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四川人,是太乙真人的傳人?

2019-08-13     風車讀書



——圖自網際網路

最近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電影讓哪吒又火了,「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了最時尚的流行語。

不過,假如光靠哪吒自己,逆天改命也玩兒不轉。無論傳授哪吒法術,還是用蓮花為哪吒製造一個全新的「肉身」,靠的都是一位大叔——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是哪吒的師父,也是「逆天改命」的強力推手。這位「舵爺」在電影里滿嘴四川話,這可不是導演創作的效果,而是因為:

太乙真人,真的是四川人!



——圖自網際網路

太乙真人,究竟是四川哪裡人?

電影中,太乙真人操著一口「川普」(四川普通話),每句話似乎都有一股串串香、三大炮和麻辣兔頭的風味。

有些觀眾看得懵圈:這位道爺居然是四川人?他家在四川哪裡?

一點沒錯!太乙真人是如假包換的四川人,這是道教公認的。

1992年,台灣道教協會和內地共同承辦「太乙真人朝聖團」,目的地就在四川綿陽、江油。

《封神演義》里說得很明確,太乙真人一直住在「乾元山金光洞」。乾元山,位於四川省綿陽市,距離江油西郊19公里,如今是省級名勝風景區。

乾元山景區里,有相傳的哪吒肉身墳,還有一座太極峰,據說就是太乙真人練功的地方。

所以,電影中太乙真人一口標準的「川普」,人設沒問題,切合《封神演義》的原著。

四川人疼孩子,捨得為了孩子的前途,大把大把地花錢。很多家長省吃儉用,把上中學的孩子,送到本省的教育中心綿陽。



——圖自網際網路

作為綿陽本地人的太乙真人,也對自己的寶貝徒弟哪吒,格外愛護。他幾乎把自己所有寶貝都送給了哪吒,其中包括乾坤圈、混天綾、風火輪、打神金磚。

在《封神演義》中,他只和其他神仙打過兩次惡仗,一次是為了保護哪吒,殺死了石磯娘娘,另一次是打破十絕陣,打敗孫天君,用的都是「九龍神火罩」

十絕陣打完後,太乙真人連最後的法寶「九龍神火罩」,也送給了哪吒,從此再無戰績。而哪吒則屢立戰功,節節高升。

無論《哪吒》電影,還是《封神演義》原著,太乙真人都不拘小節,「抽煙喝酒燙頭」樣樣齊全,和甩開膀子圍坐在蒼蠅館子裡喝茶打麻將的四川老鄉,是一樣一樣的。

在電影里,就是這樣一個嗜酒如命(還誤了大事)、嬉笑打鬧、耍酷扮帥、外表普通的小老兒,不僅師弟申公豹瞧不上,連小小的哪吒一開始也愛理不理。



但是,如果命運要打斷小老兒的生活、威脅到徒兒的生命,老爺子就會變得異常倔強,和師弟大戰三百回合,拼了命也要救哪吒,不屈不撓地和命運對著干。

最後,即使所謂的天命,也不得不向這樣的四川老鄉讓步!

我命有我不由天,普通人能行嗎?

有人說,哪吒「我命有我不由天」的豪言,只是一種雞血或者雞湯。哪吒和太乙真人都是神仙,咱普通人能比嗎?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位普通人,也是個四川爺們兒,響噹噹地告訴大家:能!

這個普通人,大名叫楊宇,1980年生在四川瀘州。

他曾是醫學院校的高材生,大三時偶然接觸了動畫製作。他猛然發現,自己真心喜歡的不是當醫生,而是做動畫!



——楊宇

從此,他迷上了動漫製作,寧可把學醫的「金飯碗」扔掉。

國漫難做,這是業界多年公認的常識。但「瓜娃子」楊宇鐵了心,不管有沒有錢,為了夢想,八頭牛也休想拉回來!

