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湯用好這3種豆,祛濕簡單又有效

2019-09-02     黃穗平說脾胃

廣東人很喜歡煲湯,各種各樣的湯層出不窮,甚至可以每日一湯不重樣。喝湯對身體確有好處,但是要因時因地因人施以不同的湯料,現在還是長夏時節,濕氣所主,關乎脾土,在這長夏之時,煲湯配料仍以健脾祛濕為主,尤其是對於脾虛者。我在處暑當日也說過,許多朋友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今天給大家推薦3種「祛濕健脾豆」,平時煲湯就可以用上這些豆。

01

白扁豆

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入脾、胃二經。具有健脾、祛濕、消暑的作用,常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久瀉痢疾、婦女帶下、小兒疳積以及夏秋季感受暑濕之邪引起的嘔吐、胸悶、腹脹、泄瀉等證。

健脾止瀉

中醫認為白扁豆可健脾止瀉,現代醫學也發現白扁豆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適用於脾氣虧虛型泄瀉的人群食用。這類人大便常常偏爛,稍微吃一點點油膩的食物就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的煩惱,還伴有餐後腹脹、胃口不好、疲倦乏力等不適。

溫胃祛濕

白扁豆性微溫,炒過的白扁豆溫性更大,有暖脾胃、祛水濕的作用,祛濕的同時不傷脾胃。脾健則能運化,能升清,從而有利於體內濕氣排出。很多人都知道,濕氣重的人可以常吃些薏米,薏米有排濕的作用,但薏米性寒,不適合脾胃虛寒的人群食用,這時候就適合吃白扁豆了。

祛暑解毒

白扁豆還能消暑,準確來講是消暑濕,如著名的香薷散,由白扁豆、香薷、厚朴組成,具有祛暑解表、祛濕和中的功效,主治表寒里濕證,現代常用於治療夏季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小兒夏季熱等屬於外感風寒、內傷於濕的病證。

要注意的是,白扁豆中有一些天然的毒性物質,這些毒性物質加熱以後會失去活性,也就說白扁豆沒有煮熟以前不能吃,不然會出現食物中毒,會讓人們出現噁心和嘔吐等多種不良症狀。

02

赤小豆

赤小豆,又稱赤豆、紅小豆,味甘、酸,性平,歸心、小腸、脾經。具有祛濕以健脾、利水以消腫和解毒以除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脹滿,腳氣肢腫,癰腫瘡毒,腸癰腹痛等。

健脾益胃

赤小豆煮粥食之,有健脾胃、利水濕的作用,凡脾虛夾濕者皆可食之。《食性本草》還記載了赤小豆:久食瘦人。因此,對於脾虛有濕的肥胖人群,不妨日常與黨參同服,具有健脾利濕減肥的功效。

利水消腫

赤小豆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對肢體水腫、眼臉浮腫、大便稀爛、小便量少等有一定消腫的效果,正如《本草經疏》:"凡水腫、脹滿、泄瀉,皆濕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祛濕,故主下水,消腫脹滿,止泄,利小便也。"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有很強的利水祛濕作用,著名醫家陶弘景就說: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因此,陰虛體瘦的人忌食赤小豆。

03

眉豆

眉豆又名白飯豆,眉豆是廣東地區的特有稱呼,因豆正中有黑圈,如兩個眉毛合圍成,所以有眉豆之名。眉豆作用廣泛,被李時珍稱為「豆中之上品」。

眉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有濕,體倦乏力,少食便溏,水腫,婦女脾虛帶下,暑濕為患,脾胃不和,嘔吐腹瀉。

健脾祛濕

眉豆其氣清香而不串,外皮黃白,性溫和,最合脾為中土的特性。主治脾虛兼濕,食少便溏,濕濁下注,對於緩解女性白帶異常有很好的幫助作用,適合於脾虛便溏、飲食減少、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慢性久泄,以及婦女脾虛帶下者食用。

消暑止瀉

用於暑濕傷中,吐瀉轉筋等症。適宜夏季感冒挾濕、暑熱頭痛頭昏、噁心、煩躁、口渴欲飲、心腹疼痛之人食用,對於緩解噁心嘔吐的情況有好處,還能有消暑解毒的作用。

眉豆不可生食或不熟吃,否則在食後3~4小時可引起部分人的頭痛、頭昏、噁心、嘔吐等中毒反應。

提醒一下大家:豆類多食容易脹氣,尤其是胃脹、噯氣、放屁多的人要少吃,一般建議可用以上的豆類煮湯,既取其藥效,又防其脹氣。

推薦藥膳——節瓜眉豆雞腳湯

‖ 食療方

節瓜眉豆雞腳湯

材料:節瓜1個、眉豆50克、雞腳100g、生薑5片。(3人份)

做法:

眉豆洗凈,加清水浸泡30分鐘;節瓜去皮,洗凈,切小塊,備用;雞腳洗乾淨,切為小段,開水燙去血水,撈出備用。

陶瓷鍋燒開水後,放入全部材料,大火煮至沸騰後轉小火熬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祛濕健脾和胃。

適用人群:脾虛有濕的人,常見雙腿困重、肌肉酸痛、關節活動不利、舌苔白膩。

節瓜如《本草求原》謂之「功同冬瓜,而無冷利之患;益胃,長於下氣消水」。眉豆有健脾祛濕之功。雞腳富含膠原蛋白,是構成肌腱、韌帶及結締組織中最主要的蛋白質成分,也是人們常說的「以形補形」的原因之一。節瓜眉豆煲雞腳,清潤可口,能健脾、祛濕、補筋骨。

活學活用

以下哪些食物容易讓人胃脹?

A.番薯

B.蘿蔔

C.芋頭

D.黃豆

我們將在下期公布答案,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

上期答案:C(註:沙參淮山花膠湯適合脾陰虛的人。)

大家日常有什麼問題和心得,歡迎互相討論和交流,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nK7_WwBJleJMoPMsG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