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複製人》,現實中的克隆技術

2020-04-17     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年1月,中國科技館與《科普時報》合作開辦的「媒眼看世界」欄目正式亮相,專欄將聚焦媒體信息技術,談媒體發展,看世界變化。敬請持續關注!

  在科幻電影《複製人》中,基努·里維斯飾演有兒有女、略微發福的中年科學家威爾。影片開始沒多久,威爾一家五口就出了車禍。

  威爾在車禍中倖存,但他的妻兒卻不幸遇難。在悲痛過後,威爾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科研工作可以「拯救」家人——他的團隊一直在研究克隆和意識轉移技術。

  接下來的劇情略顯老套,充斥著正反派之間的抗衡,但依然看到了本片的一大亮點——克隆技術:威爾如何在透明「水缸」中培養出克隆體;如何攻破難關,將親人原有的記憶移植到新的克隆體大腦中;如何打敗反派,一家人終得團圓。

  克隆,簡單來說,就是無性繁殖。這一生物學詞彙為大眾所熟知,要歸功於克隆羊「多莉」。1996年,英國科學家基思·坎貝爾等用成熟體細胞成功克隆了一隻羊,並將它命名為多莉。多莉羊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的哺乳動物,是克隆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得益於20世紀90年代已逐漸成熟起來的通訊和信息技術,多莉的問世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對克隆技術的關注和討論。一時之間,多莉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在此之後,克隆成為大眾詞彙,克隆題材的科幻電影也層出不窮,如《第六日》《逃出克隆島》《別讓我走》《月球》《遺落戰境》《你的樣子》等。

  這些科幻電影的故事情節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克隆技術總是被一筆帶過,製造複製人是輕而易舉的事。電影著墨點永遠是複製人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問題。似乎導演和編劇們都相信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複製人的出現是遲早的事。

  現實中,我們離複製人還有多遠呢?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從蠑螈到獼猴」的百年動物克隆歷程。

  1928年,德國科學家漢斯·斯佩曼用含有初步分化的細胞核和受精卵細胞質的蠑螈細胞,培養出了蠑螈個體,為體細胞克隆研究奠定了基礎。

  195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馬斯·金首次實現了以卵細胞為受體的核移植動物克隆實驗。

  1958年,英國科學家克隆出世界首例體細胞核移植動物——非洲爪蟾。

  1963年,我國科學家童第周首次成功克隆了亞洲鯉魚,並於1973年成功將亞洲鯉魚的基因移植到歐洲鯽魚中,首次實現了種間克隆。

  1984年,英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將核移植克隆技術應用到哺乳動物身上,得到了克隆綿羊,使用的細胞核來自胚胎細胞,而非成熟體細胞。

  1996年,「多莉」誕生,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克隆成功。

  自此之後,多種哺乳動物通過體細胞克隆成功,包括小鼠、牛、豬、馬、騾子、狗、狼等。但是,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未取得成功,直到2018年。

  2018年1月,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報道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研究團隊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隻獼猴「中中」和「華華」。這是克隆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在技術上我們離複製人只有一步之遙了。

  可以說,人類現在站在了一個岔路口:向「左」一步,是科幻電影展現的複製人時代;向「右」一步,是相對保守但更加理性的未來世界,人們更加謹慎地對待克隆技術,儘管複製人被禁止,但我們可以克隆獼猴等靈長類動物,加快對人類大腦、遺傳特性、各類疾病的生理病理機制等許多科學研究的步伐,加速相關藥物和治療技術的研發。

  雖然我國政府在國際會議上公開表示堅決反對複製人,不贊成、不允許、不支持、也不接受任何複製人試驗。但治療性克隆研究與生殖性克隆有著本質的不同。治療性克隆對於挽救人類生命,增進人類身體健康有廣闊前景和深厚潛力。

  讓我們期待克隆技術的發展會幫助人類擺脫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的困擾,擺脫腫瘤、免疫缺陷、代謝性疾病的困擾,擺脫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困擾……同時,通過法律、行政監管等手段,將克隆技術關在合適的「籠子」里。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0-3-20(第2版)「媒眼看世界」欄目)

(作者:李璐 中國科技館網絡科普部工程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vLmiXEBiuFnsJQVcX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