2008年,他終於完成了一部只有16分鐘的動畫電影《打,打個大西瓜》,內容幽默,具有鮮明的反戰主題,備受業界好評,獲得了包括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等30多個獎項,風靡網絡。



——圖自豆瓣

而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三年半沒有收入,在家啃老,靠母親每個月只有1000元的退休金生活,生活只有「臥室、客廳、廁所」的三點一線。

作品火了,楊宇還是很窮。到2013年,他好不容易又弄出了一部新作:《老闆的女人》。這一次,作品備受冷遇,豆瓣評分只有5.3。

這一年,楊宇已經33歲了。貧困得近乎潦倒,日子艱苦而寂寞。

但是,他沒有放棄。他和哪吒一樣,堅信「我命有我不由天」。他把自己對命運的信念,融入到新的作品中。

這一晃,又是六年。當他完成第三部動畫電影作品時,已經39歲了。這一次,他把自己的筆名改成了「餃子」



——圖自網際網路

這部作品,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無論主角哪吒,還是滿口「川普」的太乙真人,很大程度上,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上映短短几天,票房就突破了20億,「餃子」一舉實現了鹹魚翻身。

這就是一個普通四川人,逆天改命的真實經歷!

現實中的四川人,究竟有多逆天?


筆名「餃子」的四川動畫人楊宇,和他筆下的太乙真人師徒,都堪稱眾多四川人的縮影。

從古至今,外表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甚至悠閒到慵懶的四川人,在關鍵時刻,骨子裡往往都有著異常的倔強、決絕。

成都作家:鄭光路,寫過一本書:《四川舊事》,談到了近現代以來,四川的風土人情,其中有很多關於四川人的「逆天」掌故。



——圖自網際網路

比如晚清的反纏足運動,多數人也許會首先想到康有為、梁啟超在廣東的大力倡導,而發生在四川的那些故事,往往被忽略。

而事實上,早在1883年,四川成都等地發起了「天足會」,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仁人志士,四處呼籲不要給女嬰纏足,勸說已經纏足的婦女放足。

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不少川妹子開始覺醒,為掙脫陋習和禮教的束縛,不惜和家庭決裂。漸漸地,很多四川士紳也開始有所反思,也加入了反纏足的陣營……

到了1903年,新上任的四川總督錫良,全面接納了反纏足的主張,通過官方告示,「勸禁大煙、纏足」。

再如新文化運動,魯迅、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名字,都已為人所熟知。而在四川成都郊區,有一位更加驚世駭俗的中年漢子,率先公開喊出了「打倒孔家店」和「禮教吃人」。



——圖自網際網路

這位名叫吳虞的70後(生於1872年),既是率先留學歸來的海龜,也是一位遊歷四方的教育家。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幾年,他回到成都,固守在四川大學、成都大學的講台,一直活到1949年。

還有發明「厚黑學」的李宗吾。如今,「厚黑學」被各種庸俗的成功學,搞得面目全非,仿佛唯有臉厚心黑才能混出個人樣。

但其實,這個李宗吾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其職位油水豐厚,而離任時清貧潦倒,寫下這部作品是諷刺官場的黑暗,針砭時局之弊端。

為此,他挨過暴打,受過各種謾罵,直到死後幾十年,依然備受種種誤解,卻又無法被磨滅。

這些有憑有據的奇聞異事,都滲透著四川人的倔強不屈。



——圖自網際網路

四川既有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地,也有大山嶙峋的貧瘠之處,既是歷史悠久的巴蜀之地,也是戰亂不斷的兵家必爭之處,既是文豪輩出的詩書之地,也是袍哥橫行的江湖之處,既是茶道的溫潤之地,又是酒香的猛烈之處,既是山中竹筍那般鮮嫩,又是嘴上辣椒如此火爆……

這樣的一方土地、一群人,命運也許可以摧毀他們,但無法奪走他們對生活的熱情,無法讓他們認命、認慫。

一方面吃喝「巴適」,一方面隨時會「雄起」的太乙真人師徒,分分鐘「逆天改命」的神話,也是四川人的真實寫照。鄭光路的《四川舊事》,和四川人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似乎可以相互參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nB9pmwBvvf6VcSZt6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