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自網際網路
有個女演員,從中戲畢業後,短期內接了很多角色。她一心想要出人頭地,什麼都想嘗試。
那幾年,她整日奔忙。尤其是,她接的很多角色,性格迥異。
「我整天對著鏡頭,上午把自己弄哭,下午就要強作歡笑,這讓我處於分裂狀態。我感到我的內心,很快就被掏空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日本看到一本書,書中推薦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這讓她深有感觸。
此後,她開始不斷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減法」。
陳數
她推掉了很多戲,謝絕了很多不必要的公開活動,只專注於自己真心喜歡的角色。
她有了很多空餘時間,用來讀書、看話劇、旅行,生活一下子變得豐富和充實起來。
而她的演藝事業,也並沒有耽誤,她接的角色雖然不多,但有更多精力來反覆打磨,反而感覺更加出彩。
《傾城之戀》的白流蘇,《正者無敵》的沈虹,《擇天記》的聖后,《和平飯店》的陳佳影……這些廣為人知的熒幕形象,都是她的得意之作。
這位女演員叫陳數。
圖自網際網路
當初令她受益頗多的那本書,就是山下英子的《斷舍離》,2013年在大陸出版了中文譯本,陳數為之做序,上面的故事,就出自她的序言。
斷:「剁手」的正確姿勢
馬上就到「雙十一」了。很多人早就開始準備購物車。每年的這半個月,對於眾多網民而言,是買買買的狂歡節。
但很多人在購物後沒多久,就後悔不迭,聲稱要「剁手」,其實都是:買完要剁手,剁完接著買。
圖自網際網路
「去年雙11,我買了好些化妝品,到現在還沒用完,有的都快過期了。」
「我為了湊單,買了VR眼鏡,但很多VR遊戲還要另付費。後來遊戲玩膩了,VR裝備一直放在箱子裡,半新半舊的東西,也沒法送人……」
「後悔是難免的,真想把手剁了。但每年一到這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刷淘寶、京東,幾百塊錢不知不覺就花出去了。」
「上個月的花唄欠款還沒還完,看到別人都在買買買,我也忍不住買了個挺貴的電餅鐺。但烙餅、餡餅之類,我其實一年也做不了幾次。」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說,對購物的狂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個根深蒂固的「物質軸」。
圖自網際網路
所謂「物質軸」,就是把各種身外之物,作為生活的軸心,對物質產生心理依賴。只有物質豐富,才能讓我們更有安全感。
在生活必需品匱乏的年代,「物質軸」是人類的生存本能。但在物質泛濫的當今,我們的認知也需要進化,要勇於對內心深處的「物質軸」說不。
這才是「剁手」的真意:斬斷內心深處那隻什麼都想要的手,和無用之物一刀兩斷。
舍:放下執念,向前看
對於曾經擁有的物質或者人,哪怕是物質已經沒有用處了、人已經離開了,但我們往往還是無法放下。
「物質軸」的心理根源,是執念。
在《斷舍離》中,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位婚後多年的中年女士,柜子里堆滿了多年積累的各種物品。對一些款式的服裝和日用品,她經常忍不住購買。
圖自網際網路
特別是那些少女款的服裝,其實平時她根本穿不出去,頂多在特定的節慶場合穿一兩次,然後長久地放在衣櫃里,還會不斷再買新的。
她遇到了山下英子,經過一番深入交談,她意識到,這來源於她對自己的少女時代,尤其是對丈夫的執念。
少女時代的她,結識了如今的丈夫。當時,她並不想嫁給他。但是,他再三向自己求婚,甚至說:「如果你不肯嫁給我,我就去死。」
在這種壓力下,她和現在的丈夫結了婚。但婚後多年,丈夫對她的感情越發淡漠,甚至提出和她離婚。
她不願接受這個事實,大量購買自己在少女時期喜歡的各種物品,是因為她對丈夫在那個時候的真愛,一直難以放手。
但這種執念,雖然讓她能夠暫時獲得一些心理安慰,但無法改變感情破裂的事實。
圖自網際網路
後來,她下定決心,放下對過去的執念,多考慮「以後怎樣重新開始」、「未來的日子,我究竟想要怎麼過」。
她把那些根本不會穿的少女衣服,和平時用不著的物品,統統扔掉。
隨後,她坦然和丈夫離婚。
從此,她擁有了新的生活,追尋新的愛情。
離:專注自我,而非身外之物
「斷」和「舍」,即興而為並不難,似乎只要扔掉那些一直用不著的東西,騰出更多的生活空間就可以。但很多人扔掉之後,又繼續買了一堆新的「廢物」。
還有些人,雖然沒有「買買買」,但對很多無形的「廢物」孜孜以求。
比如為了面子,不肯拒絕牌桌、酒桌;或者,總想爬得更高,把自己搞得很壓抑、很痛苦。
對此,山下英子給出「終極大招」:離。
也就是,離開各種身外之物,專注於當下的自我。
《斷舍離》中給出了這樣一個實用方法:判斷一個東西是否有用,一定要以「我」為主語來進行提問。
比如,抽屜里有很多一次性筷子,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用?
當你這樣問時,就很容易陷入「以身外之物作為主語」的陷阱。你會下意識地給這些筷子找各種用途,捨不得扔掉。
但是,如果把主語換成「我」,問題變成「我需要這麼多一次性筷子嗎?」,那麼,相信每個人都會意識到:絕大多數的一次性筷子都根本用不著,沒必要一直攢著。
提問主語的轉變,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這意味著,你能從身外之物中抽離,開始專注於自我。
圖自網際網路
對身外的一切,無論是有形的(如桌椅),還是無形的(比如各種人際關係、情感),我們都需要經常這樣問問自己。
這樣一來,就能不斷發現「我究竟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從家裡的空間,到我們的時間、精力,都能騰出更多,好鋼用在刀刃上。
好了,以上是《斷舍離》一書的部分內容。書中還有不少精彩觀點和實用方法,都可以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開書,你將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