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迥異的冬雨和千璽:兩個不同版本的《少年的你》

2019-11-07     風車讀書

圖自網際網路

「This is our playground;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熒幕上,周冬雨扮演的陳念,長大後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她在講台上給學生上課:「如果把系動詞was替換成used to be,會有一種懷念過去的意義,懷念失去的樂園……」

講台上的陳念,平靜,淡定,完全看不出曾經的慘痛帶來的累累傷痕。

台下,一個女學生,蜷縮在座位上,顯得特別柔弱、無助。她正在經歷什麼?是校園欺凌,家庭傷害,還是學業壓力?

放學後,陳念陪這個孩子一起回家。小北(易烊千璽),依然遠遠地跟在後面,守護著他們。

圖自網際網路

這是電影《少年的你》的結尾:

因不堪變本加厲的校園霸凌,而失手致人死亡的陳念,和為了守護她不惜替她頂罪的小北,最終都得到了救贖。

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的表演非常到位,導演很成功,每個角色的演繹都可以給高分。

電影催人淚下,發人深省,值得一看。

電影的結尾是溫暖的。

這部電影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在原著中,故事的結尾卻是這樣的:

玖月晞《少年的你,如此美麗》


北野(小北)為了陳念能實現走出困境、考上名牌大學的夢想,主動為陳念頂罪,獨自背負了殺人罪名,被判七年,而陳念則終於考上了名牌大學,來到北京。

小說到這個地方就結束了,也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像。

陳念今後能和小北在一起嗎?小北經歷幾年牢獄生活的煎熬、改造,會變成什麼樣?陳念讀完四年或者更長的大學,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陳念不和小北在一起,陳念的良心能安寧嗎?小北能接受自己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陳念卻離開自己的結局嗎?會不會因愛生恨?

如果陳念良心未泯、感情未淡,等到小北出獄後,兩個人會走到一起;然而,他們真的會幸福嗎?

她虧欠了他這麼多,背負這種壓力如何面對生活的瑣碎?如果將來,雙方的愛情不再那麼熾烈,甚至出現裂痕,陳念又該如何面對?

原著小說和改編電影,兩個平行世界的《少年的你》,各有千秋,都有很多引人深思之處……

圖自網際網路

少年的美麗和醜陋

少年在有一些時候美麗,在另一些時候醜陋;他們像葛藤和松木爭奪陽光雨水,你死我活;他們像石蕊松蘿,互利共贏;更多的時候他們像喬木與灌木,各自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分享自然,互不干擾。

這是玖月晞在小說中的原文。

十幾歲的少年,青春無敵,當然是純真美麗的,但是由於他們對世界、人生的認知尚未健全,從而會作出醜陋的舉動,給自己或者他人帶來傷害。

他們還無法理解,生命是有尊嚴的,是寶貴的。一旦你對生命不敬,無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生命,必定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魏萊等幾個女生,把胡小蝶欺負得忍無可忍,跳樓自殺,此後,陳念成了她們的下一個「獵物」。



圖自網際網路

有一次,陳念在放學後被那幾個同學追著打,她逃到了一個街角,不得不鑽進了又臭又髒的垃圾箱。

這個情節,在電影中,被表現得格外鮮活——把少年人的美醜善惡,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中,魏萊等幾個女生,毆打、追趕著人單勢孤的陳念,非常殘忍,下手不計輕重後果,但另一方面,從「你別跑啊」、「你在哪啊?」這樣輕描淡寫的追喊,到笑嘻嘻的表情舉止,都和日常玩鬧非常類似。

在魏萊等「施害者」看來,他們只是在「開玩笑」。在荷爾蒙的驅使下,這樣作弄下別的同學,可以讓自己獲得一定程度的刺激和滿足感。

是的,很多校園欺凌看上去就是在開玩笑、惡作劇,可是,對於同樣也是青春年少的受害者來說,這是褻瀆他們的尊嚴,在挑戰他們的生命力:他們同樣年輕,同樣有荷爾蒙,同樣有爆發力。

命運迥異的冬雨和千璽:兩個不同版本的《少年的你》

圖自網際網路

一旦持續被欺負,爆發,只是遲早的問題。

現實中的少年人,很多也與之類似。

有時候,幾天前還一起打球的小夥伴,幾天後就因為一點瑣事打架,衝動的時候,用棍子打、用石頭砸,全然不顧後果,就像捉住蜻蜓撕掉翅膀那樣,隨意而為。

玖月晞的原著小說中,針對上述狀況,也借警員鄭易之口說:

「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格特點具有假象性,即使犯相同的罪,其主觀認識與成年人也存在差距,很多甚至並未形成真正的犯罪人格。」

「正因可塑,所以教育與挽救,能把他們拉回來;嚴擊與重罰,能把他們推出去。對社會危害更大。」

命運迥異的冬雨和千璽:兩個不同版本的《少年的你》

圖自網際網路


但同時,小說中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對於受害者呢?

