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有句俗話:「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廣東人喜歡煲湯的習慣由來已久,菇類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煲湯料,臨床上不少患者都問我平時能不能吃點菇,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常見菇類的食用注意事項。
我國古代把蘑菇稱為蕈、茸、蓀、莪、菇等。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時代,人們已認識到蘑菇的生長環境並開始大量食用,秦漢之後,食菌之風日漸興盛,甚至把菇類稱為 「山珍」。
01
香菇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稱,其肉質肥厚細嫩,味道鮮美,香氣獨特,營養豐富,是一種食藥同源的食物,具有很高的營養、藥用和保健價值。
中醫學認為,香菇性平,味甘,歸肝、胃經,具有扶正補虛、健脾開胃、祛風透疹的功效。
扶正補虛
古代醫籍記載香菇能扶正補虛,如《本草求真》「中虛服之有益」。其實,論補氣的能力,香菇不及人參、黃芪、黨參等品,論補血之力,香菇也不及紅棗、生地、當歸等品。
那為什麼說香菇扶正補虛呢?那是因為它豐富的營養價值,香菇的蛋白質含量約為 35%~40%, 而且蛋白質中的胺基酸成分同肉、 奶、 蛋的蛋白質成分十分相似,更富含多種微量元素,食用香菇能補充人體的營養,從而增強人體的抵抗力。這就是中醫學講的「正氣」。
健脾開胃
都說香菇健脾養胃,其實香菇最突出的功效還是開胃,適合胃口不好的人食用,因其濃郁的香氣以及鮮美的味道有助於增加食慾。香菇還有「天然調味料」的稱號,不少人甚至利用香菇的提味作用,把香菇磨粉當味精、雞精使用。
祛風透疹
香菇屬於中醫學的發物,所謂的發就是透發,像香菜一樣,它能祛風透疹,適合於急性病如麻疹透發不暢者使用,能將里邪透出體外,促進外感熱病的痊癒。而像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等皮膚病患者儘量少吃,因為這類慢性皮膚病患者正氣多虛、腠理疏鬆,食用香菇類發物反而容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
香菇如何挑選?
- 看:菇肉厚實,菇面平滑,大小均勻,菇褶緊實細白,菇柄短而粗壯,邊緣內卷、肥厚,色澤黃褐或黑褐的為好,好菇面還會稍帶白霜。
- 聞:具有濃郁的、特有的香菇香氣。無香味,或有其他怪味、霉味的品質就差。
- 摸:干香菇要乾燥才能便於儲存。但不能太干,一捏就碎的品質也不好。
02
猴頭菇
俗話說:「寧負千石粟,不負猴頭羹」。這句話說明了猴頭菇是一種稀少且名貴的食用菌,因外形酷似猴頭而得名。猴頭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有「山珍猴頭、海味魚翅」之美譽。
中醫學認為,猴頭菇性平,味甘,歸脾、胃、心經,具有健胃消食、安神益智等功效,適用於脾虛納差,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失眠多夢。
健胃消食
「猴頭菇餅乾」、「猴頭菇口服液」等健脾養胃的保健品想必大家耳熟能詳。確實,猴頭菇具有良好的健運脾胃、消食導滯功效,適用於脘腹脹滿、食慾下降、飲食積滯者。
安神益智
猴頭菇入心經,有安神益智的功效,搭配龍眼肉、蓮子等養心安神的藥材,適用於用腦過度、心神不寧、健忘失眠者。
猴頭菇如何挑選?
猴頭菇新鮮時呈白色;干制後呈褐色或金黃色。其質優者為形體完整無缺、茸毛齊全、體大、色澤金黃色者。
菇類的食用注意事項
1、不少菇類偏涼,香菇、猴頭菇雖性平,脾胃虛寒者最好搭配生薑等溫中祛寒之品。
2、菇類的粗纖維較多,對於脾胃氣虛的人,過量食用會難以消化吸收,損傷脾胃,因此,不妨加點黃芪、黨參等健脾補氣的藥材。
3、菇類的膳食纖維十分豐富,食用可以促進胃腸的蠕動,腹瀉者不宜過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fIGH3EBfwtFQPkdf5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