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井井有條的你忍受不了雜亂無章的他?

2020-04-06     中國數字科技館

婚姻生活中夫妻二人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很難達到完全一致,有的甚至大相逕庭,因此也爆發出許多爭吵和矛盾,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現象。本期專欄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其中的各種緣由,希望看完文章的你能夠給自己解綁,也對他人釋懷。

「為什么喝完咖啡又不刷杯子?!」

「換下的臭襪子怎麼又到處亂扔?!」

「用完的物品怎麼又不歸位?!」

「家裡這麼亂,就不能主動收拾一下嗎?!」

……

上面這些對話熟悉嗎?類似的情景是否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家庭生活中,發問者往往一邊像機關槍一樣連連發射「詰問炮彈」,一邊以實際行動給各種跑偏的事物「復位」,末了以「哎!真是屢教不改,什麼都要我操心」結束整場戰鬥。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情形下的發問者多數為女性,而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女性也通常比男性更加注重家中、辦公室等環境的乾淨整潔、物品擺放有序,事實上果真如此嗎?這種現象和性別真的有關係嗎?

女性更愛乾淨,是真的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上述行為類似於一種強迫傾向。(劃重點:是強迫傾向,不是強迫症哦!)

強迫傾向屬於一般人群心理健康問題,是焦慮情緒的一部分。

它和性別的相關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男女兩性大腦結構不同。已有的關於腦的研究結果已證實:男女兩性大腦中的胼胝體大小不同,女性胼胝體後部(也稱胼胝體壓部)較發達,男性則沒有那麼發達。

胼胝體是什麼呢?胼胝體是連接左右兩側大腦半球的橫行神經纖維束,是大腦半球中最大的連合纖維。我們知道,左右兩側大腦皮層的功能並不是孤立的,它正是依靠這些連合纖維來幫助我們實現雙側的運動、一般感覺和視覺的協調功能。

而女性胼胝體後部較發達意味著女性左右腦聯結得比男性更多更廣泛,涉及到大腦中頂葉、枕葉、顳葉等多個結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她對某件或某些事情思考得更周密,對事物的細節更敏感,情景性的聯想也會更多,隨之還會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安全感。(由「聯想」引發的「家庭血案」不勝枚舉,大家自行腦補。)

但男性胼胝體後部沒有那麼發達,相對來講,思考事情就比較簡單,因此粗線條的人就更多一些。

從臨床數據來看,得神經症(如強迫症)的患者中,女性確實要多於男性,但男性的數量也並不少。因此,腦部結構不同只是其中的一個可能性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

其二,社會影響不同。從社會心理角度來看,長期以來,由於男女兩性在社會分工、家庭角色屬性等方面的差異,社會對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對他們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固有的普遍性觀點使得整個社會對女性在「注重個人及家庭環境的乾淨整潔」這一方面的要求遠高於男性,這種無形的要求會形成一種社會力量,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作用於女性,也會迫使女性在此方面有更高的關注度。

從井井有條到強迫症?還有一段路要走

一個有良好收納整理習慣、注重環境乾淨整潔的人,其實和我們所說的「強迫症」並不是一個概念。在不影響正常學習、工作、社交的情況下,有一點輕微的強迫症狀不算是病態,只是一種強迫傾向。有的人愛乾淨,有的人比較邋遢,其實問題都不大,但是如果嚴重發展為「強迫症」,這就是一種人格障礙,需要就醫治療,個別極其嚴重的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所以,從強迫傾向到強迫症是一個程度深淺變化的事情,由弱到強、從剛開始的不影響工作生活到需要住院就醫,類比我們熟悉的「抑鬱症」,可能剛開始只是心情不好,但由於沒有及時疏解,逐漸發展為抑鬱症,導致跳樓自殺等嚴重後果。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強迫症」呢?這裡教大家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看是否已經影響到生活,病人是否主動求醫。比如有的人無法正常出門,原因是總懷疑自己沒有關好門,反反覆復關門,生活秩序被嚴重打亂,這就屬於強迫症了。

在中國,有強迫傾向的人比較多,其中一個原因和我國的教育制度有關,從小被考試和百分制包裹的我們,被要求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目標就是一分都不能丟,長年累月的影響下,我們就養成了這種「一絲不苟」的習慣。大家閒暇時也不妨注意觀察一下,自己周圍人群中有強迫傾向或刻板性行為的人,是不是都是小時候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人呢?