比如,遭受霸凌後自殺的胡小蝶,以及罪不至死卻被過失誤殺的魏萊,這些少年,人生還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嗎?

即使沒有答案,也值得思考……



少年的真愛和決絕

小說和電影,都展示了少年的真愛與決絕,但營造了兩個不同的結果。

「你守護世界,我守護你。」這樣的承諾,大概只有少年才會說出口。

為心愛的人,背負殺人的重罪,這在小說和電影中都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陳念之後的抉擇。

在電影中,家境貧窮的陳念,只想通過高考離開老家,去北京追逐自己的夢想。她的高考成績非常優秀,足以讓她從此改變命運。

圖自網際網路

陳念過失殺人,沒有留下證據,而且,小北主動替她背了鍋。她甚至可以甩掉小北,獨自追夢。

然而,當警員鄭易對她說「小北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時候,陳念哭了。

那一刻,她決然放棄自己的錦繡前程,向警方坦白。

隨後,作偽證代人頂罪的小北,被拘役三個月;而陳念,被判刑四年。

多年以後,她回歸社會,沒有了昔日期待的輝煌前程,只是在一所簡陋的學校里,擔任英語教師。

在原著小說中,因為愛和諾言,小北替陳念頂罪,被判入獄七年。陳念因為考上了名牌大學,在法庭上眼睜睜看著小北被判刑收監。

她是愛小北、感激小北的,但是面對自己人生最重大的機遇,她選擇接受小北的頂罪之舉。這,也是一種決絕。

圖自網際網路


「不惜一生一世」的決絕,是少年人的一個普遍特徵。

和喜歡的人一起離家出走、放棄學業,甚至一氣之下自殺,這類悲劇,都屢見報道。

一個成年人,做出任何重大決策,往往都會思前想後,對生死大事,會尤為慎重。

但一個少年人,一念之間就可能不顧一切,自己可以奮不顧身,也不會過多顧慮其他人的感受。

少年的成長和傷痛

十幾歲的青少年,處在一個微妙的人生階段:在生理和體能上,他們接近成年,在思想和經驗上,他們卻依然是個孩子。

因為被離婚的母親拋棄,小北年紀輕輕就不再上學,是一個「江湖」小混混,打架、抽煙,都是家常便飯。陳念第一次去小北家時,小北拿出僅有的兩盒方便麵,兩個人一起吃。

圖自網際網路

未成年的小北,就是這樣跌跌撞撞地「野蠻生長」

「到底有沒有人教過你,該怎麼和人說話啊?」有一次,陳念這樣質問小北。因為,小北的滿嘴髒話,讓陳念忍無可忍。

那句質問,其實是指向成年人:父母們,你們有沒有盡到責任?!

而陳念的成長環境,同樣危機重重。

母親外出躲債,留下她一個人在家,媽媽說:陳念一個人在家更安全,債主不會把一個孩子如何……

無論陳念,還是跳樓自殺的胡小蝶,都無法把長期遭受校園霸凌的悲慘事實,向父母傾訴。

圖自網際網路


學校的環境更是糟糕,整日只有堆積如山的習題,和近乎變態的高考成功雞血。對校園霸凌行為,對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學校長期忽視,直到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包括把欺負同學當做樂趣的魏萊,也是這種畸形環境下的受害者。

沒有人教過她,應該如何與同學相處,玩笑的邊界在哪裡。

當魏萊哀求陳念「不要報警」,得到陳念的原諒後,她馬上眉飛色舞,聲稱:「反正我學習好,照樣能考上北大。」

她意識不到,陳念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和掙扎,恨不得殺了她。

圖自網際網路


這一切,僅僅是少年人的過錯嗎?

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由少年們自己來面對和處理成長過程中的煩惱,那就會讓少年世界變成一個荷爾蒙亂飛的叢林世界。

少年的美,是需要用心照顧和呵護的。

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和電影《少年的你》,兩個《少年的你》,雖然結局大不相同,但涉及的很多現實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長久的深思……

願每個少年,從此更加美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G-bSW4BMH2_cNUgDL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