圖自網際網路
對此,草薙龍瞬在書中強調,快樂的途徑有成千上萬條,但無論如何,都要與自己和睦相處,不要和自己鬧彆扭,不要強迫自己改變。
尤其是,不要對不可逆轉的往事,糾纏著不放。
因為你生命的時光在不斷前行,當下和未來,遠比昨日的一切,都更為重要。
無論燒香拜佛還是花天酒地,都是一種心理依賴行為。
希望通過佛像或者酒精等身外之物的「力量」,來填補自己內心——準確地講,是企圖彌補過去留下的「內心缺口」。
——圖自網際網路
然而,往事不可追,過去留下的內心缺口,註定無法填滿,只會不斷吞噬你的未來,讓你身心失調,渴求快樂卻難得片刻之歡。
快樂,源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巨大潛能,也就是佛陀所說的「阿賴耶識」。
無論過去如何,都不是壓抑或者放棄這種潛能的理由。
一個真正做到「佛系」的人,既能放飛自我、釋放天性潛能,又能用理性控制它,讓快樂的生活,在健康、積極的狀態下,長久持續。
好了,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一部分內容,書中還有不少精彩的案例,和深刻的觀點。更多內容,還是打開這本書,一睹「佛系快樂人生」的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