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
懸疑盜墓劇結束了,
小夥伴們
都看結局了嗎?
我在大結局
就被胡八一們嚇得不輕,
配角一個接一個領盒飯,
讓人心臟都跟著懸空...
好在最後眾人
終於找到了龍骨天書,
反派被民警叔叔帶走,撒花。
在追劇的時候,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
似乎跟科學有關的情節。
比如讓人盯著佛眼會被催眠,
盯著地面又目不能視的神奇佛頭,
是根據特克斯勒消逝效應
而設計的;
發出浪漫藍色光的小燈,
是人骨中的磷酸鈣在燃燒;
還有科技館中有的「熟悉的身影」,
在劇中被設計成
通關關卡的渾天儀,
在現實生活中
真的可以判別星星的坐標。
渾天儀
盜墓劇作為近幾年
大熱的題材,
讓網友們開始對
探墓知識有了興趣,
不過,拋開電視劇的濾鏡,
盜墓其實是
很嚴重的犯罪行為。
(愛追劇的小夥伴要保持清醒哦)
相比盜墓來說,
考古才是正兒八經的
「名門正派」。
考古與盜墓最本質的區別,
想必就是盜墓賊只奔著錢去,
不惜一切代價地偷盜文物;
而考古人員則是為了
保護遺存不受破壞,
將其承載的文化重現天日。
除此之外,
考古與盜墓的
技術手段也相差甚遠。
很多人受盜墓影視劇的影響,
對考古日常
的想像就是「發掘」,
其實發掘
只是考古工作的一部分。
他們還需要
做很多「單調」的工作:
確定遺蹟的位置、形狀、尺寸、
質地、建築方法、年代、
保存情況、堆積成因等等。
比如秦始皇陵,
村民無意間在地頭
發現了兵馬俑頭之後,
陝西考古工作者
經過近三年的勘察研究,
對比各大陵墓資料,
勘探實際情況,
才得出秦始皇陵墓
和歷史記載的情況相似,
是500米乘500米
的正方形陵墓,
並且保存基本完好,
未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
秦始皇陵
考古工作者會在遺存
受到破壞時
(並不是主動發掘),
展開搶救性發掘。
考古者的工作
基本都被數據包圍,
每一次實踐都需要
多年的知識儲備做支撐。
在發掘前,
墓區已用洛陽鏟
測量確定好了墓葬的深度,
大名鼎鼎的洛陽鏟,
一般寬約2寸,為U字半圓形。
打入地下十幾米後,
會通過剷頭帶出的土,
來判斷土壤結構、
顏色和包含物,
得出這裡的土質
和地下有無古墓。
再按照結論制定
發掘時間、進度、區域。
之後是「探方」,
一般探方布置成5×5(米)
或者10×10(米)的方形,
在這個方形區域中進行探索。
再根據「探方」四壁
的顏色變化,
確定遺蹟的範圍、
年代,並定下更具體的計劃。
根據土質土色的變化,
考古學家會在在壁上貼上數字,
越往下,貼的數字越大,
年代也就越久遠。
正是在考古工作者
繁重的工作基礎上,
我們才有歷史書學,
才有了挑花眼的古裝電視劇看。
高度還原宋朝審美
隨著時代的發展,
考古也逐漸變得科技范
比如用考古機器人
代替真人探路
雖然不像影視劇中
又是粽子又是機關的,
但「空氣」的確是
需要考量的因素。
由於長期處於封閉狀態,
古墓內形成了
獨特的生態環境:
屍體和其他物質腐敗
消耗氧氣的同時,
也會產生各種有害氣體,
比如二氧化碳、硫化氫、
二氧化硫、甲烷等,
一些墓室還有可能存在汞蒸氣。
考古機器人墓室工作環境的模擬圖
在正式發掘前,
「履帶車體式」機器人先行下墓,
通過各種傳感器,
採集墓葬內的「小環境」視頻,
檢測空氣環境,
並傳回電腦。
以便考古人員判斷發掘價值,
採取防護措施,
規避或降低進入墓穴的風險。
這種機器人還自帶防水功能,
可拆卸成「直立式」,
總之,
是十分方便的探墓前鋒好手。
如果說「分金定穴」
是盜墓者的絕活,
在科學的光輝下,
遙感技術才是
真正探墓的能者。
「摸金」有機器人出手,
「定穴」有遙感搞定!
20世紀80年代
我國就開始了
航空攝影考古。
人們從衛星、飛機
等不同空間位置上,
運用攝影機、掃描儀、
雷達等成像設備,
獲取考古遺址的影像資料,
然後再運用計算機技術
對這些影像進行處理。
中科院就曾合成過
新疆長城的樣貌。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了解了真正考古的日常,
再看電視劇,
就顯得非常「藝術創作」了,
不過拋去真實性,
只把盜墓劇當做探險片
還是十分有趣的。
下一部《雲南蟲谷》
馬上又踏上旅途,
雲南的蟲子會不會
比陝西的蜘蛛更給力?
裡面的機關設置
和神奇的科學現象,
能不能戳中廣大影迷的內心?
暗暗地期待中...
不過想真正了解歷史,
想知道考古
是怎樣揭示過去的謎團,
更好的去處則是
博物館、考古現場,
是作為志願者
到考古工地
體驗、參加發掘。
在那裡才可知曉
真正的歷史……
參考資料:
《中國科學報》2017-03-10
《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9月
創作:中國科技館新媒體團隊
審核:高星、李雪 新媒體團隊特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