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考試中途離場而去

2019-09-20     中國數字科技館

月考的第二場考試是數學。

試還沒有考到一半,小彤就交了卷從考場裡走了出來。監考老師看她的狀態不是很好,趕緊電話聯繫她的班主任崔老師。

崔老師把小彤帶到辦公室。一到辦公室,小彤的眼淚就奔涌而出,繼而趴在崔老師的辦公桌上嚎啕大哭。

「老師,我真的不行了,我沒有辦法參加考試。我想集中注意力,可就是集中不了。一想到她各方面都比我好,我心裡就特別難受……」小彤邊哭邊說。

崔老師沒有料到平常笑眯眯的小彤會有如此強烈的內心衝突,她迅即安撫小彤,並做小彤的思想工作。小彤在聽了崔老師的勸慰之後,參加了下一場的考試。然而,她依然沒有能把下一場考試堅持下來。崔老師很關心小彤,又找她談話。可在談了兩次之後,她發現自己幫不了小彤,小彤極有可能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於是,她打電話給我,委託我為小彤做心理輔導。

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室里,我傾聽到了小彤上高中之後的心路歷程。

在初中時,小彤成績很好,是老師心目中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後來,她順利考入我校—當地最好的重點高中。高一時,小彤的成績在班上一直穩定在前三名。她對這個成績很滿意,因此在高一時也很自信。然而,上了高二之後,情況發生了新變化。小彤所在的高二年級,在開學後不久組織了一場文科班學生參加的考試。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從200多名文科生中選拔出45名學生組成一個強化班。小彤考進了這個強化班,而且成績還不錯,在班上排第十八名。

新的班級一成立,崔老師就調整了座位。她給小彤安排的同桌是這次考試中班級排名第二的女生。小彤心想,有這麼一個成績好的同桌,以後有問題就可以多向她請教了。起初的想法雖好,但是後來的情況卻是小彤沒有預料到的:她發現自己處處趕不上這個新同桌。

新同桌上課注意力非常集中,一節課能從開始到結束都跟隨老師的思路走;課後做題速度快,且準確率很高。一看到同桌上課專注的樣子,小彤就會不自覺地拿自己和同桌比較,當發現自己做不到同桌那麼好時,就不斷地責備自己,怪自己做得不好。

還有一件更讓小彤難以接受的事是,這個同桌投在學習上的時間並沒有小彤多,但是三次考試下來,都能把小彤甩下了一大截。看著自己可憐的成績,小彤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投入的時間比她多,成績就是沒有她好呢?除了成績好,同桌性格也好,不僅班上有很多同學喜歡她,連有些任課老師也表現出對她的讚賞。這又讓小彤深感不如。

小彤無法再忍受和這麼優秀的同桌坐在一起了,她跟崔老師提出換座位。崔老師答應了她的要求。小彤坐到了班級的最後一排。她原本期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改變自己的窘境,但顯然沒有達到目的:她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前同桌;然後又止不住地把她和自己做比較,越比較越自卑,越覺得自己不如她,覺得自己再努力也沒有用。

我問她,是不是經常把自己和前同桌做比較?她點了點頭,說她不但會把自己和同桌比,還會和別人比。跟人家比,自己好的話,會很自信;和人家比,自己不好的話,會很自卑。而這個同桌,是所有比較的對象當中,讓她最自卑的。

我想了想,問了她一句話:可以不和她做比較嗎?小彤嘆了口氣,說做不到,因為她已經習慣於把自己和別人做比較了。

當聽到小彤說到「習慣」這兩字的時候,我突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也許對她來說,和別人做比較,已經成了她用來證明自己存在、自己價值的重要途徑。只是,這一次,由於她與比較的對象差異太大,致使她在比較之後,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越來越不自信,以至於到了後來連她的學習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除了這些,小彤的睡眠也沒有以前好了:晚上難以入睡,夜裡多夢,早上醒來極早。白天上課時,萎靡不振,聽課效率極低。每逢此時,小彤又會迅即陷入自責之中。每天都高興不起來,以前喜歡做的事情也不願意再參與了。小彤告訴我,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了。

綜合小彤所述的情況,我初步評估小彤有抑鬱情緒,且已超過了正常的狀態。為進一步驗證我的猜測,在徵得小彤同意之後,我安排她做了抑鬱自評量表。結果顯示小彤的抑鬱指標遠超出常模。

考慮到小彤的狀況已經超出我的工作範疇,在小彤離開工作室後,我立即打電話給崔老師,讓崔老師聯繫小彤家長,叫家長儘快帶小彤到市精神衛生中心看醫生。家長聽從了崔老師的建議,當天下午就來校接小彤去了精神衛生中心。醫生的診斷結論是小彤患上了抑鬱症。

第二天,小彤的家長來到學校為小彤辦理了休學手續。小彤則按照醫生的囑咐,在家休養,定期服藥。在小彤休學期間,她的母親也辭掉了工作,在家專心照顧她,並且還請了一位更加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為她做定期的心理諮詢。一年後,小彤回校復學。她的情緒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也甚少把自己和別人做比較了,在後來的月考和期中考試中,也取得了讓她滿意的成績。

抑鬱症是青少年群體中比較常見的精神類疾病。但是由於抑鬱症的某些症狀和平常人們所說的不開心、不高興,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如果不具備專業知識的話,是不太容易把它識別出來的。好在崔老師在和小彤談了兩次之後,敏銳地意識到小彤的困擾是不能用常規的工作方式解決的,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的介入。正是由於崔老師的這個決定,讓小彤有機會接受到了專業的醫療診治和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健康狀況也有了徹底的好轉。

本文來自《心理與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N_uT20BJleJMoPMyz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