強迫症有助於成才你知道嘛?

雖然有些人認為強迫傾向會帶來焦慮、擔憂、對什麼事都不放心等等負面影響,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有強迫傾向也是有好處的。

凡事要求井井有條實際上是一種對事物秩序感的要求,有這種輕微強迫傾向的人對工作更加認真負責,對工作質量和工作流程的要求很高,因此在質檢等「眼裡不能揉沙子」的工作崗位是非常有優勢的。

我國元朝著名畫家倪雲林,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倪雲林畫作

這位成就卓著的山水畫家愛潔成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潔癖」。一般說來,愛清潔、注意個人衛生是一種個人生活習慣,本無可厚非,但他愛乾淨已經到了一種什麼程度呢?到了認為屁都可以把水弄髒的程度。據傳,他的家中有兩個水桶,每次要用扁擔一前一後挑著從距家較遠的河邊打水,但是他規定扁擔前面的桶里的水可以用於正常的生產生活(做飯、洗臉等),後面的桶里的水只能用來洗腳!為什麼?因為人遠距離挑水回來,路上一定會放屁,而屁會把後面桶內的水嘣髒了,這樣的水是不配做飯、洗臉的,只配洗腳。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到如此細緻的程度,但正是這種極致對他的繪畫事業起到積極作用,他的畫不僅畫得好,而且特別乾淨,甚至連裝裱都極其規範整潔,可以說是畫家中的一股清流了。卓著的繪畫成就使他得到了"元代四大家"的讚譽,至今仍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在國際上也有著深遠影響。

無法改變自己,更無力改變他人,婚姻中如何調和

如果無法改變他人的習慣,使他們養成清潔整理、及時收納的習慣,那麼,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在看到雜亂的環境時能夠淡然處之、心如止水?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認知,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中都有愛乾淨整潔的,也都有邋遢不修邊幅的,但大部分人都沒有發展到「強迫症」的程度。因此,不必過於緊張。

其次,這類事情在婚姻生活中發生的頻率較高,這涉及到夫妻雙方二人的兼容性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內心接受對方的缺點,如果做不到,那麼就在早期階段,在行為方面進行一些「矯治」:對比較愛乾淨的女性來說,適當去接觸一些不太愛整潔的人,對於粗線條的男性來說,也主動地接觸一些井井有條、利落有規矩的人,在接觸過程中,雙方對對方行為的理解力和接納程度都會有一定的提高,很多事情也就沒有那麼看不慣了,這對夫妻雙方相互理解和感情融洽有促進作用。

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值得注意,我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喜歡自己的另一半一絲不苟、整潔有序,有的女性恰恰就瘋狂迷戀那種粗獷類型的男性,從表面來看,這是審美觀不同,從深層來看,這就涉及到心理學中「原型」的概念了。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我們常見的一些心理測試很多都是以他的理論為基礎的)認為,每個人的身體中都存在著一個異性原型,而這個異性原型一定會投射到現實生活中的人,而一個人的早期經驗會對投射產生作用,進而對後來的喜好產生影響,所謂「一見鍾情」背後的原因就在這裡。

榮格

這種影響大約發生在人3歲左右,如果此時一個人的異性照顧者(比如父母親或祖母親)對他非常好,他就會非常喜歡這個異性照顧者,那麼將來他喜歡的異性(另一半)大機率就會和這位異性照顧者的人格特徵類似。比如照顧者是一個愛乾淨的人,那麼將來他也會喜歡愛乾淨的異性。

但如果在童年時期,照顧他的異性對他並不好,那麼投射出來的就是相反的人物特徵,他長大後選擇的伴侶大機率就會是和照顧者完全相反的類型。

童年時期的事情會影響人的一生,道理大底就在這兒了。


本文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尹文剛研究員。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本文是中國數字科技館(www.cdstm.cn)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cd2UHEBiuFnsJQV51iw.html